寡醣
寡糖(oligosaccharide)又稱低聚醣,是指由少量单糖聚合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其包含的單醣分子數量在學界中定義不一,可為3-10個[1][2][3][4],或由2-6個單醣分子聚合而成(此定義下雙糖屬於寡糖)[5][6]。
寡糖的效用
根據營養專家及許多醫學研究,寡糖有類似水溶性膳食纖維的功能,能促進腸蠕動,改善便秘、腹瀉等問題。原因是人體小腸只能不完全消化寡醣,因此寡醣未能消化的部份會讓腸道的菌落利用[9][10],因而改變腸道生態,使人體消化道菌叢生態正常化,並增加有益菌數,幫助改善腸的正常消化及運動,減少毒素吸收、預防腸癌、腸炎等的發生率,且能改善血脂水平。
臨床研究亦發現施予果寡糖、半乳寡醣及菊粉可增加結腸益菌的數目,並同時減少害菌數量。[11]
雖然寡醣甜甜的,但因為分子較大,細菌不容易分解利用,所以不會引起蛀牙。而且因為寡糖是難消化性,攝取後血糖值不會增高,對於糖尿病患及怕胖又想吃甜者可適量攝取。
2021年,中国学者杜志强博士和通讯作者方诩撰写的论文《Lacto-N-biose Synthesis via a Modular Enzymatic Cascade with ATP Regeneration》发表在《iScience》上。该研究通过多酶级联耦合技术,使得乳-N-二糖转化率从0.34提高到0.83 mol/mol GlcNAc,并且大幅度减少了昂贵的原料ATP使用量。[12]
例子
果寡糖(FOS),一種可在很多蔬菜找到的寡糖,是由數個果糖單體聚合而成的分子。相比同是由單體果糖聚合而成的多醣菊粉,果寡糖的聚合度比較低,分子亦比菊粉小。半乳寡醣(GOS)亦可在大自然發現,是由數個半乳糖聚合而成的寡醣。人類只能夠不完全消化這些寡醣。
在自然界中,寡醣經常作為醣蛋白和糖脂的組成部分,並經常有辨別化學物質或細胞的功能。此外,亦有一些寡醣,如棉子糖,被部分植物物種用作儲備或運輸。
三醣
三醣 | 首糖單位 | 醣苷鍵形式 | 中間糖單位 | 醣苷鍵形式 | 末糖單位 | 備註 |
麥芽三糖 | 葡萄糖 | α(1→4) | 葡萄糖 | α(1→4) | 葡萄糖 | |
松三糖 | 葡萄糖 | α(1→2) | 果糖 | α(1→3) | 葡萄糖 | 為一種非還原三醣 |
棉子糖 | 半乳糖 | α(1→6) | 葡萄糖 | β(1→2) | 果糖 | 可於豆類、椰菜、蘆荀及其他植物發現 |
- 龙胆三糖:由兩個葡萄糖、一個果糖分子聚合而成
- 甘露三糖:由一個葡萄糖、兩個半乳糖分子聚合而成
- 鼠李三糖:由一個半乳糖、兩個鼠李糖分子聚合而成
四醣
- 水蘇糖:由一個果糖、一個葡萄糖、兩個半乳糖分子聚合而成
其他寡醣
- 果寡糖(FOS):由葡萄糖及1~4个果糖分子聚合而成
- 半乳寡糖(GOS):由半乳糖 / 葡萄糖 + 1~7个半乳糖分子聚合而成
- 異麥芽寡糖(IMO):由多个异麦芽糖分子聚合而成
- 大豆寡糖(SOS):水苏糖、棉子糖的混合物
- 木寡糖(XOS):由2~7个木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功能性寡糖
参考文献
- 醫學主題詞表(MeSH):Oligosaccharides
-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 P. Walstra, J.T.M. Wouters and T.J. Geurts. CRC, Taylor & Francis, 2008
- Understanding Nutrition, Eleventh Edition. E. Whitney, S. R. Rolfes. Thomson Wadsworth, 2008
- . [2015-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 . [202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 Chunying, X. U. . 中国科技术语. 2023-04-05, 25 (2): 91.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13.
- . [16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 . 新华网.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 Bode, L. . Nutrition Reviews. 2009, 67 (2): S183–91. doi:10.1111/j.1753-4887.2009.00239.x.
- De Filippo, C., Cavalieri, D., Di Paola, M., Ramazzotti, M., Poullet, J. B., Massart, S.;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 (33): 14691–14696. PMC 2930426 . PMID 20679230. doi:10.1073/pnas.1005963107.
- Macfarlane GT, Steed H. and Macfarlane S. . J. Appl. Microbiol. 2008, 104 (2): 305–344. PMID 18215222. doi:10.1111/j.1365-2672.2007.03520.x.
- . 中国新闻网.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