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Skyline

日產Skyline日產汽車生產的前置后驱的中型轿车,自1967年生产至今,总计发行了十三代,前身为Prince生产并发行的同名车型。

日產Skyline
2019年日產Skyline
概览
制造商日產汽車
王子汽車 (1957–1967)
生产日期1957年至今
车身及底盘
车辆类别緊湊型轎車 (1957–1981)
中型轎車 (1981–2002)
行政車 (2001年至今)
相关车型日產Skyline GT-R (1969–1973, 1989–2002)
年表
前身車型王子汽車

歷史

第1代(代号ALSID,1957年-1963年)

  • 第一代
  • 王子Skyline (ALSI/BLSI/S21/R21/BLRA-3)
ALSID-1
概览
生产日期
  • 1957–1964
  • 共售出33,759個
装配地 日本三鷹市
设计师
  • Takuya Himura
  • Giovanni Michelotti (Skyline Sport BLRA-3)
车身及底盘
車體風格
动力布局前置後驅
动力系统
变速器
规格
宽度
  • 1,675 mm(65.9英寸) (ALSI/BLSI)
  • 1,695 mm(66.7英寸) (BLRA)
  • 1,780 mm(70.1英寸) (S21)
高度
  • 1,385—1,410 mm(54.5—55.5英寸) (BLRA)
  • 1,535 mm(60.4英寸)
整备质量
  • 1,265—1,340(2,788.8—2,954.2磅) (ALSI/BLSI)
  • 1,340—1,350(2,954.2—2,976.2磅) (BLRA)
  • 1,340—1,365(2,954.2—3,009.3磅) (S21)

於1957年由王子汽車工程師櫻井真一郎研發,配备1.5升GA-30引擎、另外提供1.9升GB-4直列四缸引擎,能產生60匹馬力。可选三速自动变速箱或四速手动变速箱,車身款式則有兩門、四門及五門掀背可供選擇。

1961年推出改款,引擎更换为GA-4,代号更为ALSID-1,於1963年停產,共生產33759辆,在東京都三鷹市組裝。

第2代(代号S50,1963年-1968年)

第二代

1963年推出。只提供四門及五門掀背版本。引擎方面則搭載1.5升G-1直列四缸引擎,能輸出70匹馬力。可选三速自动变速箱或四、五速手动变速箱。

1964年5月,於S50基礎上衍生出“Skyline GT”,代号S54,使用2.0升G-7直列六缸引擎,馬力達106匹。该车是为了参加當時的日本Grand Prix大賽而设计,后王子汽車把S54正名為Skyline 2000GT,於日本本土發售。

1968年停產,总计生产114238辆,在東京都武藏村山市組裝。

第3代(代号C10,1968年-1972年)

日產Skyline 2000 GT-R 双门版,代号KPGC10

随着王子汽车在1966年被日產收購,第三代的Skyline成为日產的系列车型并以Datsun的名义发行,可选1.5升G15、1.8升G18直列四缸引擎,能產生88匹馬力,差不多相當於當時一部跑車的馬力。可选三速自动变速箱或四、五速手动变速箱,跟第一代相同,C10可选兩門、四門及五門掀背款式(五门版以王子Skyway的名义发行)。

第一代Skyline GT-R于1969年推出,为四门车型,搭载2.0升的S20直列六缸引擎,能輸出160匹馬力,1971年推出双门车型版。

1972年第三代停產,总计生产310000輛,在東京都武藏村山市組裝。

第4代(代号C110,1972年-1977年)

Skyline GTX-E版

1972年推出。在美国又以Datsun K的名义发行,有兩門、四門及五門掀背款式可供選擇。搭載1.6升G16直列四缸引擎、1.8升G18直列四缸引擎、2.0升L20B直列六缸引擎等等。

1972年9月日產再度推出GT-R型号版,使用2.0升S20直列六缸引擎。但受石油危機的影响销量平平,1973年3月停售。

1977年停產。总计生產670000輛。

第5代(代号C210,1978年-1981年)

C210 Skyline

第五代的前軸和後軸之距離略有拉長。於1978年推出,在欧洲地区首次以Datsun的名义发行,採用全新的日產Z系引擎,容積有1.6升、1.7升、1.9升、1.9升(柴油)直列四缸引擎、2.0升(含涡轮增压)、2.4升、2.8升(柴油)直列六缸引擎。

1981年停产為止,总计生产540,000輛。

第6代(代号R30,1981年-1985年)

R30 Skyline

自本代起,该车统一以日產的名義發售。基於同廠的Laurel車型生產。新車一如以往,有兩門、四門及五門掀背的款式可供選擇,車型設計則大量採用直線方形,使外形較為簡單。本代车型也开始采用双顶置凸轮轴。

1985年停產,总计生产406000辆。

第7代(代号R31、1986年-1989年)

R31 Skyline
日產Skyline R31 GTS-R版

1986年發售,相较于前一代體積稍大,且線條更直。并且引入了日产RB系列直列六缸引擎,使輸出馬力普遍有100多匹,而具備渦輪的GTS-R版本,甚至達210匹。

1989年停產,总计生产310000辆。除了東京都武藏村山市外,也在澳洲南非生产。

第8代(代号R32、1989年-1993年)

日產Skyline R32 四門轎車
Skyline R32 GT-R

于1989年8月21日推出,設計風格延續R31的矩形頭燈和四個圓形尾燈的設計風格,提供雙門與四門車型、皆为無窗框設計車門。搭载2.0升(含涡轮增压版)、2.5升、2.6升直列六缸引擎。
此外,沉寂16年的Skyline GT-R系列自该代起重新登场,搭载代号为RB26DETT的2.6升双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引擎,最高馬力达到了316匹,但为了遵守日本各汽车厂商的“君子协定”被限制到280匹,GT-R版的百公里加速耗时5.6秒,並採用扭力可分式的電控四輪驅動底盤。

1993年停产,总计生产296087輛(GT-R版生产43661輛)。

第9代(代号R33、1993年-1998年)

日產Skyline GT-R R33
日產Skyline R33 四门版
R33 NISMO GT-R LM版

1993年8月正式推出,比R32更长,可选兩門和四門版。僅供應2.5升直列六缸引擎(代号分别为RB25DE和RB25DET,DET版含涡轮增压)與2.0升直列六缸引擎,代号RB20E(单凸轮轴)。

其GT-R版本继续使用2.6升RB26DETT双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引擎,1997年推出了限量44輛的400R版本、其引擎採用RB28DET(又稱作GT-X GT2),最大馬力達400匹。1998年推出与Autech合作开发的Autech GT-R限量版,为四门车型。限量447辆。

1998年停产,总计生产217113輛(GT-R版生产16435輛)。

第10代(代号R34、1998年-2001年)

日產Skyline R34 四门版
日產 Skyline GT-R R34

1998年5月推出,對比上一代軸距有所缩短,並提高車體的剛性,以增強安全性,但其这一因素造成其後座空間狹小,加上與其他同級對手的銷售瓶頸、造成此代车型除了雙門車型以外並不熱銷。

全系搭载日产RB系列引擎,搭载2.5升直列六缸引擎(代号分别为RB25DE和RB25DET,T版含涡轮增压)與2.0升直列六缸引擎,代号RB20E(单凸轮轴),仍然提供了GT-R版本,引擎继续使用2.6升RB26DETT双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引擎。

於2002年停產,总计生产64,623輛(GT-R版生产11344輛)。與此同時,第十代车型也是最后一款在東京都武藏村山市組裝的Skyline。

第11代(代号V35、2001年-2007年)

第十一代日产Skyline的四门版

2001年6月发布,前身是日产于1999年东京车展展出的日产XVL概念车,采用日产FM平台开发。全系采用VQ系列引擎。2002年-2006年间在海外另以英菲尼迪G35的名义发行[2]。生产地移入位于日本栃木縣栃木市的日产枥木工厂。

第12代(代号V36、2006年-2015年)

2006年11月20日推出四门车型,2007年10月2日推出双门车型,仍然以英菲尼迪G的身份在海外发行,2009年-2014年间,在海外市场以英菲尼迪EX发行的SUV车型在日本以日产Skyline Crossover的名义发行。

早期搭载3.5升自然吸气V6引擎(代号VQ35HR)并配备5速自动变速箱,2008年12月小改款後改为搭载3.7升自然吸气V6引擎(代号VQ37VHR)并搭载由Jatco生产的7速自动变速箱。

第13代(代号V37,2014年至今﹚

于2014年2月推出,同时以英菲尼迪 Q50/Q60/Q60S的名义发行。

可选戴姆勒雷諾日產合作开发的2.0升渦輪增壓引擎(引擎代号M27,含柴油版)或3.0升双涡轮增压V6引擎(引擎代号VR30DDTT,Skyline 400R/英菲尼迪 Q60S Red Sport 400款式)+電動馬達所組成的油電複合動力系統以及3.5升自然吸气V6引擎(代号VQ35HR),全系列车型的轮胎均由普利司通提供。

第十三代Skyline在日本发行初期曾以英菲尼迪Q的名义发行,直至2019年小改款之後才重新以日產的名义发行。

參考文献

  1. 在美国,英菲尼迪G系列早已于1990年发行,1990年-2002年间的车型基于日产Primera而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