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雪號穿梭機
暴風雪號太空梭(11F35 K1)是蘇聯的暴風雪太空梭計畫中,唯一一架发射的穿梭機。在該計劃於1993年終止前,它只在1988年執行過一次轨道飞行任務。
暴风雪号 俄語: | |
---|---|
暴風雪號 | |
国家 | 苏联→ 俄羅斯/ |
命名來源 | 俄语"Буран" [1] |
首飞任務 | 1K1 1988年11月15日 [1] |
最近任務 | 1K1 1988年11月15日 [1] |
升空次数 | 1 [1] |
曾搭載航天員數量 | 0 [1] |
總飛行时間 | 3 小时 |
總飛行轨道数量 | 2 [1] |
状态 | 已被倒塌的飞机棚摧毁 |
與美國的穿梭機类似,暴風雪號降落後也由一架運輸機从降落地點運回發射場。執行此任務的是为运载暴风雪号专门设计的安-225運輸機,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飛機。另外,發射方式則是與美國的太空梭不同,暴雪號沒有主引擎,而是跟著重型火箭能量號綑綁上天,能量號也成為史上載重最強的火箭。
首次飛行
暴風雪號1.01是唯一一次的軌道飛行任務,於1988年11月15日UTC3:00順利發射升空。由經特別設計的能源號火箭推進器送上太空。由於此次任務是無人駕駛,所以機上並未安装生命保障系統,也没有为操控台安装軟件。 [1]
在这次任務中,暴風雪號用时206分鐘圍繞地球飞行兩周。[2]返回地球時,穿梭機在哈薩克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的跑道上進行了自動降落程序。雖然當時正吹著17米每秒的側風,但穿梭機僅僅比預定向側超出3米及向前超出10米,順利降落。[2]
當時少部份穿梭機的發射片段被用作廣播,但當中並沒有拍攝到真實發射情況。這個舉動引致有揣測指整個任務根本是虛構,穿梭機的降落並非由外太空地球軌道返回地球,只是由穿梭機運輸機上降落而已。在美國,企業號穿梭機亦曾進行過這種任務,以測試穿梭機在發射及降落時的飛行數據。因為當時STS-1任務執行時間挨近,故需要操控哥倫比亞號穿梭機的數據。為了消除有關猜測,蘇聯當局向外公開了穿梭機發射時的影片,證實了穿梭機的確被發射升空,苏联傳媒並引述指當時天氣情況惡劣。[3]
砸毀
在2002年5月12日,位於哈薩克,用以存放暴風雪號1.01軌道載具及能源號火箭推進器實物模型的飛機庫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將暴風雪號砸毀,共有八名工人因身处建築物上方而喪生。[5]
参数
- 机身长度:36.4米
- 机体质量:105吨
參考
- . NASA. 1997年11月12日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8月4日).
- Chertok, Boris. Asif A. Siddiqi , 编. (PDF). NASA History Series. 2005年: 179 [2006-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10-11).
- . vunet.ru.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8).
- . buran.ru.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7). (俄文)
- .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0).
相關
- 蘇聯衛星計劃
- 月球10號
外部連結
- 暴風雪號重回火星的計畫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暴風雪號首次飛行及發射片段
- 關於暴風雪號太空穿梭機的詳細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PO MOLNIYA研究及工業集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關於暴風雪號的個人感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ravda.ru的暴風雪號照片報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暴風雪號穿梭機倒塌飛機庫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暴風雪號穿梭機暴風雪號殘骸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仍可在殘骸堆中看到暴風雪號右前方的擋風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