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李
李贽 | ||
---|---|---|
大明雲南姚安府知府 | ||
籍貫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晉江縣 | |
族裔 | 有争议[lower-alpha 1] | |
原名 | 林载贽 | |
字號 | 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 |
出生 | 嘉靖六年丁亥十月廿六 (1527年11月19日) 福建泉州府南门外 | |
逝世 | 萬曆三十年壬寅三月十六 (1602年5月7日)× 京師 | |
墓葬 | 今北京市通州区西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李卓吾墓 | |
親屬 | 父李钟秀 | |
出身 | ||
| ||
著作 | ||
|
生平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李贽父亲李钟秀以教书为业,李贽七岁时便随父亲读书、学习礼仪。[1]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贽中式壬子科福建鄉試第二十二年举人。五年後銓選,授河南共城县教谕。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父白斋公病故于泉州,回乡守制。时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補北京禮部司務,浸淫陽明學、佛學。隆慶四年(1570年),轉任南京刑部員外郎[2]。
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府知府[3],三年后弃官[4],故人稱「李姚安」。
万历九年(1581年)春,应湖北黄安耿定理之邀,携妻子女儿到耿的家乡黄安天台书院讲学论道,住耿定理家中充当门客而兼教师,[5]但和耿定理做大官的哥哥耿定向意見冲突。定理死后,迁居麻城,[6]住维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迁至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读书著述近二十年。
万历十六年(1588年),剃发为僧,[7]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念佛、誦经。他有洁癖,衣服一尘不染,经常扫地,以至“数人缚帚不给”。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其《藏书》在麻城刻印出版。萬曆二十年(1592年)作《童心說》,批點《西廂記》民間文學,刊印《卓吾評點水滸傳》。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到山西、通州、济宁、金陵游历。在济宁、金陵曾两次与利玛窦见面,讨论天主教與佛教教义。二十八年回到麻城。同年冬天,湖广佥事冯应京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龙潭湖芝佛院,又毁坏他预为藏骨的卒塔婆。李贽被迫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前御史马经纶闻讯将李贽接到通州,住莲花寺。
万历三十年(1602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及都察院礼科給事中張德允,上疏奏劾李贽,明神宗见疏即下诏,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逮捕李贽下獄,著作被通令烧毁。入狱后,李贽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慨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寫遺言詩曰:“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願早一命歸黃泉!”
三月十五,呼侍者剃髮,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1602年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馬經綸葬之通州,墓今猶存,在北京市通州區西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苏侍御捐銀錢为李树碑。
家族
始祖林闾,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8],从事远洋贸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娶色目女为妻,改信伊斯兰教[lower-alpha 1]。1984年重編《南安縣志》考據史料遺物後記載祖籍是現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橋胭脂巷,為南安榕橋李氏八世祖[8][10][11]。其祖先在唐朝时定居泉州[lower-alpha 1]。
李贽生有4子3女,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父喪丁憂期滿攜眷從泉州到北京,不久,祖父死,再次回原籍守孝,但生活拮据不便千里攜眷回泉州,恐家眷在京城生活無著,把家移到河南共城(今輝縣市),買幾畝田讓妻女耕種度日,然後請假回家奔喪,不料共城旱災大荒,二女兒三女兒因病餓相繼死亡。[12][13]
思想
李贽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学派”影响,是羅汝芳學生,把王陽明與羅汝芳的學說推向極端,[14]鼓倡「狂禅」最激烈[15]。黄宗羲说:“李卓吾鼓倡狂禅,学者靡然从风。”[16]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学為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学為僞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朱国桢提及:“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17]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
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李贽承認個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著作
- 《李氏藏书》六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于金陵。
- 《李氏续藏书》二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
- 《史纲评要》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霞猗阁刻。
- 《李氏焚书》六卷。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刻于麻城。
- 《李氏续焚书》五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新安海阳虹玉斋刻。
- 《初潭集》十二卷、三十卷。明刻。
- 《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称《言善篇》)四集。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宛陵刘逊之刻。
- 《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二十三卷。明·继志斋刻(包括《道古录》二卷、《心经提纲》一卷、《观音问》一卷、《老子解》一卷、《庄子解》二卷、《孔子参同》三卷、《墨子批选》二卷、《因果录》三卷、《净土诀》一卷、《暗然录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庆答问》一卷)。
- 《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
- 《易因》二卷。明刻。
- 《李氏六书》六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痂嗜行刻(包括《历朝藏书》一卷、《皇明藏书》一卷、《焚书书答》一卷、《焚书杂述》一卷、《丛书汇》一卷、《说书》一卷)。
- 《阳明先生道学钞》八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武林继锦堂刻。
- 《龙溪王先生文录钞》九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
- 《枕中十书》六卷。明·刻本(包括《精骑录》、《筼窗笔记》、《贤奕贤》、《文字禅》、《异史》、《博识》、《尊重口》、《养生醍醐》、《理谈》、《吟坛千秋诀》)。
- 《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卷、100回。明容与堂刊、芥子园刊(另《批判忠义水浒传全传》121回,明·杨定见刻)。
- 《批点西厢真本》二卷、《批评红拂记》二册、《批评幽闺记》二卷、《批评洗纱记》二卷,明刻。
- 《评选三异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谐刻(包括《方正学文集》十一卷、《传状》一卷、《于节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诗集》一卷、《文集》一卷、《自著年谱》一卷、《传状》一卷)。
- 《读升庵集》二十卷、《世说新语补》二十卷、《四书评》、《坡仙集》十六卷、 《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说书》八卷、《姑妄编》七卷、《李温陵集》二十卷、《禅谈》一卷、《龙湖闲话》一卷、《文字禅》四卷、《左德机缘》三卷、《李氏因果录》三卷、《业报案》二卷,明刻。
影響
晚明文人中,李贄對社會影響最大。他提出「童心說」,強調真誠,鼓勵人根據直覺,表達內在真實的自我,對晚明藝術影響深遠。戲曲家湯顯祖和書畫家董其昌都與李贄交往,並贊賞其學說。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會出類拔萃,其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18]
评论
褒
- 李廷机《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
- 池方显《谒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
- 汪本钶《续藏书》序:“先生一生无书不读,无有怀而不吐。其无不读也,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至于饫足不已;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尽至于呕出亦不已。以故一点撺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实关天下万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已也。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瞆者明,梦者觉,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聒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頫而心折焉。”
- 袁宗道:“不佞读他人文字觉懑懑,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云中信使不断,幸以近日偶笔频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读亦能解也。”
- 袁宏道:“發揮天真自心,掃蕩酸腐之氣,慨然醒世,勃然通民。”
- 袁中道《李温陵传》:“……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搨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锺会如奴隶。鸟巢可复,不改其凤咮,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 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 许自昌《樗斋漫录》:「(冯夢龍)酷愛李氏之學,奉為蓍蔡。」
- 吴虞《李卓吾别传》:“张问达、王雅量能焚毁卓吾之书于一时,诬陷卓吾之身于一日……卓吾书盛行,咳唾间非卓吾不欢,几案间非卓吾不适,朝廷虽焚毁之,而士大夫则相与重锓,且流传于日本”。
- 宋恕以李贽为知音。1899年写有四首《读松阴<幽室文稿>》绝句,其中第三首为:“李氏微宗世莫传,荒凉谁复问遗编,何期海外高人赏,从此卓吾万万年”
贬
- 顾宪成《束高景逸书》:“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是涂炭,惟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
-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其他观点
- 沈瓒在《近事丛残》中说:(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儒释从之者几千万人。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
- 沈铁《李卓吾传》说:“载贽再往白门(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寻访旧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坛说法,倾动大江南北。北通州马经纶以御史谪籍,延载贽抵舍,焚香执弟子礼、而燕冀人士望风礼拜尤盛。”
-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Diogenes)、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Gen.George Patton),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
-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觀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爲灌木,不能形成叢林。」[19]
传记、事迹辑录
- 卓吾论略(《焚书》)
- 自赞(《焚书》)
- 感慨平生(《焚书》)
- 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近集文钞》)
- 汪可受:卓吾老子墓碑(《畿辅通志》)
- 沈鈇:李卓吾传(《闽书》)
- 何乔远:李贽传(《闽书》)
- 钱谦益:卓吾先生李贽(《列朝诗集》)
- 谈迁:李贽传(《国榷》)
- 查继佐:李贽、袁黄(《罪惟录》)
- 傅继鳞:李贽传(《明书·异教传》)
- 王鸿绪:李贽(《明史稿》)
- 彭际清:李卓吾传(《居士传》)
- 《麻城县志》:李贽传
- 《泉州府志》:李贽传
- 《福建通志》:李贽传
- 《云南通志》:李贽传
- 吴虞:《明李卓吾别传》
注释
- 早期,中国学术界对李贽的民族身份无争议。民国以来,随着回族身份认同成型。中国学者,特别是回族学者多依据其六世林驽入伊斯兰教,娶色目女,将李贽归为回族。研究者赵青则认为,“在没有文献资料证实中间几代先祖有信仰伊斯兰的情况下,因为林驽是穆斯林所以认为李贽也是穆斯林显然是说不通的”[9]:4、9、12。
- 「贽」读若「治」。
- 李贄族兄林奇材於萬曆十一年(1583)在李廣齊修的《族譜源流·睦齋公壙志》認為是由於「元季兵餉費多,糧銀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外媽之家,是以變名而入外媽之林姓」。李贄祖伯李廣齊在《李氏世系圖》注明泉州李氏派系一至十八世,十八世李衡(智平)娶妻八泰孺人林氏,李衡的四子君和(號睦齋)傳泉州即李氏十九世孫諱閭字君和,為泉州林李宗一世祖,林閭生駑(景文),始分泉州林李兩大派支。據《清源林李宗譜》記載,李贄始祖林閭常揚帆海外諸國,林閭長子林駑為泉州巨商,林駑在洪武十七年遠航忽魯漠斯(伊朗阿巴斯港),由於信仰不同,生意上帶來很大不便,加上年過三十,只好入鄉隨俗,信仰伊斯蘭教,娶當地穆斯林姑娘(蒲氏)。林駑攜妻歸國后,由於信仰的不同,生活習俗上有了很大變化,使深受儒、釋(其母禮佛)影響的家庭為之震撼。其弟林端由於「不能革其兄之異習,乃退而自居城南」,其弟「肇分林李之派,其隙亦開於此矣。」嗣后即率兒子李廣齊出游南邑(南安)。據《族譜源流·睦齋公壙志》載曰:「…駑生五子:長諱信,次諱仙保,三諱信生,四諱玉生,五諱福生。……端生二子:長諱信與,次諱添與,因信與弗嗣,添與永樂二十年(1422)始籍南安縣三十都姓李改名廣齊…」。李贄先祖李信生(林駑三子,字允誠,李贄的三世祖)隨堂兄李廣齊(林添與)遷居南安榕橋三十都。林駑娶三妻,由於家譜失記,林駑諸子生母生平未知。
- 李贽最初应随父姓李,但在学校登记名册时曾以“林载贽”为名,因为他们这一支的李氏源自林氏,“一宗二姓”,所以有时也自称姓林,并可能在林氏和李氏之间反复变换。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至于由名“载贽”而去“载”单名为“贽”,则是避明穆宗皇帝朱载坖之讳。参见《李贽家世新考》。
参考文献
-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长七岁,随父白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
- .
- 顧養謙《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說︰“萬歷八年庚辰之春,謙以入賀當行。是時,先生歷官且三年滿矣。”
- 李贄《與焦弱侯》信中說︰“弟自三月即閉門專為告歸一事,全不理事矣,至七月初乃始離任。”
- 李贄《耿楚倥先生傳》:“丁丑入滇,道經團風,遂舍舟登岸,直抵黃安見楚倥,並睹天台,便有棄官留住之意。”
- 袁中道《李温陵传》:“子庸死,子庸之兄天臺公惜其超脫,恐子侄效之,有遺棄之病,數至箴切。公遂至麻城龍潭湖上,與僧無念、周友山、丘坦之、楊定見聚,閉門下鍵。”
- 袁中道《李溫陵傳》︰“每至伽藍判了公事;坐堂皇上,或置名僧其間;薄書有隙,即與參論虛玄。人皆怪之,公亦不顧。”
- 王國鈞.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 48–59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 赵青. (硕士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021-04-30]. CNKI 1015371590.nh.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简体中文).
- . www.qztqz.com.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 .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 . fjrb.fjsen.com. 福建日報.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 Zhang, Jianye. 張建業 譯註 , 编. 第一版.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07: 1–4. ISBN 9787101132557.
- 白謙慎. . 由孙静如; 张佳杰翻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14. ISBN 7-108-02334-2. NLC 003246748.
- 毛文芳. (PDF). 漢學研究第 19 卷第 2 期(民國 90 年 12 月). 2001年-12月: 171–200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9).
- 《明儒学案》卷三五,《泰州学案四?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
- 《涌幢小品》卷十六
-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頁14-15。
-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2003二版,p258
- 庆思. . 人民日报. 1974-06-13.
外部連結
- 吳震:〈李贄思想的重新定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王璦玲:〈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