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
唐高祖李淵(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開國皇帝,陇西成纪人,于公元618至626年在位,年号武德。唐朝建立前,曾官至隋朝尚書令、丞相,后自任相國,爵至唐王,最终于618年接受隋帝禅让,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唐,唐朝自此建立。李渊是隋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外甥,也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兄。公元626年,其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門之變,诛杀了其长子兼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事后被逼迫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于不久后将皇位禅让,退居太上皇,后于贞观年间驾崩。
唐高祖 | |||||||||||||
---|---|---|---|---|---|---|---|---|---|---|---|---|---|
唐朝皇帝 | |||||||||||||
李淵像(明代绘) | |||||||||||||
唐朝第1位(任)皇帝 | |||||||||||||
統治 |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8年78天)禪位 | ||||||||||||
前任 | 首任(唐朝建立) 隋恭帝杨侑(隋朝) | ||||||||||||
繼任 | 唐太宗李世民 | ||||||||||||
唐朝太上皇 | |||||||||||||
統治 | 626年9月4日-635年6月25日(8年294天) | ||||||||||||
前任 | 無(唐朝建立) 隋煬帝(隋朝太上皇) | ||||||||||||
繼任 | 武則天(中宗時女性太上皇) 唐睿宗(玄宗時男性太上皇) | ||||||||||||
出生 |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三月初二日 | 566年4月7日||||||||||||
逝世 | 635年6月25日 唐太宗貞觀九年五月初六日 | (69歲)||||||||||||
安葬 | 唐獻陵 | ||||||||||||
| |||||||||||||
政权 | 唐朝 |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据《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太宗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二)上壽[1],推其应为天和元年三月初二(566年4月7日)生。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566年12月21日)生於長安[2],似有誤。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581年,隋文帝逼迫北周静帝禪让,李渊任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因李淵母親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姐(所以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后累任谯、陇、岐三州刺史,荥阳郡太守。604年,隋文帝駕崩,遷樓煩太守,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殿内少监;大业二年,除郑州刺史[3];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是年隋煬帝征高句麗,身為表兄的李淵在怀远镇(今辽宁朝阳附近)負責督運。楊玄感之亂,煬帝詔李淵為弘化留守,知關右諸軍事。可見李淵雖為異姓,但因表親身份而與隋朝宗室關係密切,參與了朝廷的衆多大事,他也趁此機會招納人才,引起煬帝猜忌,李淵懼而以酗酒、受賄等行爲“自污”。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郡慰抚大使。大業十二年(616年)升为右骁卫将军。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遷太原郡留守,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打着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旗号正式开始於晉陽縣起兵。晋阳起兵即得到李氏宗族及姻親的響應。他一邊招降叛軍、流寇,一邊派親族迅速進兵,並且借助突厥始毕可汗的500骑兵进攻隋大兴城,于12月攻克。
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皇帝,遥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受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並在不久后自立為相國。在义宁二年(618年),在李渊的强逼之下,杨侑颁布唐王九錫冊文,为李渊加九錫,自此,李渊完成接受禅让前的最后一步。
建立唐朝
義宁二年三月十一丙辰日(隋恭皇帝楊侑的年號,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煬帝在被叛臣宇文化及所弑後,義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18年6月18日),隋恭帝禪讓,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諸侯、軍閥,展開唐朝統一戰爭,他的兒女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平陽昭公主、侄子李孝恭、名将李靖、李世勣等人的征討下,用了七年时间,先后消滅薛仁果、薛举、李軌、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據勢力。
最後一個梁师都是在貞觀二年(628年)被平定的,此時他早已经將皇帝位讓给次子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維持了北方的邊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参見唐與突厥的戰爭)。
在官制上李淵于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均田制;對稅捐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頒布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宰相
-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书令;625年-626年中书令)
- 裴寂(618年-623年尚书右仆射;623年-626年尚书左仆射)
- 刘文静(618年纳言)
- 萧瑀(618年-620年内史令;620年-623年中书令;623年-626年尚书右仆射)
- 窦威(618年内史令)
- 窦抗(618年纳言)
- 陈叔达(618年-620年纳言;620年-626年侍中)
- 杨恭仁(619年-620年纳言;620年-623年侍中;623年-626年中书令)
- 封德彝(620年-626年中书令)
- 裴矩(624年-625年侍中)
- 李元吉(625年-626年侍中)
-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侍中;626年-627年中书令)
- 高士廉(626年-627年侍中)
- 房玄龄(626年-629年中书令)
年代 | 尚书令 | 尚书左仆射 | 尚书右仆射 | 纳言(侍中) | 内史令(中书令) |
---|---|---|---|---|---|
武德元年戊寅 (618年) |
李世民 | 裴寂 | 刘文静八月除名 窦抗将作大匠兼,十月罢 陈叔达黄门侍郎判 |
窦威六月卒 萧瑀 | |
武德二年己卯 (619年) |
李世民 | 裴寂 | 陈叔达正月,黄门侍郎兼,实任 杨恭仁十月,凉州总管遥领 |
萧瑀 | |
武德三年庚辰 (620年) |
李世民 | 裴寂 |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 |
武德四年辛巳 (621年) |
李世民 | 裴寂 |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 |
武德五年壬午 (622年) |
李世民 | 裴寂 |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 |
武德六年癸未 (623年) |
李世民 | 裴寂 | 裴寂四月,转左仆射 萧瑀 |
陈叔达 杨恭仁四月,入朝 |
萧瑀四月,转右仆射 封德彝四月,实授 杨恭仁四月,吏部尚书兼 |
武德七年甲申 (624年) |
李世民 | 裴寂 | 萧瑀 | 陈叔达 裴矩十二月,太子詹事检校 |
封德彝 杨恭仁吏部尚书兼 |
武德八年乙酉 (625年) |
李世民 | 裴寂 | 萧瑀 | 陈叔达 裴矩十一月,罢 李元吉十一月,加 宇文士及十一月,天策府司马兼太子詹事权检校 |
封德彝 杨恭仁吏部尚书兼 李世民十一月,加 |
武德九年丙戌 (626年) |
李世民六月为太子 | 裴寂正月转司空 萧瑀十月免 |
萧瑀七月转左仆射 封德彝 |
陈叔达十月免 李元吉六月诛 宇文士及七月转中书令 高士廉七月授 |
封德彝七月转右仆射 杨恭仁七月罢 李世民六月为太子 房玄龄七月授 宇文士及 |
家庭
世系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為尚书左仆射,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與宇文泰等共八位柱国大将军并称八柱国。宇文泰的家族建立北周後,李虎已經去世,获封陇西郡公。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陇西郡公,于550年加封唐国公,是为唐仁公,追封李虎为唐襄公。李渊七岁丧父,襲封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淵生母元贞皇后、隋文帝的文獻皇后分别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長女、四女、七女。
父系考据
据传统史料所载,唐朝皇室出自隴西李氏[註 1],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后裔,多称陇西狄道(陇西郡狄道县[註 2])人,亦可称陇西成纪(陇西郡成纪县[註 3])人。
由于唐朝皇室以老子后裔自居,崇尚道教[4][5],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引发佛道论争[6]。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证论》反对傅奕。法琳反对唐朝皇室为老子李耳后裔之说,亦与隴西李氏无关,而是拓跋氏后裔[7],法琳因而触怒唐太宗,被流放益州而死[8]。宋代朱熹[9]與鄭思肖[10]以李唐閨門失禮家法繆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說法。
馮承鈞认為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懷疑李淵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11]。陳寅恪在〈三論李唐氏族問題〉中舉證李淵先祖李熙出身漢族[12]。劉盼遂[13]與王桐齡[14]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观点[15],這個說法已經被研究證明為證偽論[16],但其學說初期仍引發學界如向達[17]與陳登原[18]等人的討論。
陳寅恪依据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認為李唐出身赵郡李氏,因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所以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实际上不是赵郡李氏破落户,就是广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19]。姚薇元认同此观点,并认为近人对于李唐氏族出于异族的举证虽不无可疑,但终究缺乏实证[20]。
朱希祖经考据认为李熙与李买得不是同一个人,李熙曾作为强宗子弟镇戍武川,后卒于武川。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兵乱,携父遺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因以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将父祖合葬,即所谓唐祖陵。李氏并非出身赵郡李氏,而确系为隴西李氏[21]。
胡汉混血
陳寅恪認為李虎家族父系先世雖為漢人,但李淵家族長期與鮮卑貴族通婚,母系有外族血統[22][23]。這個說法得到錢穆[24]、薩孟武[25]等人的支持,如《劍橋中國史》等著作皆採用這個說法[26]。岑仲勉曾討論繆鳳林支持李唐家族為胡漢混血,他列舉李唐皇族與鮮卑聯婚事跡,但認為血統混合是自古甚多,不值得討論[15]。
家世
妃
- 萬貴妃,李淵登基前妾,生楚哀王李智云,高祖稱帝後代掌後宮。後尊封楚國太妃,陪葬獻陵。
- 尹德妃,父尹阿鼠,高祖晚年寵妃。勾結隱太子建成讒言攻擊李世民。生酆王李元亨。
嬪
- 宇文昭仪(591-634),祖宇文盛,父宇文述,兄宇文士及。生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高祖曾欲立為,固辭不受。於太安宮病逝,追封徐國太妃。
- 貴嬪莫丽芳(587-618),祖南陳三州刺史莫影龙,父高唐郡太守莫孝恭。高祖稱帝前妾,生荊王李元景,因產後病去世,追贈貴嬪。
- 嬪崔商珪(?-636),武德元年进宫选为宝林。武德六年册为嫔。生鄧康王李元裕。太宗尊封鄧國太妃,協理後宮,病逝於天霞宮。
- 孙嫔,生漢王李元昌。元昌謀反被誅,孫嬪得到寬恕。
- 楊嬪(602-657),父隋楚國公杨素,兄楊玄感[27]。先入隋宮,後被高祖納為嬪。生江安王李元祥。隨子先封許國太妃,後遷江國太妃。病逝於鄧州。
- 小楊嬪,生舒王李元名。
- 楊貴嬪(?-634),父隋上明郡公杨文纪,高祖退位後隨遷入太安宮,稱太安宫嬪楊氏。
- 張嬪 (?-621),祖张据,父宪部郎中张锐。武德四年薨於別館。有詔贈嬪。葬芷陽縣見子原。與高祖晚年寵妃張婕妤並非同一人。與李元方母张氏是否为同一人,无法考证。
世婦
御妻
- 寶林张宠则(589-645),父敦煌郡书佐张文成,生鄭惠王李元懿,尊封鄭國太妃,病逝於潞州。
- 柳寶林 ,生滕王李元嬰。
其他
- 張氏,生周王李元方。無法考證與張嬪或張婕妤是否為同一人。
- 辛处俭妻,高祖平长安,夺隋朝太子舍人辛处俭妻,宠爱有加,辛处俭改任万年县丞。
子女
高祖有二十二個兒子[30]:
封号 | 姓名 | 生卒年 | 母亲 |
---|---|---|---|
隴西郡公 → 唐王世子 → 皇太子 → 除籍 → 息隱王 → 隱太子 | 李建成 | 589年 - 626年 | 窦皇后 |
敦煌郡公 → 秦國公 → 趙國公 → 秦王 → 皇太子 → 唐太宗 | 李世民 | 598年 - 649年 | 窦皇后 |
卫怀王 | 李玄霸 | 599年 - 614年 | 窦皇后 |
姑臧郡公 → 齊王 → 除籍 → 海陵郡王 → 巢剌王 | 李元吉 | 603年 - 626年 | 窦皇后 |
楚哀王 | 李智云 | 603年 - 617年 | 万贵妃 |
趙王 → 荊王 | 李元景 | ?- 653年 | 莫嫔 |
魯王 → 漢王 | 李元昌 | 619年 - 643年 | 孙嫔 |
酆悼王 | 李元亨 | 619年 - 632年 | 尹德妃 |
周王 | 李元方 | 619年 - 629年 | 张氏 |
鄭王 → 徐康王 | 李元礼 | 619年 - 672年 | 郭婕妤 |
宋王 → 徐王 → 韩王 | 李元嘉 | 619年 - 688年 | 宇文昭仪 |
荊王 → 彭思王 | 李元则 | ?- 651年 | 王才人 |
滕王 → 郑惠王 | 李元懿 | ?- 673年 | 张宝林 |
蜀王 → 吳王 → 霍王 | 李元轨 | ?- 688年 | 张美人 |
豳王 → 虢莊王 | 李凤 | 623年 - 675年 | 杨美人 |
漢王 → 陳王 → 道孝王 | 李元庆 | 623年 - 664年 | 刘婕妤 |
鄶王 → 邓康王 | 李元裕 | ?- 665年 | 崔嫔 |
譙王 → 舒王 | 李元名 | ?- 689年 | 小杨嫔 |
魏王 → 燕王 → 鲁王 | 李灵夔 | ?- 688年 | 宇文昭仪 |
許王 → 江安王 | 李元祥 | 626年-680年 | 杨嫔 |
密贞王 | 李元晓 | ?- 678年 | 鲁才人 |
滕王 | 李元婴 | 628年 - 684年 | 柳宝林 |
高祖有十九個女兒[31],史书未记录具体排行,见于个人记载:
- 長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 襄陽公主(下嫁隋文帝外甥孫窦诞,為唐玄宗之外曾祖父母)
- 平陽公主(第三女,谥号“昭”,称平阳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绍)
- 高密公主(第四女,唐太宗姐,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
- 長廣公主(唐太宗姐,先封为桂阳公主,下嫁赵慈景,又嫁杨师道)
- 房陵公主(第六女,先封为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又嫁贺兰僧伽)
- 常樂公主(第七女,下嫁赵瑰)
- 九江公主(下嫁执失思力)
- 廬陵公主(下嫁乔师望)
- 南昌公主(下嫁苏勖)
- 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 淮南公主(李澄霞,第十二女,下嫁封道言)
-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 丹陽公主(下嫁薛万彻)
-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 萬春公主(先封为萬春公主,後來改封長沙公主,下嫁豆卢怀让)
- 安定公主(先封为千金公主,下嫁温挺,又嫁郑敬玄),被武則天收為义女。
死後追贈的封號以粗體字表示。
軼事
雀屏中選
李淵善於騎射,與其妻竇皇后的成親曾經為一時佳話,竇氏未嫁之時為貴族,樣貌豔麗,明艷照人,故其父北周大將竇毅不肯輕易許嫁女兒。故而舉辦射箭之賽,比武招親,要求來求親的公子們,在一「雀屏」(繪有孔雀的屏風)上射箭,以射中孔雀為標準,李淵憑藉準確的目力與勁道,於數步外射箭,竟然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為成語「雀屏中選」。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一街道名为「窦府巷」,以窦姓府第在此而得名,亦有传说此「窦府」即窦毅之府。[32]
反隋主謀之謎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兩者中,李淵都是受到次子李世民的挑唆才起兵反隋。據這兩部史書記載,李世民通過裴寂把李淵引進隋煬帝的晋陽行宮,灌醉了李淵,使得李淵酒後與宫女發生了關係,迫使李淵起兵[33][34]。而在曾效力於李渊的温大雅記載中,反隋是出於李淵本人的決定[35]。
歷史學者孟憲實認為,無論從政治影響、軍事經驗、經濟實力還是從社會地位来比較,李世民都無法與李渊相提並論。即便是有人願意结交李世民,也是因為看重了李世民背後的李淵。李世民要结交那些非法的豪杰、大俠,沒有背後李淵的政治經濟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孟憲實認為晋陽起兵的歷史真相是,以李淵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謀劃奪取最高權力。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當然是李淵,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過是李淵手下的一員得力幹將而已。因為父子關係,李淵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參與了晋陽起兵的謀劃,並且承擔某些具體的任務。但是,只有李淵才是主謀這個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36]。
影視作品
首播年份 | 名字 | 演员 |
---|---|---|
1976年 | 隋唐風雲 | 鮑漢琳 |
1982年 | 秦王李世民 | 张名煜 |
1984年 | 決戰玄武門 | 張英才 |
1987年 | 大运河 | 刘兆铭 |
1992年 | 侠骨风流 | 丁笑宜 |
1992年 | 大唐风云录 | 康铭惠 |
1994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周绍栋 |
1994年 | 天师钟馗 | 黄世南 |
1995年 | 阎罗传奇 | 汤文涛 |
1996年 | 隋唐演义 | 王文友 |
1996年 | 隋唐群英会 | 黎汉持 |
2000年 | 乱世桃花 | 鲍国安 |
2000年 | 新少林寺 | 陈友旺 |
2003年 | 天子寻龙 | 李龙基 |
2003年 2012年 | 隋唐英雄传 隋唐英雄 1 & 2 | 杜志国 |
2004年 | 大唐双龙传 | 刘江 |
2004年 | 傻小李元霸 | 姚橹 |
2004年 | 千古风流一坛醋 | 戈辉 |
2005年 | 秦王李世民 | 岳跃利 |
2006年 | 贞观之治 | 马精武 |
2006年 | 开创盛世 | 刘文治 |
2006年 |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 | 侯勇 |
2008年 | 隋炀帝 | 刘洪林 |
2009年 | 大明宫 | 李琦 |
2013年 | 隋唐演义 | 寇振海 |
2018年 | 唐砖 | 李光复 |
2018年 | 独孤天下 | 陈柯帆 |
待播 | 天下长安 | 李雪健 |
动画
《隋唐英雄传》(2003年)
备注
参考文献
- s:舊唐書/卷1
- s:冊府元龜 (四庫全書本)/卷0002
- 见《隋郑州刺史李渊造石像记》
- 李渊《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 《旧唐书‧傅奕传》:“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 朱熹《朱子語類》:「唐源流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 鄭思肖《心史》卷下:「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況其諸君家法甚繆戾,特以其并包天下頗久,貞觀開元太平氣象,東漢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於中國,特不可以正统言。」
-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 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第七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唐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
-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 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兩項問題:其一為繆鳳林漢胡混合之北統。茲列舉李氏之血統如下:除獨孤、長孫都屬鮮卑無疑外,竇氏之先,相傳自後漢奔匈奴,故說者亦視如漠北之族。吾人對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問題,已覺不甚重要。萊忙脫氏言:『德人自誇為優越人種,且是純粹的諾曼種,實際上則彼輩已是最複雜的混血,此種現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說,然猶有深信不疑者。」
-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于蕃姓,似有可信。」
- 見陳登原《國史舊聞》,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出版。
-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得结论曰‘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其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即所谓‘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第2版 (2007年7月1日) 。
-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若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統雜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 錢穆《國史大綱》第五編第27章〈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近人有主李唐為蕃姓者,其事信否,無確據。然唐高祖李淵母獨孤氏,太宗母竇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長孫氏,玄宗母竇氏,皆胡族也。則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諍論。」
-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隋唐統一華夏,而隋唐皇室皆是虜漢相雜。……唐高祖李淵,祖虎在周賜大野氏,官至柱國大將軍,遷太尉。高祖后竇氏雖為華人,然東漢靈帝時,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其血統似屬漢胡雜種。太宗娶長孫氏為后,長孫氏乃是鮮卑種族。隋唐皇室雖然是漢胡雜種,而卻自居為華人。」
- 崔瑞德等著《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第三章〈唐王朝的建立〉:「唐皇室自订的家谱意在表明他们是出自汉代的名门,同时还是西北的望族。可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唐代史书作为确切事实所提供的这个世系,其实只是一个精心的编造。据认为,李氏家族同西凉王室毫无关系,也同陇西望族李氏毫无关系,它不过是中国东部家族的一个小支派,即河北赵郡李氏:这个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与非汉族的部落贵族实行广泛的联姻。据认为,从李虎先祖中的两个人——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要就是袭用了汉族的李氏姓,要就是被赐姓李,而他们的名则依然故我,也许是鲜卑族的。可是不管它的最初渊源何在,李氏家族在6世纪下半叶却是极重要的一个贵族。在宇文泰创建北周的其他赞助者中,还有突厥望族成员独孤信和隋文帝的父亲杨忠:他们的家族有着互相联姻的关系。独孤信有几个女儿。……他的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一对夫妻在公元566年生下了李渊。因此,李渊不仅是著名武人的后代,也不仅是统治中国西北部的汉—鲜卑—突厥贵族的混血儿,而且他通过他的母亲又同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紧密的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版。
- 《江国太妃杨氏墓志铭》:“考素周开府仪同大将军安成县公楚州总管隋御史大夫纳言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郢楚越三国公赠光禄大夫太尉弘农等十郡太守諡曰景武。”
- . [200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9).
- 《册府元龟》卷九百三十三◎总录部·诬构:简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东夫人,坐与仪父通,元超长流巂州,薛氏削邑号,幽於静安宫。
- 《新唐书·高祖諸子》
-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
-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2版: 98 [2019-07-24]. ISBN 978-7-224-1039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 《舊唐書裴寂傳》:時太宗將舉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遊。見其歡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今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 《新唐書·高祖本紀》: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结豪杰,招纳亡命,與晋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晋陽宫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晋陽宫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宫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𢴇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而所在盗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𢴇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
- 温大雅在李渊手下擔任留守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起草等機要工作。他將自己第一手的見聞寫成史料價值很高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一書。根據這本書的記載,晋陽起兵完全是李淵自己的主張。
- .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外部链接
[在维基数据编辑]
李渊 出生于:566年4月8日逝世於:635年6月25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新頭銜 起兵建立唐朝 |
唐朝皇帝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繼任: 次子唐太宗 李世民 |
前任: 隋恭帝 楊侑 |
中國皇帝 618年-626年 | |
中国爵位 | ||
前任: 父亲李昞 (北周) |
隋朝·上柱国、唐國公 573年-618年 |
封号停止 原因:稱王 |
新頭銜 隋恭帝封之 |
隋朝·唐王 618年 |
封号停止 原因:稱帝即位 |
隋朝政府官职 | ||
新頭銜 | 隋朝·尚書令 617年—618年 |
繼任: 李建成 |
前任: 宇文化及 |
隋朝丞相 617年—618年 |
職位廢除 原因:改制為相國 |
新頭銜 | 隋朝相国 617年—618年 |
職位廢除 原因:稱帝即位 |
军职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杨广 |
隋朝·太尉 617年—618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李密(皇泰主) |
中國皇族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隋炀帝 杨广 |
中國太上皇 (政变中退位,禅让于李世民) 626年-635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圣神皇帝 武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