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学

查理大学捷克語拉丁語英語:德語:)即布拉格大学,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48年成立,是捷克乃至中欧最古老的大學[2][3],也是捷克共和国最高学府,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现有五万余名在读学生。

查理大学
(捷克文)
(德文)
(英文)
(拉丁文)
老校名卡羅萊姆
克莱门特学院
查理-费迪南德大学
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布拉格德语大学→布拉格德语卡尔斯大学
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捷克语查理大学→布拉格查理大学
创办时间1348年1348
学校类型公立
校长Tomáš Zima
行政人員4,026[1]
教师人數4,057[1]
学生人數51,438[1]
人數32,520
本科:17577
本硕连读:14943
[1]
研究生人數9,288[1]
博士生人數7,428[1]
校址 捷克布拉格-比尔森-赫拉德茨-克拉洛韦
校區城市
代表色
  
隶属科英布拉集團
欧洲大学协会
欧洲首都大学联盟
Europaeum
国际公立大学论坛
網站官方网站
位置

查理大学是欧洲顶尖大学科英布拉集团、Europaeum、欧洲首都大学联盟成员,其校友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第谷·布拉赫约翰内斯·开普勒、伯恩哈德·波爾查諾、恩斯特·马赫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等科学家。[4]

查理大学保护者查理四世皇帝像(1848年建)
大學最古老的建築卡羅萊姆

历史沿革

波希米亚中世纪手稿中的大学师生
克莱门特学院的巴洛克式阅览室,今属捷克共和國國家圖書館
1905年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为天文学家Friedrich Hopfner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
大学徽章,德语和捷克语大学之间的争论焦点
被盗物件。左起:神学院、法学院、校长、医学院和文学院权杖

分期

官方校史分期:

中世纪大学

查理大学始建于1348年身兼波希米亚国王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统治时期[5],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和巴黎以东的第一所大学。查理四世要求他的朋友和盟友教皇克莱门特六世在布拉格创建一所大学。1347年1月26日,教皇在布拉格建立了以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为模型的查理大学,拥有中世纪标准的全部学院:神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在查理四世之子温塞斯拉斯四世的领导下,捷克学术界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1348年4月7日,查理四世以波西米亚国王身份向已建立的大学授予世俗权力的特权和豁免权。[6] 1349年1月14日,他又以神圣罗马皇帝的身份再次颁布大学特权和豁免权。因此,自19世纪以来,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一般史及大学本身的资料更倾向于将1348年作为大学成立之年,而不是1347年或1349年,这是19世纪捷克人和德意志人共同的反教权转变使然。

当时的查理大学主要有波希米亚民族(natio)、巴伐利亚民族、波兰民族和萨克森民族。所谓的波西米亚民族包括波西米亚人、摩拉维亚人、南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所谓的巴伐利亚民族包括奥地利人、施瓦本人、法兰克尼亚人和莱茵省的人。所谓的波兰民族包括西里西亚人、波兰人、鲁特尼亚人。所谓的萨克森民族包括迈森、图林根州、上萨克森州、下萨克森州、丹麦和瑞典的玛格丽特沼泽居民。[7] 其中,波西米亚族裔学生占所有学生的16-20%。[8]帕尔杜比采的阿诺什大主教(Arnošt)成为大学校长,他积极参与大学工作,要求神职人员做出贡献。

1359年,首届学生毕业。讲座在各学院中举行,其中最古老的教学建筑以1366年成立的卡羅萊姆国王命名。1372年,法学院成为一所独立大学。[9]

1402年,布拉格的杰罗姆复制了约翰·威克里夫的《对白》和《三部曲》(拉丁語)。文学院院长扬·胡斯将《三部曲》翻译成捷克语。1403年,查理大学禁止其成员遵循威克利夫的教义,但其学说继续流行。

天主教會大分裂中,波希米亚民族站在了瓦茨劳斯国王的一边,并支持1409年的比萨理事会(拉丁語)。而查理大学的其他民族宣布支持教皇額我略十二世,对波希米亚人的投票为1:3。但是,胡斯和其他波希米亚人利用了瓦茨劳斯对額我略十二世的反对。根据1409年1月18日库特纳霍拉(德語:)法令,国王授予波西米亚民族的大师(masters)三票,其他三个民族一起只剩下一票表决权,颠覆了大学宪法。这场政变导致外籍——主要是德国——教授和学生出走,于1409年5月成立了莱比锡大学。1408年时,大学原有约200名医生和贤士,500名学士和30,000名学生,造成的人数损失从5000到20,000不等,其中包括46位教授。[7]1409年秋天,胡斯当选为现在由捷克统治的查理大学校长。从那时起,大学就沦为地位低下的区域性机构。很快,在1419年,神学院和法学院消失了,只剩下了文学院。

新教大学

文学院成为胡斯运动的中心,也是胡斯派的主要教义权威。在1417-1430年间没有学位授予,有时甚至只有八九名教授。[7]查理四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时期,大学取得了一些进展。1562年,耶稣会士开设了克莱门特学院。从1541年到1558年,捷克人文主义者马修·柯林斯(Matthaeus Collinus,1516-1566年)担任希腊语教授。[10]鲁道夫二世皇帝在布拉格定居时,大学又取得了一些进展。1609年,教授的獨身义务被废止。[11] 克莱门特学院于1616年成为一所大学,有权授予学位。[11]

耶稣会士在1618-1621年三十年战争初期被驱逐出境,这场战争是由反天主教和反神圣罗马帝国的波希米亚人在布拉格发起的。然而,1622年9月19日的一项神圣罗马帝国法令使耶稣会士对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整个学校系统拥有最高控制权。卡羅萊姆的最后四位教授辞职,转入耶稣会。耶稣会还获得了颁发学位、担任大臣职务和任命世俗教授的权利。

查理-费迪南德大学

红衣主教恩斯特·阿达伯特·冯·哈拉赫(Ernst Adalbert von Harrach)积极反对卡羅萊姆和克莱门特学院合并,成立了资助了阿达尔博廷姆学院(拉丁語)。1638年,费迪南德三世皇帝限制了耶稣会士的教学垄断。恩斯特从耶稣会那里获得了卡羅萊姆的权利、财产和档案,使该大学在费迪南德三世的保护下再次独立。在三十年战争的最后几年,卡羅萊姆和克莱门特学院学生勇敢捍卫布拉格的查理大桥。

1654年2月23日,费迪南德三世皇帝合并了卡羅萊姆和克莱门特学院,创建了由四个学院组成的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拉丁語[12] 。卡羅萊姆当时剩下文学院——唯一在胡斯战争时期幸存下来的学院。1718 年,国家出资重建了破旧的卡羅萊姆。

1752年和1754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官僚主义改革使大学失去了许多以前的特权。1757年,多米尼加主义者和奥古斯丁主义者被任命为神学指导。但是,查理大学逐渐引入了开明的改革,这一过程在该世纪末1780年代随着约瑟夫二世皇帝的改革达到高潮,甚至连非天主教徒也获得了学习权。1784年7月29日,德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教学语言。[13]在犹太人被允许入读之后不久,查理大学第一次允许新教徒进入。利奥波德二世皇帝于1791年10月28日通过法令,创建了首个捷克文学教席。1792年5月15日,捷克裔历史学家弗朗兹·马丁·佩泽尔(德語:捷克語[14]被任命为捷克文学教授,并于1793年3月13日开始授课。[15]

德捷分立时期

在1848年革命中,德国和捷克的学生为在查理-费迪南德大学增添捷克语作为教学语言而奋斗。1848-1849年改革后,大学开始采用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形式。由于19世纪的人口结构变化,到1860年左右,德意志人在布拉格不再为多数族群。1863年,查理大学用捷克语开设了22门讲课,其余的187门以德语授课。无论是说德语的波西米亚人还是捷克人都不满意大学在1848年革命后所做出的双语安排。捷克人支持将大学保持在一起,但将其分为一所德语学院和一所捷克语学院,以避免失去大学传统的连续性。1864年,德意志人建议建立一所单独的捷克语大学。

1882年,在捷克民族复兴的高潮,查理-费迪南德大学被分为两个机构。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内莱塔尼亚帝国议会决议,将大学分为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德語:)和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捷克語)。该法案于1882年2月28日由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批准。[16]两所大学彼此完全独立,享有平等的地位,共享医学和科研机构、旧的徽章、图书馆和植物园,但公用设施由德语大学管理。捷克语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德裔的瓦茨拉夫·弗拉迪沃伊·托梅克(Václav Vladivoj Tomek)。到20世纪之交,两所大学都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一战之前,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达到了其鼎盛时期。[17],教授之一是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教授包括在民族解放进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伟人,尤其是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的托马斯·马萨里克。

1890年,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有112名教师和2191名学生,而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有146名教师和1483名学生。两所大学都有三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是共用的,但1891年也一分为二了。1909-1910冬季学期中,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有1,778名学生,而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有4,319名学生。[7]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查理-费迪南德大学不复存在。原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更名为布拉格查理大学捷克語[18] ,取得了与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学术和研究机构相媲美的成果,例如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教授在极谱方面的发明,于1959年被授予诺贝尔奖。而原德语-费迪南德大学更名为布拉格德语大学德語:)。[19][20]1921年,讲德语的波西米亚人考虑将大学从布拉格搬迁到利贝雷茨(德語:[21]。1930年,布拉格约有42,000名居民以德语为母语,而数百万德语居民住在波希米亚北部、南部和西部、捷克西里西亚和靠近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摩拉维亚部分地区。

1932年10月,捷克人再次开始了关于徽章(拉丁語)的争论。尽管德语大学的一些教授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成员,但民族紧张局势加剧,为两所大学共用徽章的提案都被拒绝了。1934年11月21日令状宣布,德语大学必须徽章交给捷克人。德语大学参议院派出代表团前往教育部长克尔奇马尔(Krčmář)处抗议该令状。1934年11月24日中午,捷克语大学数千名学生在德语大学大楼前抗议。在暴力威胁下,1934年11月25日,德语大学校长移交了徽章。这些纠葛损害了两所大学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1938年,随着《慕尼黑协定》,德国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1939年3月15日,德国人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捷克部分被纳粹占领,成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帝国保护者”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德語:)将历史徽章交给了德语大学,大学正式更名为位于布拉格德语卡尔斯大学德語:)。1939年9月1日,大学隶属于柏林的帝国教育部,并于1939年11月4日被宣布为一所帝国大学(德語:)。[22]

1939年10月28日一次示威中,扬·奥普莱塔 (捷克語) 被枪杀。其1939年11月15日的葬礼演变为另一场示威。1939年11月17日(此日后来成为世界学生节),捷克语大学和所有其他捷克高等学府都被关闭,直至二战结束。期间,九名学生领袖被处决,大约1,200名捷克学生被拘留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直到1943年才被释放,其中大约20[23]或35[24]名学生在集中营中丧生。1940年5月8日,捷克语大学根据政府法规188/1940 Coll.正式更名为捷克语查理大学捷克語)。

1945年,大学的徽章,包括校长的锁链、各个学院的权杖、大学印章以及创始文件和其他历史物件被纳粹盗走,迄今仍下落不明。

二战后

虽然大学在1945年后开始迅速恢复,但并没有长久地享有学术自由。1948年二月事件后,新政权开始安排清洗,镇压一切形式的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持续了四年。布拉格之春后的正常化时期进行了第二波清洗。[25]直到1980年代后期,情况才开始好转。

东欧剧变开始后,学生在国外组织了各种活动和几次和平示威。[26]。1989年11月17日,忠于其学术自由传统的学生举行示威,反对极权政权,最终天鵝絨革命致其垮台。冷战结束以来,大学蓬勃发展,大力促进国际学术合作,在广泛的欧洲和全球议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年表

1347年 罗马教宗克勉六世授予特权,为在布拉格建立一所大学开辟了道路
1348年 根据4月7日宪章[27]波希米亚国王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布拉格建立了查理大学,拥有文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共四个学院
1366年 查理四世为十二位大师建立一所学院,即卡罗琳学院(拉丁語
1372年 法学院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一直存在到1418-19年
1383年 卡罗琳学院在布拉格老城购置了一座建筑,即卡羅萊姆,自1383-86年重建以来一直是大学的行政中央
1409年 1月18日,瓦茨拉夫四世国王颁布《库特纳·霍拉法令》,导致莱比锡大学的建立
1417年 由于大学声称效忠胡斯,受教宗的惩罚,大学活动被禁止
1419年 胡斯战争限制了大学活动,直到17世纪初,只有文学院开放
1556年 耶稣会骑士团抵达布拉格,建立了一所教授哲学和神学的克莱门特学院,1616年晋升为大学
1609年 大学改革:实行固定的学习规则,废除教授必须独身的制度,由总务长()负责大学的行政管理
1618年 大学积极参与抵抗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制
1622年 在捷克新教势力被击败后,大学被移交给天主教耶稣会
1625年 罗德里戈·阿里亚加抵达布拉格;阿里亚加日后成为西班牙经院主义最重要的代表和布拉格神学院院长
1638年 设立在卡羅萊姆的医学院和法学院由国家直接监管
1654年 根据联合法令(),费迪南德三世将卡羅萊姆和克莱门特学院合并为查理-费迪南德大学,设有四个学院
1718年 建筑师F. M. Kaňka完成了巴洛克风格的卡羅萊姆的重建
1773年 耶稣会令被废除
1781年 一系列大学改革的开始:1781年允许非天主教徒学习;1783年,大学被国家接管;1784年,大学辖区()被废除;学习条例正式将德语确立为官方教学语言
1837年 揚·埃萬傑利斯塔·普爾基涅在卡羅萊姆的科学会议上讲述他对细胞的研究
1848年 大学要求学术自由以及捷克语与德语同等教学地位
1849年-1850年 《大学组织法》赋予学术委员会和学术人员更大的权力;对于JUDr.、MUDr.、PhDr.和Thdr头衔,研究法典引入了“严格考试”(拉丁語)和“最终国家考试”()制度
1879年 杰出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布拉格工作了28年,在捷克语和德语大学分离的协商时期,出任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校长
1882年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于2月28日发布法令,将查理-费迪南德大学划分为两所独立机构,分别以捷克语和德语为教学语言
1882年 托梅·加里格·马萨里克被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文学院任命为杰出哲学教授
1911年 1911年到1912年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为德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917年 日後擔任查理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贝德日赫·赫罗兹尼出版了他的巨著《赫梯語》(德語:),为赫梯学奠定了基础
1920年 一项布拉格两所大学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定,原捷克语查理-费迪南德大学改名查理大学;理学院建立
1939年 纳粹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后,德语查理大学(德語:)被并入德意志第三帝国;11月17日学生示威之后,捷克语查理大学与其他捷克高等教育机构一起被关闭
1945年 查理大学的活动得到恢复,在比尔森开设医学院(1958年成为查理大学医学院),并在赫拉德茨-克拉洛韦设立分校(1959年成为查理大学医学院);德语查理大学被废除
1946年 教育学院开始招生(1959年-1964年不是查理大学一部分)
1947年 布拉格德语查理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格蒂·特蕾莎·科里和卡尔·斐迪南·科里因发现糖原催化转化过程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8年 反极权的学生進行示威,随后大学大规模驱逐异见教师和学生
1950年 《高等教育法》废除了学术自主权,高等学校的活动由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控制;神学院与查理大学分离,1950年至1990年间独立的神学院位于利托梅日采
1952年 数学及物理学院成立
1953年 布拉格医学院一分为三:普通医学、公共卫生和儿科;1990年以后分别成为布拉格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和第三医学院
1959年 体育学院由大学管理;1966年改称为体育教育和运动学院()
1959年 查理大学理学院教授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因发现和发展极性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 教育与新闻研究所捷克語)成立,1965年改称教育与新闻学院捷克語),1990年改称社会科学学院
1968年 雅恩·帕托什卡被任命为文学院哲学教授
1968年 大学参加布拉格之春;1969年后对拒不服从的师生新一波镇压浪潮
1969年 赫拉德茨-克拉洛韦药学院成立
1989年 学生示威纪念1939年11月17日的事件导致政权垮台
1990年 《高等教育法》恢复大学的自主权以及研究与教学自由
1991年 三所神学院(天主教神学院、新教神学院和胡斯教神学院)被重新纳入查理大学
2000年 查理大学人文学院成立
2000年 查理大学由17个学院组成,其中3个学院位于布拉格以外的比尔森和赫拉德茨-克拉洛韦[28]

院系设置

查理大学包含17个学院,分布在布拉格比尔森和赫拉德茨-克拉洛韦:

查理大学主要院系是文、理、医,没有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艺术学院,参见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学、布拉格化工大学、布拉格经济大学。

校区分布

查理大學沒有一個聯合校區。學術設施遍布布拉格市的許多地方,其中三個學院位於其他城市,其中兩個在赫拉德茨-克拉洛韦,一個在比爾森。 建於14世紀的歷史悠久的主樓卡莱琳姆位於布拉格老城,是大學的中心、爾斯大學校長和學術委員會的所在地。卡莱琳姆也是官方學術儀式的舉辦地,例如入學或畢業典禮。

查理大学的學術出版社是卡莱琳姆出版社,大學還經營著幾家博物館。由理學院維護的查理大學植物園位於布拉格新城。

图册

国际合作

校际协议院校[45]包括:

学术声誉

排名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46]401-500
《QS》世界排名[47]260
《US NEWS》世界排名[48]196
《ARWU》世界排名[49]201-300
國內排名
《泰晤士》國內排名[50]1
《QS》國內排名[51]1
《ARWU》國內排名[52]1

查理大学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所大学和最高学府,也是中东欧最好的大学之一。[53][54][55][56] 世界排名200-300区间。[57][58]

QS世界大学排名[59] 201120182020
自然科学174197228
工程技术325401-450401-450
人文学科184193189
社会科学·管理229302286
生命科学·医学250219224
综合276314291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60]20122018
数学151-200151-200
物理学151-20076-100
综合200-300200-300
年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61]
人文学科商业·经济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法学综合
2022201-250126-150401-500301-400201+501-600
2021201-250126-150401-500401-500201+401-500
2020151-175126-150301-400401-500151+401-500
2019151-175/301-400301-400151+401-500

杰出校友

诺贝尔奖得主

姓名获奖领域年份获奖原因
諾貝爾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奖1921发现光电效应定律[62]
諾貝爾獎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化学奖1959提出極譜分析法[63]
諾貝爾獎卡尔·斐迪南·科里生理学或医学奖1947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諾貝爾獎格蒂·特蕾莎·科里生理学或医学奖1947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64]

科学界

  • 尼古拉·特斯拉:交流电之父、无线电之父
  • 格哈德·根岑:德国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 恩斯特·马赫: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 爱德华·切赫:捷克数学家,曾任捷克科学院数学研究学院院长
  • 马克斯·韦特墨:心理学家
  • 沃依特赫·沙发利克:化学家

文化界

  • 布拉格的杰罗姆:经院哲学家
  • 扬·胡斯: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查理大学校长
  • 雅恩·帕托什卡:二十世纪哲学家
  •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重要作家
  •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诗人
  • 赫拉巴尔:文学家
  • 米兰·昆德拉: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
  • 卡雷尔·恰佩克:剧作家、科幻文学家
  • 马克斯·布罗德:作家
  • 卡雷尔·马哈: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
  • 尤利乌斯·伏契克:报告文学作家
  •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诗人
  • 兹德涅克·尼耶德利:捷克斯洛伐克政治人物、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
  • 维克托·迪克:作家
  • 臬玻穆的若望:民族圣人
  • 埃貢·歐文·基施:奥地利-捷克作家
  • 玛丽·普伊玛诺娃:捷克女作家、诗人
  • 伊凡娜·川普:美国总统特朗普前妻
  • 大卫·纳瓦拉:国际象棋棋手

政治界

汉学家

  • 王和达:汉学家
  • 高马士:汉学家、藏学家
  • 何德佳:东方学家
  • 何德理:汉学家、日本学家
  • 傅思端: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
  • 高利克:斯洛伐克翻译家
  • 史丹妮:捷克语言学家
  • 普实克:布拉格学派创始人之一
  • 鲍格洛:汉学家,专长汉朝史
  • 包捷:汉学家、翻译家
  • 罗然:查理大学中文系主任
  • 白利德:汉学家
  • 高德华:戏剧评论家

参考文献

  1. . Charles University.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2. Joachim W. Stieber: "Pope Eugenius IV, the Council of Basel and the secular and ecclesiastical authorities in the Empire: the conflict over supreme authority and power in the church",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Vol. 13, Brill, 1978, ISBN 90-04-05240-2, p.82; Gustav Stolper: "German Realities", Read Books, 2007, ISBN 1-4067-0839-9, p. 228; George Henry Danton: "Germany ten years after", Ayer Publishing, 1928, ISBN 0-8369-5693-1, p. 210; Vejas Gabriel Liulevicius: "The German Myth of the East: 1800 to the Present", Oxford Studies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0-19-954631-2, p. 109; Levi Seeley: "History of Education", BiblioBazaar, ISBN 1-103-39196-8, p. 141
  3. .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4. Charakteristika U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uni.cz, 21.1.2010
  5. Charles was since 11 July 1346 antiking of Romans, since 26 August 1346 king of Bohemia, since 17 June 1349 lawful king of Romans as Charles IV and from 5 April 1355 Holy Roman Emperor.
  6. . 7 April 1348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拉丁语).
  7.  .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8. Chyský, Václav. . CS Magazin. March 2005 [21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8) (捷克语).
  9. Prague; Universität, Bohemia. . 1834 (拉丁语).
  10. . KDO BYL KDO v našich dějinách do roku 1918.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捷克语).
  11. . Charles University. 12 June 2006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12. Čapka, František. . . Prague: Libri. 1999 [21 June 2009]. ISBN 978-80-85983-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2) (捷克语).
  13. . Charles University. 18 May 2004 [21 June 2009]. (原始内容 (DOC)存档于2020-03-26).
  14. . Institute of the Czech Language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17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5 February 2012) (捷克语).
  15. Čapka, František. . . Prague: Libri. 1999 [21 June 2009]. ISBN 978-80-85983-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2) (捷克语).
  16. Čapka, František. . . Prague: Libri. 1999 [21 June 2009]. ISBN 978-80-85983-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2) (捷克语).
  17. . Společnost Johannese Urzidila. [21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捷克语).
  18. . Společná česko-slovenská digitální parlamentní knihovna. 1 January 1920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捷克语).
  19. . is.cuni.cz.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20. . www.cuni.cz.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21. . Senát Národního shromáždění. 16 December 1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July 2012) (捷克语).
  22. Hlaváčková, Ludmila. . Vesmír. December 1994, (73) (捷克语).
  23. Svoboda, Petr. . IForum (Charles University). 2005 [2022-07-24]. ISSN 1214-5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捷克语).
  24. Chalupský, Josef. . Zprávy ČPS (Česká Parazitologická Společnost). December 2002, (4/10)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捷克语).
  25. . Cuni.cz. 2014-04-04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26. . Prague-life.com.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27. . cuni.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28. . cuni.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29. . Catholic Theological Faculty.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30. . Protestant Theological Faculty.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英语).
  31. . Husitská teologická fakulta.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捷克语).
  32. . www.prf.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捷克语).
  33. lf1.cuni.cz. . www.lf1.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英语).
  34. . Second Faculty of Medicine, Charles University. [2021-08-31] (英语).
  35. . Third Faculty of Medicine.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英语).
  36. . www.lfp.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37. . www.lfhk.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3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39. www.ff.cuni.cz,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 .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2013-03-26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美国英语).
  40. . www.natur.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41. . www.mff.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英语).
  42. . Faculty of Education.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英语).
  43. . fsv.cuni.cz.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捷克语).
  44. . Faculty of Humanities, Charles University.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英语).
  45. . cuni.cz. [202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46. .
  47. .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48. .
  49. .
  50.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51. .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52. .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53. Chau, Abby. . Iu.qs.com. 2011-09-20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
  54. . Webometrics.info.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55. Chau, Abby. . Iu.qs.com. 2011-09-20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
  56. . Webometrics.info.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57. . [2018-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58. . 2018-05-29.
  59. . Top Universities.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60. . Shanghairanking.com.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61.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charles-university-pragu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2. Retrieved July 23, 2022.
  62.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7).
  63.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64.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