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IS-REx

太陽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英語:,缩写OSIRIS-REx,又譯為歐西里斯號[8]冥王[9])是一項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中的小行星研究和采样返回任务[10][11][12][13]

OSIRIS-REx
艺术家描绘的 OSIRIS-REx 太空船
任务类型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1][2]
运营方NASA
国际卫星标识符2016-055A
衛星目錄序號41757在维基数据编辑
网站asteroidmission.org
任務時長7 
505 天外小行星
航天器属性
制造方洛克希德·马丁
發射質量1,529(3,371磅)[3]
乾質量880(1,940磅)
尺寸≈3米(9.8英尺) 立方体[4]
功率3 kW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2016年9月8日 23:05 UTC[5]
运载火箭Atlas V 411[6]
發射場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SLC-41
承包方联合发射联盟
任務終止
著陸日期2023年9月24日[7]
著陸地點犹他测试和训练靶场
軌道參數
参照系日心軌道
"type"(类别)參數無效
樣本質量可达2(4.4磅)
搭載儀器
OCAMS, OLA, OVIRS, OTES, REXIS, TAGSAM
新疆界計畫
 

探測器于2016年9月8日發射,任务是研究小行星101955——一顆含碳的近地小行星,2020年10月20日成功在小行星101955上採樣[14],2021年5月10日開始返回地球[15],并在2023年将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這顆小行星被視為潛在威脅天體,是有可能會撞擊地球的小天體之一。探測器採得的材料有望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包含行星形成初期阶段,和导致地球上生命形成有机化合物的来源[16]。OSIRIS-REx是首具从小行星帶回样本的美国航天器,也是第三具將小行星樣本送回地球的探測器。在此之前,日本隼鳥號2005年在小行星25143採樣,于2010年成功将采集样本送回地球;隼鸟2号則於2019年在龍宮 (小行星)采样,隔年成功将采集样本送回地球。

这次任务的成本大约为8亿美元[17],另外由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發射探測器的費用约为1.835亿美元[5]。它是NASA的新疆界計畫中第三个行星科学任务,列在朱诺号新视野号之后。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化學家但丁·劳雷塔(Dante Lauretta)擔任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缩写PI)。

任務歷程

OSIRIS-REx於2016年9月8日發射升空,經過兩年的巡航,2018年12月抵達小行星101955「貝努」的軌道。OSIRIS-REx在繞行的同時也探勘著貝努的地表,尋找取樣的適合地點。2020年10月20日OSIRIS-REx成功著陸於貝努表面[18]

樣本採集完畢後,OSIRIS-REx於2021年5月離開貝努並開始返航階段。2023年9月24日,已運行至地球附近的OSIRIS-REx的樣本艙與太空船分離並降落於美國猶他州,隨後被以直升機送往NASA科學實驗室進一步分析。太空船本身則以拋射軌道離開地球,展開第二階段任務(OSIRIS-APEX,APophis EXplorer):前往並研究小行星99942「阿波菲斯」(Apophis)[19]

2023年9月24日10時52分,OSIRIS-REx降落在美國猶他州測試訓練場,此次飛行來回共計62.1億公里,帶回樣本250克。[20]

科学仪器

OSIRIS-REx仪器示意图

除了它的电信设备之外,飞船将携带一套仪器,将在许多个波长上研究小行星[21],以及拍摄小行星图像,并取回一个实体样本返回地球。行星學會协调了一场活动,邀请有兴趣的人士把探测使命的精神,他们的名字或作品存储在飞船携带的一个微型芯片中[22][23]

OCAMS

OSIRIS-REx相机组件,包括了三台相机:PolyCam、MapCam和SamCam[24]。它们一起通过提供全球的测绘,采样现场踏勘和鉴定,高分辨率成像和样本采集记录获取有关小行星101955的信息[25]

  • PolyCam: 有一个8英寸的望远镜,可在探测器飞近小行星小行星101955时发回照片。
  • MapCam: 用以寻找卫星与释出的羽状物。利用4种颜色测绘小行星的地图,对取样地点进行高解析度成像。
  • SamCam: 对样本的采集进行连续的观测。

OLA

OSIRIS-REx镭射测高仪,用以制造小行星的全球地形图,测绘取样地点当地的地图。

OVIRS

OSIRIS-REx可见光与红外线分光仪,获取小行星小行星101955的光谱数据,提供矿物和有机物光谱地图,和候选采样地点的当地光谱信息[26]

OTES

热辐射光谱仪,提供矿物和热辐射光谱图。

REXIS

风化层X射线成像光谱仪,提供小行星小行星101955X射线光谱地图,互补的核心的OSIRIS-REx的科学任务[27]

TAGSAM

取样系统,将采集小行星小行星101955的样本并带回地球。样品回收系统,被称为触摸即走的样品采集机制(Touch-And-Go Sample Acquisition Mechanism, 缩写是TAGSAM),由采样头是一个关节型3.35米的臂[28]

與日本JAXA合作

隼鸟2号是JAXA的類似任務,從近地小行星龍宮 (小行星)收集樣本。 它在兩次成功採樣後於2018年6月到達小行星,並於2019年11月離開小行星。 由於這兩次任務的相似性和重疊的時間表,NASA和JAXA簽署了一項在樣本交換和研究方面進行合作的協議[29][30]。 這兩個團隊進行了互訪,JAXA的代表訪問了亞利桑那大學的OSIRIS-REx科學運營中心,OSIRIS-REx團隊的成員前往日本與隼鸟2号團隊會面[31][32]。 這些小組正在共享軟件,數據和分析技術,並將最終交換返回地球的部分樣本[33][34]

图片

参阅

参考资料

  1. . NASA.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2. (PDF).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14).
  3. . Aviation Week. [2020-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4. OSIRIS-REx broch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Buck, Joshua; Diller, George. . NASA. 2013-08-05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2).
  6. . PRNewswire. 2013-08-05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7. .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5).
  8. . 蘋果日報. 2018-12-04 [201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7).
  9. . 中国太空网. 2017-09-25 [201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4).
  10. Brown, Dwayne; Neal-Jones, Nancy. . NASA. 2015-03-31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11. Chang, Kenneth. . New York Times. 2016-09-05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0).
  12. Corum, Jonathan. . New York Times. 2016-09-08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13. Chang, Kenneth. . New York Times. 2016-09-08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14. .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15. .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16. .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6).
  17. . Science Magazine. 2011-05-26 [2016年9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8日).
  18. . NASA. 20 October 2020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19. . blogs.nasa.gov. 2023-09-24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4) (美国英语).
  20. .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21. . [201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22. . NASA. 2016-02-19 [2016-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23. . planetary.org.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24. .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4-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2).
  25. . 2014-01-11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26. .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27. .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28. .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29. Clark, Stephen. . Spaceflight Now. 2014-12-15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30. Nakamura-Messenger, Keiko; Righter, Kevin; Snead, Christopher; McCubbin, Francis; Pace, Lisa; Zeigler, Ryan; Evans, Cindy. (PDF). NASA. 2017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4). 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
  31. . AsteroidMission.org. NASA. 2019-04-22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
  32. . Instagram. OSIRIS-REx. 2017-03-29 [2020-02-12].
  33. Hoekenga, Christine. . asteroidmission.org. NASA. 2018-06-22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
  34. Lauretta, Dante. .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14-10-20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35. Brown, Dwayne; Neal-Jones, Nancy. . NASA. 2014-01-15 [201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