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瓦恩兰

戴维·瓦恩兰英語:1944年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與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在量子光學领域,特別是以下方面:[1]

  1. 用雷射冷却技術來冷却與控制被陷俘於保羅阱(Paul trap)裏的離子,並且應用這技術製成比原子鐘更準確的光學鐘。
  2. 陷俘離子(trapped ion)的概念來實現量子計算機量子閘,最先製作出兩個量子位元的受控反閘。
  3. 直接非摧毀性地觀察單獨量子粒子的量子行為,這使得物理學者能夠做實驗檢驗像薛丁格貓一類的思想實驗
戴维·瓦恩兰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David J. Wineland
戴维·瓦恩兰在2008年
出生 (1944-02-24) 1944年2月24日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
国籍 美国
母校哈佛大学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知名于量子光學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07)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机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華盛頓大學
博士導師诺曼·拉姆齐

2012年,因為研究能夠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瓦恩兰與法國物理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

生平

1961年,瓦恩兰從加州沙加緬度的恩忻娜高中(Encina High School)畢業。1961年9月至1963年12月,他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此後他申請獲准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書。這是美國頗負盛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位於舊金山東灣柏克萊市的山丘上。1965年,得到學士學位後,他以優異成績進入哈佛大學,在獲得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大師諾曼·拉姆齊誨人不倦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1970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原子重氫激微波》(The Atomic Deuterium Maser)。之後,他加入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漢斯·德默爾特的研究團隊,在華盛頓大學博士後,專門研究離子阱相關論題。

1975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聘請他為物理研究員。在那裏,他成為離子儲存團隊的領導人。應用激光冷卻離子技術,這團隊製做出至2012年為止最準確的原子鐘,比較銫-133原子鐘還要準確30倍。[3]瓦恩兰又獲聘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書。

瓦恩兰是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光學學會的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家庭

瓦恩兰与妻子賽德娜·科恩比-瓦恩兰(Sedna Quimby-Wineland)共育有两个儿子。[4]

参考资料

  1. Class for Physic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DF).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2.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1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2).
  2. nobelpress. .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9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3. NIST's Second 'Quantum Logic Clock' Based on Aluminum Ion is Now World's Most Precise Clo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IST, 4 February 2010
  4. . [201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