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李定國(1621年7月29日—1662年8月10日),字鴻遠,又作宁宇、霖宇、一纯、大绶,陕西延安府(现属陕西省榆林市)人,南明晋王,抗清将領。
李定國 | ||
---|---|---|
南明晉王 | ||
爵位 | 安西王(自称)→康侯→康国公→西寧王→晋王 | |
籍貫 | 陕西榆林 | |
族裔 | 汉族 | |
字號 | 鴻遠、宁宇、霖宇、一纯、大绶 | |
出生 | 大明陝西延安府 (今陕西省榆林市) | 1621年7月29日|
逝世 | 1662年8月10日 車里宣慰司勐腊版纳 (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 | (41歲)|
墓葬 | 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 |
配偶 | 刘氏 | |
親屬 | 義父:張獻忠 义兄:孙可望 义弟:刘文秀、艾能奇 子:李溥兴、李嗣兴、李润星 养子:李远 女:李海岳 | |
出身 | ||
經歷 | ||
大西将领 |
李定国是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將領,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大西大順三年末(1647年初)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大西軍餘部南逃至雲南稱安西王。後與一眾大西將領一同歸順南明,成為永曆朝廷重要的抗清將領。
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州,「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南方七省。因功封西寧王。但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
永曆十年(1656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使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忧愤至极,一个多月後病亡。
生平经历
大西時期
李定國出身貧寒,所以关于李定国早年生活后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十歲时开始追随張獻忠,拜其为义父。李定國能征善戰,喜欢阅读《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聯明抗清
大西大順三年(1646年),清軍入川。大順三年末(南明隆武二年末,1647年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與孫可望率大西軍餘部南走綦江,先入貴州,後借雲南沙定洲之亂進入雲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永曆二年(1648年),李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雲南。李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李定國勸說孫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1][2]永曆三年(1649年),“四将军”政权遣使與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兩蹶名王
永曆六年(1652年),迎永曆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俘虜叛臣原慶國公陳邦傅、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3],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後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4]。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5]。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6]全国的抗清斗争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孫可望相嫉,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為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同年七月,孙可望奏请永历帝封李定国为西宁王[7]。
南明内讧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圖取廣州,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加之瘟疫流行,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註 1];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受封為晉王[8]。
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永曆帝政權。
因西南軍事情報被孫可望出賣,故清军次年三路大军共计五万人大举进攻贵州、云南。赶跑孙可望之后,李定國对劉文秀等同僚不放心,軍事部署失当。二十万明軍屢遭失敗。
血戰磨盤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9],同日到达安宁。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10]。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吴三桂带领来追的清軍,但是由於明光祿寺少卿卢桂生投敌,向吴三桂泄漏了李定國伏擊清軍的計劃,未能达到一舉殲滅全部清軍的目的。磨盘山一战后明軍損失不小,李定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護帝入緬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府,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戰敗,永历帝與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後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則獨自率軍返回勐臘,遣人往車里借兵。這時定國營中人馬相繼病死,李定國亦病。
去世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1662年1月20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11]。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廿七(1662年8月10日),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12][13]。李定国臨終時,遺命其子李嗣兴及部将靳统武、总提调马思良:「任死荒徼,勿降也!」[14]但在同年九月,李嗣兴就向清朝请降。有部分将士留在中缅边境,繁衍生息。
关于李定国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记载说:“顺治四年李定国入滇……后以永历帝兵败入缅,因攻缅再迎永历,遂由九龙江走景线,屯勐腊,欲由交冈走交趾,入广东。未几,闻永历讣至,于是哀愤成疾而死,时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后原葬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东北侧曼嘎村,葬处有李定国祠,又称“汉王庙”。后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降清后,乃迁葬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爵位
評價
四川人民懷念李定國的恩惠,李定國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傳說也一直流傳。
刘彬在《读残明遗事漫记》一诗中写道:“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诗云:“最怜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人民为了纪念抗清英雄李定国捐资修建的汉王庙,现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祠于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16]
1902年章太炎为在日本東京举办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所寫的《宣言書》中有言「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17]。
流行文化
- 1955年7月,新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环画《李定国抗清兵》,吴之英编文,严绍唐、赵三岛绘画。
- 2005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视剧《长河东流》中由演员李明扮演,剧中称为“李长生”,但角色事迹与李定国基本相符。
- 2017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视剧《龙珠传奇》中李定国出现,由何中华扮演。但是此剧与史实严重不符,剧中李定国于永曆十年与吴三桂交战后假死,而后剃发易服“潜伏”了起来。而何中华在片中同时还扮演了一名清朝康熙年间的太监“李公公”。此剧也因对李定国不切实际的描述和李公公的形象而被众多中国网民抨击认为是“篡改历史”、“严重丑化民族英雄”、“破坏民族团结”、“汉奸剧”。很多观众更以此写信向广电总局举报。
- 中国作家周浩晖的悬疑小说《摄魂谷之雅库玛的诅咒》(又称《恐怖谷》)中有涉及李定国的背景设定。
注释
- 鄭、李兩家在相約會師之時,即有連姻的約定。後因鄭成功的女兒已經先許配給別人,於是鄭成功將自己的姪女嫁與李定國的長子。
参考资料
- . www.sohu.com.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 . mini.eastday.com.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 徐鼒:《小腆紀傳》卷107
- 乾隆二十六年《衡陽縣志》卷六《忠節》:尼堪「督滿、漢兵至,與定國接戰於城北香水巷、草場,轉戰於演武亭」。《清世祖實錄》卷七十記載是十一月二十三日。
- 劉彬:《晉王李定國列傳》
- 黃宗羲《永曆紀年》,見《行朝錄》卷五。
- 郭影秋《李定国纪年》
- 王夫之《永曆實錄》,李定國列傳。萧尹之至南宁也,上封定国晋王,定国辞不受命;及是,白文选等皆爵郡王,上乃固命定国,定国始受晋王之命。
- 《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西走缅甸》记:“晋王于十二月十六日回至省城,与巩昌王等议,欲烧仓廒朝堂府署,惟留一空城。晋王云:我等到云南十余年,也作践百姓勾了,若不留下仓粮,深为民累。于是不烧仓廒官署,腾城而去。”《安龙逸史》卷下云:“时秋粮已征贮,定国谕各营不得毁其仓廪,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或曰:上谕晋王,令勿烧毁也。”
- 《狩缅纪事》
- 刘健《庭闻录》卷三记十二月初二日,吴三桂派遣高得捷等往迎,“是日日昃,缅绐永历曰:‘晋王李定国至矣。今送帝出就晋王军。’缚竹椅为肩舆舁永历入舟,及岸,水浅舟胶,高得捷负以登岸。永历问其名,曰:‘臣平西王前锋高得捷也。’永历曰:‘平西王,吴三桂也。今来此乎!’遂默然。初三日,永历至旧晚坡。”
- 《清史稿·李定國傳》記:「六月壬子,其生日也,病作,……乙丑,定國卒。」陸桂榮《三藩紀事本末》、鄭達《野史無文》、金鐘《皇明末造錄》、葉夢珠《續編綏寇紀略》、馮蘇《見聞隨筆》皆載六月二十七日卒於勐臘。沈佳《存信編》卷五記定國六月二十九日卒於勐臘。《行在陽秋》記七月二十九日卒於景線。
- 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六《雜記》載:「李定國聞永曆被執,遂死於景線。所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夷人過者必稽顙跪拜而後去,有入其地者曾目擊其事雲。」
- 《續編綏寇紀略》卷四《緬甸散》作「寧死荒外,毋降也。」《清史稿·李定國傳》作「任死荒徼,毋降。」
- 钱海岳《南明史》
- 顧誠《南明史》
- 章太炎. . 辛亥革命网. [201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