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法語:,发音:[nɔtʁə dam də paʁi] ( ⓘ);意為巴黎聖母),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是位於法國巴黎第四区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並以其開創性地使用的尖肋骨拱和飛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豐富雕塑而聞名[2]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更是法國最廣為人知的象徵之一,每年約有1200萬人參觀巴黎聖母院,使其成為巴黎最多人造訪的觀光景點。
巴黎圣母院 (法文) | |
---|---|
巴黎圣母院多角度图片,2019年火灾发生前 | |
基本 | |
教会地区 | 法兰西岛 |
教省 | 巴黎 |
位置 | 法國巴黎 |
坐标 | 48.8530°N 2.3498°E |
宗教 | 天主教會 |
宗教礼仪 | 罗马礼 |
行政 | 巴黎總教區 |
教会地位 | 主教座堂 |
领导 | 安德烈·万特罗瓦 |
官方网站 | www |
建筑详情 | |
建筑类型 | 教堂 |
建筑风格 | 法国哥特式 |
奠基 | 1163年 |
竣工 | 1345年 |
詳細規格 | |
正立面朝向 | 西 |
長度 | 128(420英尺) |
寬度 | 69(226英尺) |
标准 | i, ii, iii |
指定时间 | 1991年 |
父列表 | 巴黎塞纳河畔 |
参考编号 | 600 |
法国历史遗迹 | |
官方名称: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 |
类型 | 主教座堂 |
指定时间 | 1862年[1] |
参考编号 | PA00086250 |
地圖 | |
聖母院於1163年在莫里斯·德·蘇利主教的領導下開始建造,並在1260年完成主體,儘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進行修復工程,但在1790年代法国大革命期間,巴黎圣母院遭受破壞;使得許多宗教形象受損毀壞。自從19世紀開始,包括拿破崙一世的加冕典禮和法蘭西共和國許多總統的葬禮都在聖母院舉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具有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其法文原名中的「」原意為「我們的女士」,指的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該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维克多·雨果的小说《鐘樓怪人》即以此為名。
2019年4月15日,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屋頂尖塔与主体木結構屋顶燒毀,鉛製瓦片融化,石造拱頂燒破三個大洞,然而正面双塔、建筑整体结构得以留存,包括耶稣荆棘冠在内的大部分文物被救出,圣母院宝物库基本完好。事發當時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电线短路可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法國總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火灾后宣布将启动修复工程,多名法国富翁宣布捐款协助修复。[3][4][5]文物暫時移往羅浮宮修復及保存。[6]
聖母院的重建工程於2021年開始。法國政府表示希望在2024年春季前完成重建工作,以趕上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7][8][9]2023年12月8日,时任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巴黎圣母院将于一周年后(2024年12月8日)重新开放[10]。
歷史事件
- 4世紀,建在現聖母院西側的聖艾蒂安大教堂落成。[11]
- 1163年 莫里斯·德·蘇利主教開始建造新的大教堂。[11]
- 1200年 – 中殿完工,並在合唱團牆壁增加了飛扶壁。
- 1210–1220年 – 開始建造塔樓。
- 1210–1220年 – 兩條新建的橫梁將塔與中殿連接起來。西玫瑰窗於1220年完工。
- 1235–1245年 – 建造教堂中殿和合唱團間的扶壁。
- 1250–1260年 – 尚・德・謝耶加長了北側橫斷面以提供更多光線,北玫瑰窗完工。[12]
- 1270年 – 皮耶・德・蒙特厄依完成了南側橫斷面和玫瑰窗。[13]
-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 1431年12月16日,亨利六世在此加冕為法國國王。
- 1455年,聖座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 1699年, 儒勒·哈杜安·孟薩爾和羅貝爾·德·科特開始對教堂內部以路易十四風格進行重大裝修。[14]
-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被改造为理性圣殿,内部遭到巴黎自治政府破壞。
- 1802年,拿破侖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此加冕。
- 1944年二戰期間,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 1977年,在18世纪被破坏的部分国王塑像之头部被找到,并被安放在国立中世纪博物馆。
-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追思彌撒。
- 2019年4月15日,整修中的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15],失火點位於教堂閣樓處,[16]大火導致其尖頂坍塌,巴黎警察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与现场修缮施工有关。另外由於有大量鉛製品熔化,因此有鉛汙染的疑慮。而不久後附近地面鉛含量超過標準,也因此關閉附近區域。
歷史
前身
早在西元前,聖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據教堂地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11]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裡修築了一座用來崇敬聖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位於現在圣母院以西約40公尺(130英尺)處,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尔德贝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17][18]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斯德望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莫里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建造
根據編年史家讓·德·聖維克多在《Memorial Historiarum 》的記錄說,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於1163年3月24日至4月25日之間,當時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羅馬教皇歷山三世在場安放了奠基石。[20][21]根據名字已經丟失的大師的說法,聖母院在莫里斯·德·薩利和敘利的奧東主教(與莫里斯無關)的領導下,進行了約四大階段的建設。 在2019年火災中掉落的拱頂石的分析表明,聖母院的石質結構是在巴黎西北部的韦克桑開采的,可能是通過渡輪將塞納河帶上西提島。[22]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莫里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持,但並沒有文件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畫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教堂視為是一座皇家建築。真正作為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的,其實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只不過因為缺乏文獻,無法判斷教會是否在教堂建設初期就已定期地提供財務支援。目前只能知道的是在進入13世紀之後,他們開始在管理工地的事物上擔負重任,尤其是在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母院附設的教堂醫院)的修建部分。
巴黎聖母院興建的第一階段從建造唱詩班座位及其兩個迴廊開始。根據托里尼的羅伯特的說法,唱詩班座位於1177年完成,1182年5月19日,紅衣主教亨利·德·沙托-馬爾凱 和莫里斯·德·薩利 (Maurice de Sully) 設立了聖壇。 由於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宗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23]第二階段從1182年到1190年開始,涉及建造唱詩班後面的中殿的四個部分及其過道到牧師的高度。 它在唱詩班座位完成後開始,但在中殿的最後部分完成之前結束。 從1190年開始,教堂主立面的基礎就位,並完成了第一道橫梁。 1185年,耶路撒冷的希拉剋略元老從這座尚未完工的大教堂召集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路易九世將基督受難的遺物,包括荊棘王冠、十字架上的釘子和十字架的碎片保存在聖母院,這些遺物是他從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手中重金購買的。一件據信屬於路易九世的內衣,在他去世後作為遺物保存於聖母院中。
而後,聖母院決定在祭壇所在的唱詩班座位增加耳堂,以便為教堂的中心帶來更多的光源。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此時的教堂全長128公尺,光是中艙就有12.5公尺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穹頂(Vault)則為33公尺寬。1196年,在莫里斯·德·蘇利主教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敘利的奧東監督橫斷面的完成,逐漸的將哥德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並繼續在教堂中殿進行工作,在敘利的奧東於1208年去世前,此時教堂規模已經接近完工,西立面已經基本建成,但直到1240年代中期才完成。 在1225年至1250年間,中殿的上層廊道以及西立面的兩座塔樓完工。[24]
聖母院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3世紀中葉,當時耳堂採用最新的輻射式風格進行了改造,這風格特點是令建築能從高哥特式尋求越來越大的結構尺寸,轉向更多的空間統一,在1240年代後期,尚・德・謝耶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並在北袖廳增加了一個山牆入口,頂部設立一座壯觀的玫瑰窗。不久之後(從1258年起),皮耶・德・蒙特厄依則是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並在耳堂設計類似的裝飾。這兩個小門都裝飾極為豐富的雕塑。南門以聖史蒂芬和各種當地聖徒的生活場景為特色,北門則在龕楣以基督的嬰儿期和西奧菲勒斯的故事,並在特鲁莫中展示了極具影響力的聖母瑪麗亞和兒童雕像。建築師皮埃爾·德·切爾、吉恩·拉維、吉恩·勒·布特埃爾和師雷蒙·迪唐普勒隨後接替了謝耶和蒙特厄依的職位,然後又相互接手建造大教堂。拉維完成了蒙特厄依的唱詩班屏風,然後建造唱詩班座位15公尺(49英尺)的飛扶壁。拉維的侄子讓·勒·布泰勒於1344年繼任,並在1363年去世後由他的副手雷蒙德·杜·坦普爾接替他的職位。
腓力四世於1302年在聖母院展開第一個三级会议。
13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是侧向支撑系统飛扶壁的引入。在扶壁之前,屋頂的所有重量都向外向下壓到牆壁和支撐它們的橋台上。有了飛扶壁,重量由拱頂的肋骨完全在結構之外傳遞到一系列反支撐,這些支撐頂部是石尖,賦予它們更大的重量。扶壁的存在意味著牆壁可以更高更薄,並且可以設立更大的窗戶。根據文獻資料,聖母院除了初估約13世紀的安裝日期之外,第一個扶壁設置的實際日期還沒有任何精確度。藝術史學家安德魯·塔隆在基於對整個結構的詳細激光掃描後,認為扶壁是原始設計的一部分。根據塔隆的說法,掃描表明「建築物的扶壁在800年中從來沒有移動過」而如果稍後增加它們,則能預期會發生一些移動。塔隆因此得出結論,飛扶壁從一開始就存在。第一個扶壁在14世紀被更大更強的扶壁所取代。[25]
- 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於19世紀繪製的巴黎聖母院平面圖。左側是拱门和中殿,中間是唱詩班座位,右側是後殿和走廊。南部的附屬建築是聖器收藏室。
- 中殿早期的六座肋拱頂。肋骨的功能能將屋頂重量的推力向下,並向外傳遞到支柱和支撐物上。
- 巨大的飛扶壁平衡了中殿肋骨拱頂的侧向推力。建築物尖頂的重量有助於將推力安全地保持在支撐內。
- 聖母院後殿的飛扶壁,約15公尺高。
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
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罗贝尔·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
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巴黎圣母院和教堂在法國的其他財產被沒收並成為公共財產。[26]圣母院於1793年改為理性圣殿,重新奉獻給理性崇拜,然後於1794年重新奉獻給至上崇拜。在此期間,圣母院的許多文物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位於西立面的二十八尊聖經國王雕像被誤認為是法國國王的雕像,因而遭到了斬首。[27]後在1977年附近的一次挖掘中,意外發現了二十八尊聖經國王的許多頭顱,並在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展出。取材於羅馬神話的自由女神則取代了聖母瑪利亞的祭壇地位。[28] 大教堂的大鐘倖免於被熔化。除了迴廊入口處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外,立面上的所有其他大型雕像都被摧毀。大教堂內部則被用作儲存食物和其他非宗教用途的倉庫使用。
憑藉1801年的《教務專約》,拿破崙一世將巴黎圣母院恢復為天主教會,並在1802年4月18日才正式確定。拿破崙還任命了巴黎的新主教讓-巴蒂斯特·德貝洛伊 修復聖母院的內部。夏爾·佩西耶和皮埃爾·方丹則對聖母院進行準哥特式的改造,以便在聖母院內加冕拿破崙為法國皇帝。在這段期間,建築物的外部被粉刷成白色,內部則是以新古典主義裝飾。[29]
近代修復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裡,巴黎圣母院面臨年久失修的危機,以至於巴黎官員考慮將其拆除。1831年,對這座大教堂十分欽佩的維克多·雨果,為拯救巴黎圣母院而寫了小說《鐘樓怪人》。小說的成功刺激了初生的歷史保護運動,並促進了哥德式建築的再次復興,然而,在雨果小說出版的同一年,一群反對正统派主義者掠奪了聖母院的聖器收藏室。[30]1844年,路易·菲利普國王下令修復聖母院。
18世紀中期,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改為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在19世紀,歐仁·維奧萊-勒-迪克負責全面整修教堂,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他新加上了現在看到的屋頂尖塔),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所发明的,在其生平修复的众多建筑物都能找到石像鬼的踪迹,例如皮耶枫城堡。
21世紀
2013 年,巴黎圣母院北塔頂部的四座19世紀鐘,被熔化並重鑄成新的青銅鐘,以慶祝該建築的850週年。旨在重現 17 世紀大教堂原始鐘聲的聲音。[31][32] 儘管在1990年代進行了翻修,但由於法國天主教會近年來財政困難,巴黎圣母院一直難以得到修繕。法國歷史古蹟的建築師維倫努瓦在2017年7月表示,對於現今大教堂狀況,“污染是最大的罪魁禍首”,這促使法國政府在2010年代後期進行一項全面翻修工程。[33][34]整個翻修估計耗資1億歐元,巴黎大主教則計劃通過國家政府和私人捐款籌集資金。[35]]大教堂尖塔的翻新工程於2018年底開始,在2019年4月時,屋頂周圍豎立了,石頭和青銅雕像已經從場地上移除,為裝修做準備。[36][37]
2012年12月12日,巴黎圣母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以慶祝大教堂的第一塊基石鋪設85週年。[38]2013年5月21日,歷史學家和白人民族主義者多米尼克·溫納 ,將一封信放在教堂的祭壇後開槍自殺,當場死亡。大約1,500 名遊客當場被疏散出大教堂。[39][40]
2019年的火災
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左右,此時在進行修復工程的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44],該火災摧毀了聖母院的屋頂和尖頂,但教堂的主體結構完好無損。據推測,火災與正在進行的翻修工作有關。发失火点位于教堂阁楼處。[16][45]
大教堂的尖塔於19时50分倒塌,造成約750噸石塊和鉛墜落。後在消防員協助下,圣母院主體結構仍保持完好;外牆、塔樓、牆壁、扶壁和彩色玻璃窗的部分躲過一劫。由弗朗索瓦·蒂埃里於18世紀建造,擁有8,000多根管道的大風琴也得以保存,但遭受了水災。由於正在進行整修,尖頂上的銅像在火災發生前已被拆除。構成大教堂天花板的石拱頂破損幾個洞,但在其他方面完好無損。
自1905年以來,法國的大教堂(包括巴黎圣母院)一直歸法國政府所有,如果發現火災是由在現場工作的承包商引起的,一些費用可能會通過保險範圍收回。法國保險公司AXA為火災前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的兩家承包公司提供保險。還為大教堂的一些文物和藝術品提供保險。此後,該火灾受到法国和全世界的关注,時任總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表示,大約有500名消防員幫助撲滅了大火。在大火中約一名消防員重傷,兩名警察受傷。[46]
建築
塔樓和尖頂
- 西立面的塔樓(1220-1250)
- 喬治·雷東(Georges Rendon)於1910 年繪製的塔樓近景
- 19世紀的尖塔,已在2019年的大火中毀損。
- 尖頂上的公雞聖物。在2019年的火災後,它在瓦礫成功尋回。輕微損壞。
- 使徒多馬的雕像,其面部具有修復者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的特徵,位於尖頂底部
巴黎聖母院的兩座塔樓高69公尺(226 英尺),過去曾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直到1889年艾菲爾鐵塔完工。這兩座塔是聖母院最後一個完工的主體結構。南塔建於1220年至1240年之間,北塔建於1235年至1250年之間。其中北塔結構較為略大。[50] 遊客能夠通過樓梯進入南塔,其樓梯的入口位於塔樓南側。樓梯共有387階台階,在玫瑰窗層的哥特式大廳停靠,遊客可以在那裡俯瞰巴黎的景觀,同時也能欣賞聖母院歷史早期的繪畫和雕塑收藏。
大教堂的尖塔位於教堂橫斷面的上方。最初的尖頂建於13世紀,約於1220年至1230年之間建造。但是自五個世紀以來經歷年久失修的風險下,最終在1786年被拆除。後在19世紀的修復過程中,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決定重建尖塔,並鉛覆蓋橡木的結構。整個尖塔重達約750噸。[51]
按照杜克的計劃,尖塔周圍環繞著耶穌十二門徒和四位《新約》福音傳道者的青銅塑像。在2019年火災發生前幾天,這些雕像被拆除以進行修復。[52]尖頂上的風向標保存了三件聖物:大教堂金庫中荊棘王冠的一小塊,以及巴黎的守護神聖德尼和聖吉納維芙的遺骨。這些文物於1935年由大主教讓·維迪埃放置於此,以保護文物免受雷擊或其他的傷害。火災發生後不久,在瓦礫中找到了完好無損的風向雞。[53]
圖像誌與穷人的圣经
- 巴黎聖母院的三座門,瑪利亞門、末日審判門和聖亞納門
- 抱著頭顱的殉道者聖德尼,位於瑪利亞門上
- 蛇引誘著亞當和夏娃,位於末日審判門。
- 西立面的滴水嘴兽
- 滴水嘴兽作為聖母院的雨漏使用
- 外牆上的喀邁拉
- 位於末日審判門的煉金術寓言
哥特式風格的聖母院宛如一本「穷人的圣经」,由於在中世纪時,巴黎绝大多数的教区居民是文盲,因此聖母院的建築物雕塑生动地展示關於圣经故事的內容。為了增加效果,聖母院立面上的所有雕塑最初都塗上了油漆和鍍金。[54] 西立面面向著廣場,共有約於1220年前完工的三座大門作為入口:瑪利亞門、末日審判門和聖亞納門,其中末日審判門的龕楣生動地描繪《最後的審判》中,耶稣再臨并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的戲劇性場景,代表著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的形象,瑪利亞門展示了聖母瑪利亞的生平和及後升天的故事.[55],聖亞納門則展示了對巴黎人很重要的聖人,如聖亞納、5世紀的巴黎總主教聖馬塞爾以及莫里斯.德蘇利和法王路易七世等人形象的雕刻。[56]
聖母院的外部也裝飾著各種神話般,帶有恐怖怪誕特徵的鬼怪雕塑。這些雕塑又被稱為雨漏或滴水嘴兽,是作為建筑输水管道喷口终端的一种雕饰。作用是把屋顶流下来的雨水,通过嘴上的孔洞排出。不过巴黎聖母院上的大多数怪兽像并不是都為滴水嘴兽,還包括以喀邁拉、思提克斯(Strix)為形象的石像,其中思提克斯是一種類似貓頭鷹或蝙蝠的生物,據說吃人肉。他被譽為是邪惡和危險的象徵,威脅那些不遵守教會教義的人。許多雕像,尤其是鬼怪的雕像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摧毀。但在19世紀的修復過程中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設計的哥德式人物取代。
至於宗教人物方面,一些雕塑裝飾則專門用於說明中世紀的科學和哲學。西立面的末日審判門裝飾具有手持圓形牌匾,上面有煉金術符號的人物雕刻。在中央柱子上有一個坐在寶座上的女人雕像,其左手拿著權杖,右手拿著兩本書,具有一本打開具有公共知識的象徵,另一本關閉,則代表著深奧的知識,以及一個七級階梯,象徵著煉金術士在試圖將普通金屬轉化為黃金探索所遵循的七個步驟。 [56]
彩色玻璃窗
- 最早的玫瑰窗,位於西立面(約1225年)
- 西玫瑰窗(約1225年)
- 北玫瑰窗(約1250年)
- 北玫瑰窗及下方的18個垂直窗
巴黎圣母院的三扇彩色玫瑰窗是教堂最偉大的傑作之一。門廊上方的西立面玫瑰窗是巴黎圣母院第一扇,也是最小的玫瑰窗。直徑為9.6公尺(32 英尺),大約在1225年製造,玻璃片鑲嵌在一個厚實的圓形石框架中。原來的玻璃原件並沒有保留;現今的玻璃窗是在19世紀重新製作的。[57]
與西立面的玫瑰窗相比,由於後續新的對接系統,使中殿的牆體更薄中殿的牆壁更薄更堅固。因此北面和南面的兩扇橫廳窗則變得更大,玻璃比例也較高,北玫瑰大約於1250年創建,南玫瑰大約創建於1260 年創建。其中南玫瑰窗以其規模和藝術性而引人注目。它的直徑為12.9公尺)周圍環繞著共19公尺(62 英尺)高的孔隙窗,它是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聖路易斯)贈送給聖母院。[58]
南玫瑰窗共有94個格子,排列成四個圓圈,描繪了基督生平和見證他在世時的人們的場景。內圈有十二個紀念章,顯示十二個使徒。(在後來的修復過程中,這些原始紀念章中的一些被移到了更遠的圓圈中)。接下來的兩個圓圈描繪了著名的烈士和處女。第四個圓圈顯示二十位天使以及巴黎的聖人,特別是聖德尼、童貞瑪加利大和聖尤斯塔斯。此外第三和第四圈也有一些旧约圣经的描述。第三個圓圈有一些紀念章,上面有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的場景,玫瑰窗周圍角落的其他場景包括地獄的痛苦、亞當與夏娃、耶稣复活。聖彼得和聖保羅在窗口的底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聖約翰在頂部。南玫瑰窗目前是教堂保存最古老的玻璃,約在12世紀後期所製作。
南玫瑰上方是一扇窗戶,描繪了基督凱旋坐在天空中被他的使徒包圍。下面是十六個窗戶,上面有先知的彩繪圖像。這些都不是原來窗戶的一部分;它們是在19世紀修復期間由Alfred Gérenthe在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的指導下,根據沙特尔主教座堂的類似窗戶繪製的。
1543年,南玫瑰窗因磚石牆的沉降而受損,直到1725-1727年才得到修復。在1830年的法國大革命中,南玫瑰窗遭到嚴重的破壞。騷亂者燒毀了大教堂旁邊的大主教官邸,導致許多玻璃窗被毀。最後則是在1861年杜克對這扇窗進行全面重建。並將窗戶旋轉了15度,使新窗戶具有清晰的垂直和水平軸線,並以相同風格的新玻璃替換了被破壞的玻璃片。因此今天保存的窗戶則包含中世紀和19 世紀的玻璃。
1944年8月巴黎解放期間,教堂遭受了一些流彈的輕微破壞,一些中世紀的彩窗被損壞,被現代抽象設計的彩窗所取代。20世紀60年代,人們決定將杜克設計的格柵窗更換為新窗。新窗戶由雅克·勒·舍瓦利埃製作,其特色並沒有人物形像,並使用抽象的格柵設計和色彩試圖重現13世紀大教堂內部的光彩。
2019年的火災中,三扇中世紀的大玫瑰窗在大火之後並沒有損壞的痕跡,處在狀況良好只有輕微損壞的狀態。教堂牧師長指出,必須拆除一扇玫瑰窗,因為該物件具不穩定而有危險。[59]
墓葬和墓穴
與其他一些法國的教堂不同,巴黎圣母院在最初建造時沒有地下室。在中世紀時期,墓葬會直接埋在教堂的地板上,或在地上以石棺形式舉行,有些高級神職人員和一些皇室成員會以墓葬肖像的石棺形式安葬於唱詩班和後殿中,低級神職人員和普通人則被埋在教堂中殿或小教堂中。目前所有的墓葬都沒有完整的記錄。
1699年,許多合唱團的墳墓在一次重大翻修工程中遭到破壞或覆蓋。被挖掘出來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高壇旁的一個普通墳墓中。1711年,在合唱團中間挖出一個尺寸約為6公尺X6公尺的小墓穴,並在這次挖掘中,發現了1世紀的船夫之柱[60]。1758 年,在聖喬治教堂又挖出了三個地下室,用於埋葬聖母院的教規。1765年,在中殿下建造了一個更大的地下室,用於埋包括受益人、牧師、領唱員和唱詩班身份的人士。1771年至1773年間,圣母院地板重新鋪設了黑白大理石瓷磚,覆蓋了大部分剩餘的墳墓。這防止了許多這些墳墓在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
1858年,合唱團的地下室被擴大到了合唱團的大部分長度。在這個興建工程中,許多中世紀的墓葬被重新發現。同樣,中殿的地下室也在1863年被重新發現。[61][62]
- 位於高壇後面的馬蒂福特主教墓(卒於1304年)是聖母院唯一倖存的中世紀喪葬雕塑。
- 1746年對於巴黎圣母院合唱團下的墓穴紀錄,從左到右是嘉祿大主教、貝勒豐茲大主教的陵墓、路易-安托万·德·诺瓦耶大主教的骨灰盒和兩座身份不明的陵墓。
- 丹尼士·奧古斯特·阿弗爾大主教之墓(1793-1848年)。該雕塑描繪了阿弗爾在六月天起義期間的致命傷,以及他舉著橄欖枝作為和平的標誌。銘文上寫著:「Puisse mon sang être le dernier versé!」(——願我的血成為最後一滴血!)
管風琴
巴黎圣母院最早的管風琴由弗雷德里克·斯漢班茨(Frédéric Schanbantz)於1403年建造,在300年的時間裡多次重建,僅有12根管子和一些木頭從這個古老的樂器中倖存。它在1730年至1738年間被弗朗索瓦·蒂埃里取代,後來由弗朗索瓦·亨利·克里科特重建。在勒-杜克修復圣母院期間,阿里斯蒂德·卡瓦耶-科爾使用以前樂器的管道建造了一個新的管風琴。該管風琴於1868年投入使用。
1904年,管風琴製造師查爾斯·穆坦在名義上的管風琴家路易·維埃納的建議下修改並增加了幾個停頓;1924年,由勞斯萊斯首席執行官克勞德·約翰遜出資安裝了電動鼓風機。约瑟夫·伯歇(Joseph Beuchet)則於1932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清潔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對 Récit鍵盤的更改。在1959年至1963年間,讓·赫爾曼(Jean Hermann)將帶有Barker 槓桿的機械機構更換為電動機構,並安裝了一個新的風琴控制台。
1990年至1992年,讓-盧布·布瓦索、貝特朗·卡蒂奧、菲利普·梅里奧、米歇爾·吉魯和Société Synaptel公司對樂器進行了全面修改和擴充。為讓·赫爾曼組裝的控制台創建了一個新框架。2012 年至2014 年間,伯特蘭·卡蒂奧和帕斯卡·奎林修復、清潔和修改了管風琴。並將停止和鍵操作已升級,並對於風琴箱和立面管道進行了修復,並進行了總體調音。目前的管風琴共有115個音位(156個音階),設有5個手動和踏板,以及8,000多個管子。
除了西區的大管風琴外,大教堂的教堂裡還有一個中型合唱管風琴,該管風琴由2個手冊、30個停止和37個等級組成,不過由於內澇而嚴重受損,但至少部分可重複使用。它還有一個5檔單手動連音器,在2019年大火中被消防員的水完全摧毀。據報導,大風琴本身在2019年4月的火災中幾乎沒有損壞,但需要清潔。
鐘聲
巴黎圣母院目前設有十個鐘聲。其中兩個最大的鐘安裝在南塔上。其他八個鐘則安在北塔。在1198年就已經有聖母院敲鐘的紀錄,14世紀末開始至今,鐘聲標誌著報時和召集人們前來祈禱。目前除了伴隨大教堂的常規活動外,鐘聲還在紀念具有國家和國際意義的事件中響起,例如1918年11月11日的國殤紀念日、巴黎解放、柏林墙倒塌和九一一袭击事件。
鐘是用青铜製成的,具有共振和耐腐蝕的特性。在中世紀時期,它們通常直接在大教堂的地面上建鐘,因此不需要特地進行長途運輸[63] 。根據傳統,巴黎主教會舉行了一個儀式,並為大鐘獻上祝福和施洗,一位教父則正式為大鐘命名。大多數教堂的早期鐘聲都是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的,但它們也會以聖經人物、聖徒、主教和其他人的名字命名。 洗禮後,大鐘將通過拱形天花板上的圓形開口吊入塔中,並安裝在琴頭上,讓鐘擺動。圣母院的鐘則在直線擺動軸上擺動,這意味著旋轉軸就在鍾冠的上方。這種振鈴方式會產生更清晰的音調,因為拍板在上風時敲響,稱為飛拍板。然而這也會產生很大的水平力,可能高達鐘的重量的一倍半。[64]出於這個原因,鐘被安裝在從塔的石牆上凹進的木製鐘樓內。這些吸收水平力能夠防止鐘損壞,同時也能相對易碎的石製結構。[65]
大革命之前,大鐘經常出現斷裂的情況,它們經常被拆除進行維修或完全重鑄,有時還會重新命名。例如,紀堯姆鐘在1230年至1770年間曾三度改名並重鑄不少於五次。大革命期間,聖母院的大部分鐘被拆除並熔化。後在19世紀的修復過程中為北塔製作了四個新鐘。作為大教堂850週年慶典的一部分,這些古鐘後於2012年退役,並被替換為九個新鐘。
除了主鐘外,大教堂還有較小的次鐘。其中包括中世紀尖頂上的鍾琴,18世紀的三個鐘,以及19世紀增加的六個小鐘,三個在重建的尖頂上,三個在屋頂上,可以在聖殿聽到。[66]這些小鐘已經在2019 年的火災中被摧毀。
- 北塔下方天花板上的圓形多功能門(中心右側),最初使用於升降大鐘的功能。
- 波登·伊曼紐爾鐘,巴黎圣母院最大和最古老的鐘,鑄造於1686 年[67]
- 1767年鐘形琴頭和安裝組件(左)和聖母院的原始南鐘樓(右)的插圖[68][lower-alpha 1]
- 1854年勒-杜克的插圖,展示了1850年鐘樓結構的細節[69]
- 2012年退役的四個19世紀大鐘
- 2013年2月在中殿展出的九個新鐘
- 在南鐘樓的鐘
聖物和遺物
巴黎聖母院的聖器收藏室保存了諸多聖物,最珍貴的聖物包括了荆棘王冠與其聖物箱、真十字架的碎片,以及後者曾釘上耶穌的釘子。目前只有19世紀的捐贈者(包括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提供的文物向公眾展示,因為在革命期間國庫被洗劫一空,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文物遭到分散或摧毀的下場 。 國庫的核心是帕拉蒂尼的十字架聖物箱[70],自1828年以來一直存在。它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過去的主人屬於17世紀去世的安妮·貢扎加 。這個聖物箱內部保存了的一塊真正的十字架以及後者的一個釘子。有一個帶有希臘銘文的金刀片證明該碎片曾經屬於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
另一件極具價值的聖物是由查爾斯·卡希爾於1804年製作的荊棘聖冠的聖物箱。根據傳統,這個荊棘王冠是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從君士坦丁堡最後一位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手中獲得的。它在四旬期和聖週期間展示。聖物箱則是在1845年至1862年製作,由鍍金的青銅和銀、鑽石和寶石製成,它是由金匠魯桑德(Placide Poussielgue-Rusand)在由勒-杜克設計後製作的,聖器收藏室還收藏了路易九世的遺物:包括襯衫、他的顎骨碎片和一根肋骨。在2019年的大火中,上述多件聖物都由巴黎消防隊及時救出。
- 荊棘王冠的聖物箱
- 荊棘王冠
- 裝有聖十字架的釘子和木頭的帕拉蒂尼十字架聖物箱
- 路易九世襯衫
所有權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總主教的財產,因此也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財產。它於1789年11月2日被國有化,此後一直是法國國家的財產。根據1801年的協約,大教堂的使用權歸還給教會,但教會並未有圣母院的所有權。[71]
1833年和1838年的立法闡明,教堂的維護費用由法國政府承擔。1905年政教分離法也重申了這一點,指定天主教會擁有永久將其用於宗教目的的專有權利。目前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擁有此地位的七十座歷史悠久的教堂之一。總教區負責支付員工工資、安保、供暖和清潔費用,並確保大教堂對遊客免費開放。另外大主教管區不接受法國政府的補貼。[72][73]
相关作品
藝廊
註解
- Notre-Dame's belfry was used as the model for this diagram. The stonework, however, was not drawn to be accurate. See Billon 1821, p. 148 and Doré 2012, p. 203.
参考文献
引用
- Mérimée database 1993
- . traveltips.usatoday.com. [24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英语).
- Elian Peltier, James Glanz, Weiyi Cai, Jeremy White, Notre-Dame's Toxic Fallou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New York Times, 14 September 2019, with production by Mona Boshnaq, Umi Syam, and Gaia Tripoli.
- 聖母院尖塔驚愕聲中倒下 巴黎之心與法國同受重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9年4月16日
- 現場/聖母院大火 塞納河畔直擊巴黎人無聲哀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9年4月16日
- Bandarin, Francesco. . The Art Newspaper. 2 August 2019 [26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 10 October 2019
- . Reuters. 8 June 2020 [4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英语).
- "Le Figaro," April 14, 2021
- . www.news.cn. 2023-12-08 [2024-02-05].
- Lours 2018,第292頁.
- Chelles, Jean de; DigitalGeorgetown. . 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 1981 [202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英语).
- Trintignac and Coloni (1984) p. 45
- Trintignac and Coloni (1984) p. 60
- . www.cnn.com.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英语).
- .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6) (法语).
- age/gothique/notre dame paris.pdf 请检查
|archive-url=
值 (帮助) (PDF). [15 April 2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4-15) (法语). - Viollet-le-Duc 1868,第288頁.
- de Villefosse 1980,第25頁.
- Henriet 2005,第294頁.
- Lesté-Lasserre, Christa. . Science. 12 March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6744.
- Delisle 1873,第68頁.
- Bruzelius 1987,第540–69頁.
- Shea, Rachel Hartigan. . National Geographic. 16 April 2019 [18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 Archives parlementaires, Vol. 22,第202–05頁.
- . planetware. [21 April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May 2017).
- Herrick 2004,第75–76頁.
- . Foundation Napoleon. [25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法语).
- Limouzin-Lamothe, Roger. . Revue d'histoire de l'Église de France. 1964, 50 (147): 125–134 [2022-05-25]. doi:10.3406/rhef.1964.17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de la Baume, Maia. . The New York Times. 19 October 2011: A6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2 February 2013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Breeden, Aurelien. . The New York Times. 28 September 2017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 Walt, Vivienne. . 時代雜誌. 27 July 2017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参数
|magazine=
与模板{{cite news}}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
或|newspaper=
) (帮助) - Sage, Adam. . The Times. 10 March 2018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Associated Press. 15 April 2019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BBC News. 16 April 2019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GIE ATOUT FRANCE. [7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July 2015).
- Frémont, Anne-Laure. . Le Figaro. 21 May 2013 [21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May 2013) (法语).
- . 新浪香港新聞. 2013-05-22 [2013-05-23].
- Hinnant, Lori. . U.S. News & World Report. 7 September 2016 [16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0).
- McAuley, James. . The Washington Post. 10 February 2016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February 2017).
- . Queensland Times. [15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 CNBC. . www.cnbc.com.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 . edition.cnn.com.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英语).
- Peter Allen Clark. . Time.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 .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Yan, 國際部-Zhao. .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23-12-17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中文).
- . 商業電台 881903. 2024-05-25 [2024-05-25] (中文).
- Marcel Aubert, Notre-Dame de Paris : sa place dans l'histoire de l'architecture du xiie au xive siècle, H. Laurens, 1920, p. 133. (in French)
- Saunders, Father William. . Catholic Exchange. 18 October 2019 [23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 Buncombe, Andrew. . The Independent. 15 April 2019 [15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April 2019).
- . Catholic Herald. Catholic News Agency. 18 April 2019 [27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April 2019).
- Renault and Lazé (2006), page 35
- Frazer, James George (1933) ed., Ovid, Fast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VI. 131–, Riley (1851), p. 216, tr.
- Wenzler 2018,第97–99頁.
- . 1981 [5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5 August 2018).
- . [3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3 August 2018) (法语).
- Guyonnet, Paul. . Huffington Post France. 16 April 2019 [16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Busson, Didier. . Paris: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1998: 445–446. ISBN 2-87754-056-1.
- Pénin, Marie Christine. .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0).
- Gueffier 1763
- Follett 2019, pp. 24–25
- Lehr, André. . 由Schafer, Kimberly翻译. 2005: 70–71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German).
- Sandron 2005.
- Doré 2012, p. 200–208.
- Doré 2012, p. 203.
- Diderot, Denis (编). . . Planches 4. Paris: Chez Briasson, David, Le Breton. 1767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French).
- Viollet-le-Duc 1868, p. 19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urand, Jannic. .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nationale des Antiquaires de France. 1993, 1991 (1) [2022-08-31]. doi:10.3406/bsnaf.1993.116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 . BFM TV. 16 April 2019 [17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法语).
- . Government of France. [29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法语).
- Communique of the Press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 of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de-Paris, November 2014.
- .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Alix Martichoux. . SFGATE. 2019-04-15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James, Sarah. . PC Gamer. 2019-04-17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美国英语).
来源
- 英文书籍
- Bruzelius, Caroline. . The Art Bulletin. December 1987, 69 (4): 540–569. JSTOR 3050998. doi:10.1080/00043079.1987.10788458.
- Davis, Michael T. "Splendor and Peril: The Cathedral of Paris, 1290–1350." The Art Bulletin (1998) 80#1 pp: 34–66.
- Herrick, James A. .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ISBN 0-8308-3279-3.
- Inglis, Erik. . Gesta. 2003, 42 (XLII/1): 63–85. JSTOR 25067075. S2CID 190312592. doi:10.2307/25067075.
- Jacobs, Jay, ed. The Horizon Book of Great Cathedrals. New York City: 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1968
- Janson, H. W. History of Art. 3rd Edition. New York City: Harry N. Abrams, Inc., 1986
- Follett, Ken. . New York: Viking. 2019. ISBN 9781984880253.
- Myers, Bernard S. Art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City: McGraw-Hill, 1957
- Riley, Henry T. . London: H.G. Bohn. 1851. LCCN 2010554460.
- Sandron, Dany; Tallon, Andrew. . 由Cook, Lindsay; Tallon, Andrew翻译.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35 April 2020. ISBN 9780271086224.
- Stone, Daniel.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2022-05-23]. ISBN 0-295-9809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Williamson, Paul.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30006-338-7. OCLC 469571482.
- Wright, Craig. Music and ceremony at Notre Dame of Paris, 500–15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法文书籍
- Billon, Jean-Baptiste-Benjamin. . Caen: F. Le Blanc-Hardel. 1866: 111–113.
- Cabezas, Hervé. . Revue d'archéologie moderne et d'archéologie générale. 1988, 6.
- Delisle, Léopold (编). . Le Brument. 1873.
- Doré, Joseph (编). . La grâce d'une cathédrale. Strasbourg: La Nuée Bleue. 20124 October 2012. ISBN 978-2809907988.
- Ducher, Robert. . Flammarion. 1988. ISBN 2-08-011539-1.
- Duvergier, Jean-Baptiste. 1. Guyot et Scribe. 1825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 Gueffier, Claude-Pierre. . Paris: Chez C. P. Gueffier, Pere, Libraire, Parvis Notre-Dame, à la Libéralité. 1763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Henriet, Jacques. . 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 Press. 2005. ISBN 9782848671178.
- Lassus, Jean-Baptiste; Viollet-le-Duc, Eugène. . Imprimerie Lacombe. 1843.
- Leproux, Guy-Michel. . Sorbonne. 2001 [2022-05-23]. ISBN 9782840502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Lissagaray, Prosper-Olivier. . Paris: La Decouverte/Poche. 200. ISBN 978-2-70-714520-8.
- Lours, Mathieu. . Éditions Jean-Paul Gisserot. 2018. ISBN 978-2755-807653 (法语).
- Mignon, Olivier. . Éditions Ouest-France. 2015. ISBN 978-2-7373-6535-5 (法语).
- Mortet, Victor. . A. Picard. 1888.
- Pisani, Paul. . Al. Picard. 1908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 Renault, Christophe and Lazé, Christophe, Les Styles de l'architecture et du mobilier, (2006), Gisserot; ISBN 9-782877-474658
- Teulet, Alexandre. 1. Renouard. 1862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Tonazzi, Pascal. Florilège de Notre-Dame de Paris (anthologie), Editions Arléa, Paris, 2007, ISBN 2-86959-795-9
- de Villefosse, René Héron. . Association pour la publication d'une histoire de Paris. 1980 [2022-05-23]. ISBN 9782859620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Trintignac, Andre and Coloni, Marie-Jeanne, Decouvrir Notre-Dame de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Paris, 1984 ISBN 2-204-02087-7
- Viollet-le-Duc, Eugène. . Édition BANCE. 1868.
- Wenzler, Claude. . Éditions Ouest-France. 2018. ISBN 978-2-7373-7712-9.
- 在線參考
- 22. Stanford Libraries. [24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April 2019).
- 中文书籍
- 陳志華,《外國古建築二十講》,2003。台北,聯經出版社,ISBN 957-08-2612-6.
- Glancey, Johnathan. 2000.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ISBN 0-7513-4881-3.
- Toman, Rolf & Various writers. English version, 1999. The Art of Gothic,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Cologne: Könemann. ISBN 3-8290-1741-3.
- 《巴黎圣母院大火,已展开刑事调查》, 张敏/海外网,南博一/澎湃新闻,2019.
外部連結
- . Mérimée database of 法國歷史遺蹟. France: 法國文化部. 1993 [17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法语).
- 巴黎圣母院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語)與 (法語)
- 巴黎圣母院之友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巴黎圣母院火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List of Facts about Notre-Dame de Pa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otre-Dame de Paris's Singers
- Official site of Music at Notre-Dame de Paris
- 全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 with specifications of the Grandes Orgues and the Orgue de Choeu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hotos: Notre-Dame de Paris – The Gothic Cathedr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lickr
- Notre Dame Cathedral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ridentine Mass celebrated in Notre-Dame in 20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