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
柔道是在1882年由日本人嘉納治五郎創立的日本武術。它一般被歸類於現代武術,後期慢慢演變為搏擊運動及被納入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柔道最特殊的一點是其比賽的方式,目的是將對手摔擲出到地上或扭倒在地,再利用壓制使對方無法移動,或是利用關節技或是勒頸等技術使對手屈服。直接手腳擊打或武器防守亦是柔道的一部分,但只容許在形(Kata,形)的訓練中使用,而在柔道比賽和亂取訓練(Randori, 乱取り)中是被禁止的。柔道是当今全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夹克摔跤形式。
柔道 | |
---|---|
Judo じゅうどう | |
柔道中的投技 | |
競技形式 | 摔擲、壓制 |
使用武器 | 徒手 |
創立國 | 日本 |
創立年 | 1882年 |
創始者 | 嘉納治五郎 |
源流 | 柔術 |
派生種目 | 巴西柔術、俄羅斯防身術 |
主要技術 | 投技、固技、當身技 |
奧運會項目 | 有(1964年、1972年-至今) |
組織連結 | 国际柔道联合会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柔道的哲學教育學成為了其他日本古武道(Koryu, 古流)發展成現代武術的模範,亦促進了像桑搏及巴西柔術的發展。
历史
柔道起源于日本古代的武術柔術。現今的柔道是由日本人嘉纳治五郎(講道館柔道五段)于1882年改良自日本古武道柔术而发展出来的一套运动。他是一位博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1911年,日本政府开始协助推广柔道至全国,并正式列为学校体育课程之一。
柔道以「精力善用」(即汉语「以柔克剛」)「自他共荣」为基本理念,并以锻练及教育身心为目的,而非单纯以竞技胜负为目标,正如嘉纳治五郎于讲道馆的遗训:「柔道是最有效使用身心之道。其修行是以攻擊防禦的練習來鍛鍊休養身體精神,並體會該運動的精髓。如此來完成大我並對世界有所補益,乃柔道修行的最終目的。」[lower-alpha 1]
现时柔道已普及于全球各地,并纳入奥林匹克竞技项目之一。
国际组织
柔道之技术
柔道的技可以分為3種:分別是投技(摔擲使對手跌倒的技巧)、固技(對手跌倒後,限制對手行動)及当身技(攻擊技巧)[3],柔道以其投技及固技著名[4]。
柔道練習者一般也會花一些時間練習受身,也就是不會造成重大傷害的安全跌倒方式。受身有包括後受身(後滾翻)、横受身(側後滾翻)、前受身(前滾翻)等[5]。
柔道展示中展示技(投技、固技或当身技)的會稱為取方,展示受身的則會稱為受方[6]。
段位和级别
柔道的段位和级别主要以不同颜色腰带来分别等级,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
段级腰带顏色:
段級 | 腰带顏色 |
---|---|
十段 | 红 |
九段 | 红 |
八段 | 红白 |
七段 | 红白 |
六段 | 红白 |
五段 | 黑 |
四段 | 黑 |
三段 | 黑 |
二段 | 黑 |
初段(教师级) | 黑 |
一級 | 棕 |
二級 | 蓝 |
三級 | 绿 |
四級 | 橘 |
五級 | 黄 |
六級(初学者) | 白 |
裁判指令
1.得分:“一本為一勝結束比賽”、“半勝,兩隻半勝合為一勝” 。
2.指導:如有犯規動作予以指導一隻,滿三隻者出局。
3.規則:不攻擊5~6秒、雙領持握過久、假意攻擊(攻擊構不成威脅)、逃避攻擊、出界、頭觸地、比賽中說話、嬉戲 都會予以指導一隻。
竞技体重级别
竞技级别大多数是以个人体重分级。但不同团体有不同的分级方式。
讲道馆之级别为八级。
国际比赛级别如下:
- 1 成人組 二十歲以上:(除无差别级外,均为奥运会正式比赛级别)
男子組 | |||||||
---|---|---|---|---|---|---|---|
60 kg 以下 | 60〜66 kg | 66〜73 kg | 73〜81 kg | 81〜90 kg | 90〜100 kg | 100 kg 以上 | 无限量级 |
女子組 | |||||||
48 kg 以下 | 48〜52 kg | 52〜57 kg | 57〜63 kg | 63〜70 kg | 70〜78 kg | 78 kg 以上 | 无限量级 |
- 2 世界青少年級
年齡由十五歲以上至二十歲以下。
男子 | |||||||
---|---|---|---|---|---|---|---|
55 kg 以下 | 55〜60 kg | 60〜66 kg | 66〜73 kg | 73〜81 kg | 81〜90 kg | 90〜100 kg | 100kg 以上 |
女子 | |||||||
44 kg 以下 | 44〜48 kg | 48〜52 kg | 52〜57 kg | 57〜63 kg | 63〜70 kg | 70〜78 kg | 78kg以上 |
- 3 世界少年級
年齡由十五歲至十六歲。
男子組 | |||||||
---|---|---|---|---|---|---|---|
50 kg 以下 | 50〜55 kg | 55〜60 kg | 60〜66 kg | 66〜73 kg | 73〜81 kg | 81〜90 kg | 90kg 以上 |
女子組 | |||||||
40 kg 以下 | 40〜44 kg | 44〜48 kg | 48〜52 kg | 52〜57 kg | 57〜63 kg | 63〜70 kg | 70kg以上 |
用品
柔道道服通常是白色的纯棉衣服,这是嘉纳治五郎于1907年设计制造并使用的。現代比賽加入藍色柔道衣,以便區分。
相关条目
- 柔術
- 講道館
- 嘉納治五郎
- 木村政彥
- 盲人柔道
- 奧林匹克運動會柔道比賽
脚注
- 日文原文:「
参考
- 陈伟胜 白志标. . 广州日报. 2014-12-05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商网-河南商报. 2011-08-17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Daigo (2005) p. 8
- Numerous texts exist that describe the waza of judo in detail. Daigo (2005); Inokuma and Sato (1987); Kano (1994); Mifune (2004); and Ohlenkamp (2006) are some of the better examples
- Kano (1994) pp. 45–54
- Ishikawa and Draeger (1999) p. 179
- Kano (1994) pp. 42–43; Mifune (2004) pp. 41–43
- Kano (1994) p. 44; Mifune (2004) p. 44
- Daigo (2005) p. 10
- For full coverage of katame waza techniques extant in current judo competition rules see Adams (1991), Kashiwazaki (1992) and Kashiwazaki (1997)
- Koizumi, Gunji. . Judo. Budokwai Judo Quarterly Bulletin. [11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 Adams (1991)
- 參考書目
- Adams, Neil, , Judo Masterclass Techniques, London: Ippon Books, 1991
- Daigo, Toshiro, , Tokyo, Japa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5
- Inokuma, Isao; Sato, Noboyuki, , Tokyo, Japa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7
- Ishikawa, Takahiko; Draeger, Donn F., , Boston, Massachusetts: Tuttle Publishing, 1999
- Kano, Jigoro, , Tokyo, Japan: Kodansha, 1994
- Kashiwazaki, Katsuhiko, , Judo Masterclass Techniques, London: Ippon Books, 1992
- Kashiwazaki, Katsuhiko, , Judo Masterclass Techniques, London: Ippon Books, 1997
- Mifune, Kyuzo, , Tokyo, Japan: Kodansha,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