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十世
教宗聖庇護十世(拉丁語:;1835年6月2日—1914年8月20日),原名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于1903年至1914年在位為教宗。

教宗庇護十世的教宗牧徽

庇護十世雕像

庇護十世
| 教宗 聖庇護十世 Sanctus Pius PP. X | |
|---|---|
| 羅馬主教 | |
![]() | |
| 就任 | 1903年8月4日 |
| 卸任 | 1914年8月20日(在位11年16天) |
| 前任 | 良十三世 |
| 繼任 | 本笃十五世 |
| 聖秩 | |
| 晉鐸 | 於1858年9月18日晉鐸 |
| 晉牧 | 於1884年11月16日晉牧 |
| 擢升樞機 | 由教宗良十三世 於1893年6月12日擢升 |
| 個人資料 | |
| 本名 | 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 |
| 出生 | 1835年6月2日 |
| 逝世 | 1914年8月20日(79歲) |
| 格言 | INSTAUARE OMNIA IN CHRISTO(在基督內重建一切) |
| 簽名 | |
| 牧徽 | ![]() |
| 聖徒 | |
| 紀念日 | 8月21日 9月3日(1955年至1969年的羅馬天主教聖人曆) |
| 宣福 | 由教宗庇護十二世 於1951年6月3日 在 |
| 封聖 | 由教宗庇護十二世 於1954年5月29日 在 |
| 主保 | |
| 參見其他以「庇護」為名號的教宗 | |
生平
教宗庇護十世來自家境貧寒的家庭。於1903年蒙選為教宗,他的座右銘是「在基督內復興一切」。他竭力革新教會禮儀,尤其鼓勵信友勤領聖體,將兒童初領聖體的年齡由以往的十多歲提前到七歲;他也對推動《天主教法典》的編纂及《聖經》的研讀,作出重大的貢獻。他責斥抵觸信仰的現代主義與相對主義,並竭力保護教會的權利免受外界強權的干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他很大的打擊,在為受苦的人類而傷心及憂心的情況下去世。在遺囑中他寫下:「我生來是貧窮的,我的生命也是貧窮的,我也願意死在貧窮中。」
紀念
- 澳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 反對梵二改革的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
譯名列表
- 碧岳十世: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歷任教宗作碧岳。
- 庇護十世: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禧年專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英簡明百科知識庫》2005年版、《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版作庇護。
| 天主教會職銜 | ||
|---|---|---|
| 前任者: 利奧十三世 |
罗马主教 教宗 1903年-1914年 |
繼任者: 本篤十五世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jpg.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