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落下灰
放射性落下灰,也称放射性沉降物、放射性落塵、輻射落塵或原子尘,是核弹爆炸或核反应堆泄漏后从天而降的放射性尘埃,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是一种放射性污染。核弹爆炸产生的辐射尘中含有大量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元素,相当致命,动物表皮沾染后可引起皮肤β射线损伤,进而可以导致整条食物链的污染。
种类
全球范围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
種類 |
政治实体 |
|
散佈 |
條約 |
|
核武器空爆后所产生的烟云中含有放射性粒子,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边降落边向下风方向飘移。其中较重的粒子在数分钟内即开始降落,24小时内降落在爆区下风方向数百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近区沾染;较轻的粒子,在几十小时至几天内降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面,造成远区沾染;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认为,更轻的粒子随风飘移甚至可以环绕地球,经数日、数月,乃至数年后方能降落到地面,造成全球性沾染。
影响因素
爆炸方式
爆炸的位置主要是两种:空中和表面。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时的谓之空爆,与地表爆炸相比,其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会相对少一些。在半地面方式下爆炸,还会产生一种附加效应,即所谓“基浪”()。
效果
当动物接受了辐射后,可能会有一系列的生物变化。某些全身通过高剂量辐射后立即死亡,有些则基本正常生活了一段时间,然而随着延迟性辐射效应的发展,暴露于辐射人群中会使他们受到低剂量辐射。
防护
在冷战期间,美苏英三国对国民进行了大量的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教育。其中美国的民防措施较为完备。美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程序,使得人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于原子尘的时间。但目前流行的防护态度是,全球热核战争一旦爆发,短期生存将是徒劳的,因此亦不再保留防尘庇护所。
参见
- 核爆炸
- 髒彈
- 核分裂產物
- 放射性落塵避難所
- 中子彈
- 游戏
延伸阅读
- Glasstone, Samuel and Dolan, Philip J.,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third edition),美国政府印刷所,1977
- NATO Handbook on the Medical Aspects of NBC Defensive Operations (Part I - Nuclear),美国陆海空军部,于华盛顿,199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Smyth, H. DeW., Atomic Energy for Military Purposes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5. (Smyth Report)
-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ar in America,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May 1979)
- T. Imanaka, S. Fukutani, M. Yamamoto, A. Sakaguchi and M. Hoshi, J. Radiation Research, 2006, 47, Suppl A121-A127.
- Sheldon Novick, The Careless Atom,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 1969), p. 9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