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日语:韓語:[1]英語:[2]),也作霉雨[2][3],在汉字文化圈古代与除臺灣地区以外的当代,指初夏(6月中旬~7月中旬)時出现于中国大陆江淮流域—韩国—日本一带[4]的由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准静止锋(梅雨锋)造成的雨季,因适值中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而得名。而在台湾,也用“梅雨”一词指代5月中旬~6月上中旬的雨季,这一雨季在中国大陆被视作华南前汛期盛期,因适逢端午时节故也称“龙舟水”,与“梅雨”泾渭分明,完全属不同的东亚雨季[5][6][7][註 1]。东亚雨季是夏季风阶段性活动[4]与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北移的产物。平均来说,自江南春雨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后,华南雨量迅速增大,形成华南前汛期盛期(通常将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的华南前汛期称作前期,爆发后进入盛期,平均为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25天左右,即“梅雨(台湾)”[9][10][11][12][13][14][15]);在华南前汛期盛期/梅雨(台湾)结束后,副热带高压第一次北跳,雨带随之北抬,江淮流域—日本一线进入雨季,即除“梅雨(台湾)”含义之外通常说的“梅雨”(在中国大陆也称“江淮梅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与梅雨(台湾)时间上几乎不重合乃至相对立(衔接)[16]:344[8]。另外,梅雨锋(特指江淮—日本梅雨的准静止锋)的结构也与华南前汛期/梅雨(台湾)的华南静止锋或冷锋结构有很大不同[16]:359。本条目所说的梅雨有时指梅雨(台湾)即中国大陆的华南前汛期盛期,有时指江淮—日本的雨季即汉字文化圈古代及除台湾以外当代的“梅雨”含义,需注意辨别。[註 2]

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華南華北地區雖同樣位於梅雨鋒面帶,卻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台灣過去並無「梅雨」一詞,而是自國民政府遷台後所帶來,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也是由副热带高压北移致冷暖气团交汇引起,成因、降雨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與長江—日本梅雨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梅雨(台灣)/华南前汛期盛期平均在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梅雨(江淮—日本)在中国大陆江淮地区平均(1991—2020年)自6月9日至7月16日[5]。梅雨(台湾)/华南前汛期盛期過後台湾地区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和台风多发季(中国大陆将不久后由台风降水主导的雨季称作华南后汛期[7]),同时江淮—日本一带迎来梅雨;江淮梅雨结束后,雨带北抬至华北与东北,江淮一带正式进入晴热少雨的伏旱时节。

名称

“梅雨”也作“霉雨”,又称“黄梅雨[3],在日语中作“”(转写为“Baiu”),在韩语中作“”(转写为“Chang-ma”),英语为音译“Meiyu”[2]。国际上通常将自华南(包括台湾)至东北的整个中国东部雨季统称为“”(有时中文也译作“梅雨”)[16]:351

成因

梅雨(台湾)/华南前汛期盛期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于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

梅雨(江淮—日本)

大約到了6月中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淮—日本一带,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形成滯留鋒面停留在上述地區。

定義

台湾

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泛稱5月到6月為梅雨季,但氣象學者出於研究需要,對於入梅(梅雨開始)與出梅(梅雨結束)的日期就有較嚴謹規範。

目前較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連續四天以上降雨。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9毫米的第一天(日雨量9毫米是台灣北部地區五、六月的氣候平均日雨量),即為「入梅」的日期;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即為「出梅」的日期。根據以上標準,梅雨期間可以有不下雨的日子,也可以是雨量較少的日子。例如5/15~20分別下了10、0、15、10、5、10毫米,則5/17就是入梅時間(因為5/16沒有下雨)。

根據氣象局針對1949~2016年梅雨季所做的統計,在台灣,平均在5/17入梅、標準差為7天(也有說法是5/15或16,因統計時間不同),因此5/10~5/24之間入梅都算正常。 大尺度環流特徵 梅雨監測是看水平、垂直風切值何時同時轉負為正,通常同時出現正值時就是梅雨季強降雨期開始的時候。水平風切即氣旋式風切,通常在此季節就是指鋒面低壓系統。「巴士海峽的氣壓減去華南地區氣壓」,意味這之間的氣壓分布是否具有西風分量,代表在兩區域間(即台灣周遭),存在一條鋒面或低壓氣旋系統,是台灣在梅雨季降雨時期的最基本天氣配垂直風切 垂直風切的定義就是「高空風減去低空風的差異」,由於冬天台灣「高空」附近吹很強的西風,又加上大半個東亞地區「低空」受東北季風影響,因此菲律賓一帶的垂直風切很明顯地具有西風分量。但隨著時間漸漸進入暖季,「高空」西風帶退離台灣,回到北方,而「低空」東北季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季風北上,垂直風切會漸漸地轉成具有東風分量的風切,所以垂直風切方向調轉,可視為季節轉換的指標。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梅雨是唯一一个拥有国家监测标准的雨季(另5个雨季,即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东北雨季、华北雨季、华西雨季均只有气象行业标准)[17]。根据GB/T 33671-2017《梅雨监测指标》,中国大陆梅雨共分为江南区(Ⅰ)、长江中下游区(Ⅱ)与江淮区(Ⅲ)3个区域。江南区平均梅雨期为6月9日~7月10日(31天);长江中下游区为6月14日~7月16日(32天);江淮区为6月23日~7月14日(21天)。每年3个区域中最早的入梅日作为当年“梅雨季节”的开始,最晚的出梅日作为“梅雨季节”的结束(综合来说,平均的“梅雨季节”起讫时间即为6月9日至7月16日)[4][5]

出现规律

正常

2006年的日本各地梅雨时间长度(颜色表示与历年平均长度的比较)

梅雨开始的日子稱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梅雨季節大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約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時間各地有所差异,高緯度的地區,如日本東北地方,出梅日和第一道鋒面報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幾天。

空(短)梅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称为「空梅」或“短梅”。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倒黄梅

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民间俗谚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灣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發生重梅現象,緊接著入秋第一道鋒面報到。2016年更在秋颱來臨前發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迟梅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特长梅

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雨带停滞在江南、台湾、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就容易发生特长梅,引发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水灾。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2000毫米。

二度入梅

5月、6月天氣型態多變,鋒面會在台灣上空擺盪,通常先由緯度較低的南部擺盪到北部,又再回到南部。先前預期模式顯示,副熱帶高壓較強,研判鋒面不會再往南走,將慢慢進入夏季天氣型態,不過有時候副熱帶高壓變弱,導致鋒面往南,形成「二度入梅」的現象。[18]

相關研究

為了解梅雨鋒面系統如何帶來豪雨,以改進天氣預報的技術、減少災害的損失,行政院國科會自1983~1993年間推動了為期十年的「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計畫,並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針對梅雨鋒面、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地形效應,於1987年五月一日~六月三十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進行13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隨後並進行5年的後續科學研究。

經過了將近15年,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即時天氣預報系統(WINS)」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民國八十二年以後,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即「華南及台海地區中尺度實驗HUAMEX(HUAnan and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針對梅雨期的豪雨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資料交換、基礎科學研究以及預報技術發展等合作工作。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实际管辖台湾地区,大陆气象部门并不监测台湾地区的气象站点,也通常不对台湾的雨季进行详细研究、划分等。由于台湾将这一雨季称作“梅雨”,中国大陆学者有时也用“梅雨”一词来指代台湾地区的华南前汛期盛期[8]
  2. 6~7月出现于中国大陆江淮流域至韩国、日本中南部一带的雨季,起止时间相近,且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相似,一般在台湾地区的雨季(5~6月)结束后随着副高北跳而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梅雨监测指标》框定的梅雨范围与台湾地区完全不接壤——浙江中南部如台州温州等地即不在梅雨区域内[4]。台湾地区5~6月雨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6°N至19°N之间,和中国大陆的华南前汛期(尤其是福建的前汛期)盛期相近,移至20°N基本“出梅”/盛期结束[8];而中国大陆江淮流域、日本中南部一带6~7月雨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8°N至27°N之间,通常北于19°N[4]。另见定义一节。

參考資料

  1. 梁萍;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12-12-21, (3). ISSN 0577-6619. doi:10.11676/qxxb2012.036 (中文).
  2. 方宗义.梅雨 // 孙鸿烈.地学大辞典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130. 科学文库.
  3. 陈至立 (编). .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6-5325-6.
  4. . 中国气象局. 2017-05-12.
  5. 国家气候中心. . news.weather.com.cn. 2023-10-19 中国天气网.
  6. 朱翔; 刘新民 (编).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11: 82. ISBN 978-7-5539-7022-6. 梅雨是指初夏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称为梅雨。
  7. 杨超. 唐淼 , 编. . www.cma.gov.cn. 中国气象报社. 2017-03-28 中国气象局.
  8. 朱福康. . 气象. ISSN 1000-0526 (cn).
  9. 刘亚楠. .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 (3): 365-378. doi: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34.
  10. 郑彬; 梁建茵; 林爱兰; 李春晖; 谷德军. . 大气科学. 2006, 30 (6). ISSN 1006-9895.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06.06.15 (中文).
  11. 强学民; Xuemin, Qiang; 杨修群; Xiuqun, Yang; 孙成艺; Chengyi, Sun. . qxqk.nmc.cn. 2008-03-25 (cn).
  12. 李争辉; Zhenghui, L. I.; 罗亚丽; Yali, L. U. O. . html.rhhz.net. 2021-04-01 (cn).
  13. 盧孟明(中央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 (PDF). 大氣科學. 1998-06, (26(2)): 205-225 國立臺灣大學. 大陸的主要降水帶出現在華南北部的時期在時間上與臺灣梅雨期是非常接近的。
  14. 广东省水利厅. . www.jiangmen.gov.cn 江门市人民政府.
  15. 辛雨. . news.sciencenet.cn. 中国科学报. 2022-05-10 科学网.
  16.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唐东昇 (编). .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29-0989-5.
  17. .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18. . 聯合新聞網. 2020-06-14 [202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外部連結

粗体文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