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模標本

正模標本(英文:holotype)或称正模式標本正型标本,也常直接称作正模正型主模式等,指新物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或一张图像[1][2][3],對於微生物而言,也可以指是在代谢不活跃状态下保存的培养物[4]。正模標本的採集地點被稱為模式產地(英文:type locality)。

閃彩襖蛺蝶Agrias amydon-phalcidon)的正模標本,用寫有“TYPE”字樣的紅色標籤表示。
圖盧茲博物館“Marocaster coronatus”的正模標本

正模不一定是某物種的典型个体,但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有时正模只是物種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肱冠多里亞巨龍(一種生活在侏罗纪的植食性恐龙)的正模是一块储藏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肱骨化石,後來雖然发现了更好的化石,但由於正模已被確定,因此不會被新標本取代,除非正模遗失,方能选择另一標本作为正模。此外,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如果某物种的原始正模標本缺乏能与相似物种区分开来的鉴别特征,則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可以决定使用一个新标本来取代正模;例如,1885年英格兰学者理查德·莱德克描述了一种形似鱷魚主龍類爬行动物 Parasuchus hislopi,所依据的正模是一块組成吻突的前上頜骨,但这块標本不足以用来区分该物种与其同屬近亲,使該物種成為了疑名,因此在2001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桑卡爾·柯特吉提議指定该物种的一副完整骨架作为新的正模標本[5],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考虑了这个情况并於2003年同意使用新的正模[6]

21世纪以来,出現過數次因为原来的正模仍然存活而未能捕获,所以需重新确定正模的情况[7][8]。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能够用来作为比较的标本。假如在辨别物种时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作者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确定一个新的正模。

参見

參考文獻

  1. 昆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021-10-23]. ISBN 978-7-03-0086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简体中文)
  2. 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021-10-23]. ISBN 978-7-03-02543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简体中文)
  3. 第二届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2021-10-23]. ISBN 978-7-03-06217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简体中文)
  4. 第二届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021-10-23]. ISBN 978-7-03-03591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简体中文)
  5.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2001-03-30, 58: 34–3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6.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2003-06-30, 60: 174–17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7. Mendes Pontes, A.R.; Malta A.; Asfora, P.H. . Zootaxa. 2006, 1200: 1–12.
  8. Sinha, A.; Datta, A.; Madhusudan, M.D.; Mishra, C.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04, 26 (977): 98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