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國防軍
聯邦國防軍(德語:,发音:[ˈbʊndəsˌveːɐ̯] ( ⓘ))通稱德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武装部隊,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以及基础军(後勤、防諜、憲兵等支援部隊)、中央醫療軍(軍醫部隊)兩大跨軍種部隊及网络和信息空间司令部組成。
联邦国防军 | |
---|---|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军徽 | |
格言 | Wir Dienen Deutschland (我们服务德国) |
建立 | 1955年11月12日 |
当前组编 | 1990年10月3日 |
軍事部門 | 陆军 海军 空军 基础军 中央医疗军 网络和信息空间指挥部 |
總司令部 | 德国柏林、北莱茵州波恩 |
領導 | |
总司令 | 国防部长(平时) 联邦总理(战时) |
总理 | 奥拉夫·朔尔茨总理 |
国防部长 | 鲍里斯·皮斯托瑞斯部长 |
国防军总监 | 卡斯滕·布鲁尔上将 |
军力 | |
服役年齡 | 17岁 |
徵兵役期 | 无(自2011年7月1日起无限期暂停) |
可用人数 | 330,000人,15–49歲 |
現役人數 | 182,140人(2023年)(第27位) |
備役人數 | 大约930,000人(2023年) |
部署人數 | 2,107 |
軍費 | |
預算 | 58.42亿欧元(2022年)第7名 |
佔GDP百分比 | 1.4% (2022年) |
工業 | |
本國供應商 | |
外國供應商 | 欧洲联盟 美国 |
年進口 | 总值近11.62亿美元(2010–2021年估计) |
年出口 | 总值近177.65亿美元(2010–2021年估计) |
相關 | |
歷史 | 联邦国防军历史 |
軍階 | 联邦国防军军衔 |
歷史
冷戰(1955年-1990年)
納粹德國二戰戰敗投降後被解除武裝,隨後聯合國勒令德國不得再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邊防部隊及掃雷艇部隊以進行自衛任務,而國防則由四大佔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駐德部隊共同負責。
然而随着冷戰啟始,東西方兩邊陣營的關係開始緊張,各國對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有所改變。1949年德國分裂為屬於社会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联更讓東德秘密重新建軍,因此美英法三國便開始考慮解除對西德的軍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召集前納粹德軍的高級將領商討創建全新西德軍隊的事宜,討論確定了新軍隊的基本構思。後來,自由民主黨的前德意志国防军將領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议把新建的軍隊命名為「聯邦國防軍」(),获得西德聯邦議会的認可。
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正式建軍,同時该天亦是普魯士名將沙恩霍斯特兩百歲冥诞。1955年,西德在通過《基本法》修正案後正式加入北約,1956年開始推行徵兵制,年屆18至45歲的全國男性必須義務服兵役。同時為顧及不願從事武裝勤務者的基本人權,德國基本法並賦予人民拒服兵役的權利,僅需要向役政機關登記即可改服替代的社會役。[1] 自2011年7月開始,德國已全面廢止徵兵及各種替代役。[2]
冷戰期間,西德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在中歐的防衛主力。而當時的西德聯邦國防軍擁有49萬5千人的兵力,以及17萬的非現役的文書人員。陸軍三個軍由13個師所組成,坦克及裝甲運兵車也經過武裝;空軍大部份的戰鬥機成為北約聯合防空軍()的一部份;海軍則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進行巡邏。
兩德統一後(1990年至今)
1990年兩德統一後,美英法蘇四國已與德国政府簽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聯邦國防軍削減至37萬人,前東德的國家人民軍解散,部分人員併入聯邦國防軍,東西德軍隊合併的過程史稱「統合軍隊」()。1990年末,未選擇加入聯邦德軍延役的前東德軍人悉數退役,而1991年時選擇延役入隊的前東德國家人民軍官兵大約為數29,433人,包含臨時志願役和正規軍人,而統一後在前東德境內新成立的聯邦邦份約有40,000人透過徵兵制入伍。1993年中旬,舊國家人民軍出身的軍人為數12,241人,1998年末則降至9,300人。2014年,首度有前東德國家人民軍出身的聯邦德軍軍官晉升將領[3],即格爾特·加維勒克陸軍准將[4]。此外,很多聯邦國防軍无法使用的東德武器装备都被廢棄拆除,或者是賣给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國,东德國家人民軍所装备的裝甲運兵車則全部卖给土耳其。
兩德統一後,由于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同时為了平衡東西差異及強調東部新興邦份的重要性,包括聯邦國防軍陸海空軍總部在內的多個機關或部隊遷至東部辦公[3]。德国聯邦國防軍在後冷戰時期主要是參加一些聯合國實行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人道救援任務以及北約的軍事行動。自2000年以後,聯邦國防軍改制,增加了基礎軍與中央醫療勤務軍两大跨军种單位。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在北约波罗的海成员国一再呼吁加强北约东翼之際,時任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表示,该国将在立陶宛永久部署约4000名驻军,以加强北约(NATO)对抗俄罗斯的东翼力量[5]。
简介
人力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約18萬人,當中8萬人為18至25歲。在過去,德國兵役法規定男子需在軍中服役最少9個月,或在外從事社會服務12個月。自2011年7月開始,德國已全面廢止徵兵及各種替代役,由自願服役的職業軍人組成專業軍隊。自2022年俄烏戰爭開始,德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增加軍隊數量,並且投入了一千億歐元作特別軍事款項。
女性
自1975年有女性進入西德聯邦國防軍服役起,都是分配在軍醫部隊進行後勤工作,這些女性為此進行上訴。2000年,歐洲法院決定放寬女性選擇服務崗位的權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線服務,不僅是負責後勤工作,更可參與軍隊的任務。至今約13,000名女性正在服役,當中為數不少的人曾經參加過維持和平任務及其他行動。
指挥人员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规定,德國實行募兵制。在和平时期德國國防部長擁有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在戰時則由德國總理統領联邦国防军。德国军事指挥委员会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最高参谋机构,由联邦国防军总监、联邦国防军副总监、陆军总监、海军总监、空军总监、基础军总监、医疗军总监组成。
指挥部门
- 军事指挥委员会(指挥官为联邦国防军总监)
- 陆军司令部(指挥官为陆军总监)
- 海军司令部(指挥官为海军总监)
- 空军司令部(指挥官为空军总监)
- 聯合後勤司令部(指挥官为聯合後勤总监)
- 醫療軍司令部(指挥官为医疗军总监)
階級章
此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陸空三軍階級章列表,左側為陸軍、空軍,右側為海軍軍階原文及翻譯。需要注意的是德文中的"Korporal"雖然對應英文為"Corporal"(下士),但聯邦國防軍將此階級定義為資深的高階士兵,故翻譯為漢語中相似的兵長階級。
陸軍、空軍 | NATO代碼 |
階級章 | 海軍 | ||||||
---|---|---|---|---|---|---|---|---|---|
陸軍 | 空軍 | 海軍 (肩章及袖章) | |||||||
士兵 | |||||||||
|
OR-1 | Matrose(水兵) | |||||||
Gefreiter(豁免兵) | OR-2 | Gefreiter(豁免兵) | |||||||
Obergefreiter(上等豁免兵) | OR-3 | Obergefreiter(上等豁免兵) | |||||||
Hauptgefreiter(首席豁免兵) | Hauptgefreiter(首席豁免兵) | ||||||||
Stabsgefreiter(资深豁免兵) | OR-4 | Stabsgefreiter(资深豁免兵) | |||||||
Oberstabsgefreiter(上等资深豁免兵) | Oberstabsgefreiter(上等资深豁免兵) | ||||||||
Korporal(上等兵) | Korporal (上等兵) | ||||||||
Stabskorporal(资深上等兵) | Stabskorporal(资深上等兵) | ||||||||
士官 | |||||||||
Unteroffizier(军士) | OR-5 | Maat(军士) | |||||||
Stabsunteroffizier(资深军士) | Obermaat(资深军士) | ||||||||
Feldwebel(军士长) | OR-6 | Bootsmann(军士长) | |||||||
Oberfeldwebel(上等军士长) | Oberbootsmann(上等军士长) | ||||||||
Hauptfeldwebel(首席军士长) | OR-7 | Hauptbootsmann(首席军士长) | |||||||
Stabsfeldwebel(资深军士长) | OR-8 | Stabsbootsmann(资深军士长) | |||||||
Oberstabsfeldwebel(上等资深军士长) | OR-9 | Oberstabsbootsmann(上等资深军士长) | |||||||
军官学员 | |||||||||
Fahnenjunker(军士-军官学员) | OR-5 | Seekadett(军士-军官学员) | |||||||
Fähnrich(军士长-军官学员) | OR-6 | Fähnrich zur See(军士长-军官学员) | |||||||
Oberfähnrich(首席军士长-军官学员) | OR-7 | Oberfähnrich zur See(首席军士长-军官学员) | |||||||
尉官 | |||||||||
Leutnant(少尉) | OF-1 | Leutnant zur See(海軍少尉) | |||||||
Oberleutnant(中尉) | Oberleutnant zur See(海軍中尉) | ||||||||
Hauptmann(上尉) | OF-2 | Kapitänleutnant(海軍上尉) | |||||||
Stabshauptmann(大尉) | Stabskapitänleutnant(海軍大尉) | ||||||||
校官 | |||||||||
Major(少校) | OF-3 | Korvettenkapitän(海軍少校) | |||||||
Oberstleutnant(中校) | OF-4 | Fregattenkapitän(海軍中校) | |||||||
Oberst(上校) | OF-5 | Kapitän zur See(海軍上校) | |||||||
將官 | |||||||||
Brigadegeneral(准將) | OF-6 | Flottillenadmiral(海軍准將) | |||||||
Generalmajor(少將) | OF-7 | Konteradmiral(海軍少將) | |||||||
Generalleutnant(中將) | OF-8 | Vizeadmiral(海軍中將) | |||||||
General(上將) | OF-9 | Admiral(海軍上將) |
- 1950年代的陸軍、空軍帽子和兵科章。
- 1950年代的陸軍、空軍軍階章。
- 1950年代的海軍制服和軍階臂章。
- 1950年代的海軍軍官制服和軍階肩章。
参与行动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规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但是在1990年以後,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範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於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据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亦有參與在柬埔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利亞、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
傳統
現今的聯邦國防軍(1955年-)不再跟隨國家防衛軍(1919年-1935年)和德意志國防軍(1935年-1945年)的傳統。士兵對上級絕對服從的傳統是「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為二戰後訂下的「違反人道罪」而遭到否定。唯有視同德國軍人榮譽象徵的鐵十字保留下來,並成為聯邦國防軍的標誌。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書籍
- ,ISBN 978-4-12-002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