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
死神(英語:)是死亡轉化的擬人化身,掌管死亡的神靈。由於死亡是人類必經的歷程,因此普遍存在於各民族信仰及宗教之中,也是小說、電影等流行文化常見的題材。
在某些傳說之中,死神通過強制手段收集受害者的靈魂,導致受害者的死亡,稱之為殘酷收割者(,通常描述為揮舞著大鐮的長袍骷髏);另有一些信仰則認為,死亡使者()是一種精神嚮導,祂可以切斷死者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最後聯繫,指導死者前往來世,但對死者的死亡時間及死亡方式,並沒有任何干涉的控制權;死亡之靈(Spirit of Death)或死亡預喻者(Allegory of Death)會在死亡到來的時候,預先向死者顯示死亡的徵兆。
人們對死亡和未知世界充滿恐懼,因此將死亡稱為恐懼之王();在一些宗教的神話體系裡面,死亡與災難的關係密不可分,死亡天使()會帶來瘟疫、戰爭、飢荒和死亡收集大量的生命;另一方面,死神與惡魔的形象融合為一體,部分認為死亡是源自邪惡的力量,稱之為死之惡魔()。
不同地區
西歐
西歐國家自中世紀以來,死亡的擬人形象就是一具沉默的、活動的骷髏。[1] 祂經常揮舞著長柄的大鐮,收割垂死之人的靈魂。在英國和德國文化裡面,死神通常被描繪成男性,但在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文化中,「死亡」一詞的詞性是陰性,因此女性的死神形象並不罕見。[2]
1800年代後期,死神在英語文學中被稱為「殘酷的收割者」(),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1847年出版的《人生的循環》():[註 1][3][4]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生命不能持續到七十歲以上,或最多八十歲。如果我們在這個期限之前,沒有遇過殘酷收割者的鐮刀,大約在這個時候,我們將會遇見祂。
死神的概念更早出現於基督教之前,但被基督教化並在中世紀獲得鐮刀、骨架、黑袍、沙漏等的特徵。死神的骷髏形象有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中世紀晚期在歐洲基督教盛行的「死亡之舞」的藝術影響。《啟示錄》中的第四個騎士叫做死亡,宗教藝術創作中的形象就是持著大鐮的騎士。值得一提的是,死神的許多名字也可以是指魔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古典神話被污名化,導致死神與撒旦的形象融為一體。[5]
祂的其它部份形象可能是「豐收之神」克洛諾斯()和「時間之神」柯羅諾斯()的混合,克洛諾斯是代表農業的神,身份象徵的器物是大鐮;柯羅諾斯是代表時間的神,因為時間的流逝,所以衍生出死亡的涵義。由於兩者的名字發音相似,輾轉流傳之下慢慢地混合在一起;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時間之神已經以手執鐮刀的老人形象出現,隨後演變成現在的死神形象。[註 2][6]
死神根據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可能是男性或女性、披著長袍或裸露軀幹、騎著黑馬或骷髏馬、駕馭馬車或小舟、背生黑翅或骨翼、用雙腳行走或漂浮在空中,不一而足。
凱爾特
死神在不列塔尼民間傳說中被稱為「昂骷」,祂是在社區內最後一個死者的鬼魂,長相高大、戴著寬闊的帽子及留著長長的白頭髮。祂駕馭著吱吱作響的馬車,上面堆滿死者的屍體,當衪在一幢房子前停下時,就意味著裡面的人將會面臨死亡。[7]
愛爾蘭神話中的死神稱為「杜拉漢」,是個沒有頭的騎士。祂騎著黑馬拖拉的馬車,腋下夾著自己的頭部。祂會停在屋前喊著人們的名字,對方馬上就會死亡。祂也不喜歡被人們窺視,當祂覺察自己被窺視時,會用脊骨作成的鞭子抽打窺視者,或是在那人身上扔一盆血,表示那人將要死去。
蓋爾傳說有個女性精靈叫做「報喪女妖」,會通過尖銳的哭嚎預示人們的死亡。關於她的描述通常是穿著紅色或綠色的服飾,有著長而蓬亂的頭髮,有時是醜陋和可怕的巫婆,有時是年輕而美麗的女子。一些故事敘述報喪女妖其實是個幽靈,通常是被謀殺的婦女或在分娩中死亡的母親。據說當幾位女妖同時現身時,就表示有一個偉大的人已經死亡。[註 3]
蘇格蘭民間傳說有隻黑色、深綠色或白色的大狗,會將垂死之人的靈魂帶往來世,牠的名字叫做「Cù Sìth」。愛爾蘭和威爾斯也有類似的傳說,名字叫做「」或「Cŵn Annwn」。
威爾斯民間傳說,格溫納德()是死亡化身的護墓者,帶領著野獵者收集遊離靈魂,並將他們送往死後世界,祂的名字有時是梅爾瓦斯()、阿隆()或阿法拉赫()。
低地國家
在尼德蘭和比利時荷語地區,死亡化身的名字叫做「瘦骨嶙峋的海因」(),歷來也被簡稱為海因()、海因特()、海因特曼()或亨德里克大叔(),相關古語稱為「骨頭人」()、「骷髏」()或「刈草者」()。[5][8]
在比利時的其它地區,死亡的化身被稱為「死亡的彼得」(),上述兩個名字同樣都可以用來指代魔鬼的稱謂。[9][10][11]
日耳曼
德國寓言中的死亡化身被稱為「鐮刀人」()、「死神教父」()或「收割者」(),祂揮舞著一把長柄大鐮收割人們的性命。《格林童話》之中有一則關於〈死神教父〉的寓言,喻示世人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在死亡的面前都是一律平等。
死神在古老的德語故事中叫做「海因朋友」(Freund Hein)、「海因教父」()或「海因兄弟」(),「海因」是海因里希的簡稱,通常用來指代一個不願提及名字的人,或是須要避諱的事物。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1650年的宣傳單張,上面寫著:「海恩朋友不能被拒絕,充滿力量、友善、忠心和祈禱。」[註 4]
巴伐利亞和奧地利東部將死神稱為「骨頭商人」,這個詞語帶有貶低的涵義,比喻死亡是卑微的商人,買賣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這讓人們以更輕鬆和超越死亡的心態去面對死亡。巴伐利亞作家阿尔方斯·施威格特形容「死亡不能帶走巴伐利亞人的生命,巴伐利亞人準備離去時,會居高臨下地與死神前行。」[12]
波斯
阿斯圖維達特()是瑣羅亞斯德教經典《阿維斯陀》中記載的死之惡魔,祂的名字意思是「粉碎肉體者」,傳說無人能夠逃出祂的掌握。公元9至10世紀使用中古波斯語巴列維文字書寫的文獻中,描述阿斯圖維達特是將靈魂帶走的惡魔,當祂用手觸摸一個人時,他就會陷入沉睡;當祂投下陰影時,就會讓他發燒;當祂用眼睛看著他時,他將喪失呼吸的力量。[13]
古埃及
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話的冥界之王,祂是亡者前往陰間的守護者。古王國時期的文獻中,祂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會用天秤量度亡者心臟的重量,直到中王國時期才被歐西里斯取代地位。
有些葬禮文本描述阿努比斯會伴隨在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墳墓的頂端保護墳墓。據說阿努比斯是發明木乃伊製造方法的神靈,通常被描述為有著胡狼頭的男神,在古埃及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祭司會戴上祂的面具,打扮成阿努比斯的模樣,象徵阿努比斯領導工作並保護死者。
古希臘
桑納托斯是古希臘宗教和神話中的死神,他與睡神許普諾斯是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孿生子,當兩位孿生兄弟同時出現時,通常象徵著安詳地死亡。
赫耳墨斯是人死後的接引者,祂幫助死去的靈魂到達冥界,是除了哈得斯和珀耳塞福涅之外,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冥界的主神。亡者的靈魂到達冥河時,船夫卡戎負責將死者渡過冥河前往冥界。
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女兒克蕾絲是暴力死亡與戰爭的女神,她們樂於飲血、殘暴及仇恨精神,長著黑色翅膀和爪牙,穿著血腥的衣服。
古羅馬
羅馬神話中的死神叫做墨爾斯,對應於希臘神話的桑納托斯。墨爾斯的形象經常描繪為穿著黑袍、手持大鐮的陰沉老人,祂的名字「」在拉丁語中就是死亡的意思。
摩耳塔是羅馬神話的死亡女神,對應於希臘神話的阿特羅波斯。她是帕耳開三女神中最年邁的一位女神,通常被描繪為老婦,象徵著黑夜與黑暗,伴隨的死亡而產生的痛苦。
拉丁美洲
死亡一詞在拉丁語系是個陰性詞,因此死亡化身在拉丁語國家經常是女性的形象。
米克特卡西瓦特爾是阿茲特克神話的死亡女神,她與丈夫米克特蘭特庫特利共同統治死後的世界。她的職責是監管屍骨,以及主持死亡祭祀的節日。這些節日結合西班牙的文化傳統,演變為現在的亡靈節。
聖母慕爾特是墨西哥民間宗教的民間聖人,前哥倫布時期以來,墨西哥文化一直對死亡保持著崇高的敬意,並廣泛紀念亡靈節,象徵死亡化身的卡特里娜就是墨西哥亡靈節的標誌。
聖拉穆爾特(死亡聖人)是在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和巴西南部享譽盛名的民間聖人,祂是一個手持大鐮的男性骷髏人。墨西哥天主教會批抨聖拉穆爾特的奉獻傳統,是將異教與基督教混為一體,與信奉耶穌基督戰勝死亡的信仰背道而馳,但仍有許多奉獻者認為崇拜聖拉穆爾特是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
聖帕斯夸利托是危地馬拉的民間聖人,被尊為是「墓地之王」。祂是一個戴著斗篷及皇冠,手持大鐮的骷髏人,象徵著死亡和瘟疫。
巴西宗教溫班達是混合非洲約魯巴文化而形成的信仰,奧里沙奧姆魯()代表疾病、死亡和康復。另一個象徵死亡的奧里沙埃舒(),祂也是十字路口、墓地和午夜的象徵。
在海地巫毒教之中,象徵死亡和繁衍的神靈是蓋德家族(),其中最著名的是蓋德家族首領撒麥迪男爵,其餘成員包括碧姬媽媽、墓地男爵、克魯瓦男爵和科里米涅爾男爵。
斯拉夫
斯拉夫神話中的莫拉納女神是代表寒冬、死亡和重生的神靈,人們會在冬末至初春崇拜她,象徵著世界重獲新生。
死神在波蘭傳統文化是位白袍的女性,因為死亡()一詞在波蘭語中是個陰性詞。持著大鐮的骷髏則稱為「收割人」(),祂有時會將臉部隱藏在陰影之下,僅能看見漂浮的斗篷、帽兜和鐮刀,因此也有可能是個幽靈。
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國家將死亡的化身稱為「」或「」,斯拉夫人認為死神與魔鬼有非常相似的黑暗力量。
捷克共和國首都有座中世紀落成的布拉格天文钟,上面有個代表死神的骷髏雕塑,祂的一手拿著沙漏,另一手拿著鈴鐺,象徵死亡會隨著時間而降臨。[16][17]
芬蘭和卡累利阿
靈魂鳥()在芬蘭神話和異教中,被認為是人類靈魂的嚮導和守護者。傳說,牠會在孩子出生時為他帶來靈魂,直到死亡時才將他的靈魂帶走。根據古老的習俗,人們會在床邊放置一個靈魂鳥的木製護身符,保護睡眠者的靈魂不會在夢中迷失方向;或者是將它放置在墓碑上面,讓死者的靈魂能夠安詳地離開。[18]
斯堪的納維亞
北歐神話的女神海拉是掌管冥國的女王,她所在的亡者之國是冰冷的永夜國度,凡是無法進入英靈殿的凡人,都會進入她統治的冥國。[19] 主神奧丁有引導英靈的能力,祂的屬下瓦爾基麗在戰場上賜與戰死者美妙的吻,讓戰士的靈魂進入英靈殿。
黑死病肆瘧時期,挪威民間故事經常將死亡描繪成一個頭戴黑巾,名叫佩斯塔()的老婦,她的名字意思是「瘟疫女巫」。如果她拿著耙走進小鎮,將會有些人在瘟疫中倖存下來;但是,如果她拿著掃帚的話,所有人都會死去。[20]
直到後來,骷髏死神的形象成為死亡的主流符號,電影《第七封印》中騎士與死神下棋的場景,就是源自瑞典一個描繪死亡的著名作品。
波羅的海
拉脫維亞神話稱呼死神為「靈魂的母親」(Veļu māte),是個穿著白袍的女性。當一個人死亡時,她會在墓地等待他,並用盛宴接待他,以及給他分配一個地方。[21]
立陶宛神話的死神叫做「吉利季涅」(Giltinė),是個醜陋的老婦人,有著尖長的藍色鼻子和毒舌。她的姐姐是生命和命運女神拉伊瑪,彼此象徵著開始與結束的關係。
基督教興起使得波羅的海神話逐漸沒落,骷髏死神的形象在波羅的海國家,已經成為死亡的主流符號。
印度
死亡在梵語中叫做「」(Mṛtyu),在印度諸教的人格形象是閻魔()和死魔(),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個信仰也廣泛傳播在佛教盛行的地區,包括尼泊爾、不丹、西藏、蒙古、雲南、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斯里蘭卡。
根據《吠陀》記載,閻魔天是亡者的統治者,祂騎著黑色的水牛,並用繩索將亡者引到那落迦。閻魔使者會記錄下亡者生前所造的諸業,並保存在奇特拉古普塔,以決定亡者的下一世歸宿。魔羅是死亡、奪命和障礙的象徵,祂們的首領叫做波旬,死之魔羅在其中是代表生死輪迴的痛苦。
東亞
閻羅王隨著佛教信仰傳播到漢地,同化成為地府十殿的主宰,並隨後流傳到臺灣、日本、韓國、越南和琉球。傳說祂的手中有本生死冊(戶籍),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當人的生命結束時,祂就會派遣屬下把他的魂魄押到地府接受審判。
無常是中國民間傳說中拘魂的陰差,本義是象徵著世間一切因緣變幻莫測,所有事物都會逐漸衰退、消滅和死亡。[22] 其餘的拘魂使者還有謝范將軍、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祂們是地府司法神明的部將。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之中,負責接引亡靈的使者稱為「金童玉女」或「五方童子」,祂們負責將亡靈引渡往生極樂世界,或是往生仙界。[23]
韓國神話《鉢里公主》描述鉢里公主(,)是引導亡魂到陰間的神靈;《差使本解》中的拘魂使者稱為「監齋使者」(,),祂是在地府中嚴厲無情的差吏,會押送所有人從現世來到死的世界。[24] 其中一位差使叫降臨道令(,),祂會帶著寫有受死者名字的赤牌旨(,),呼唤三次死者的名字,他的靈魂將會離開身體,不由自主地跟著離去。
根據日本神話《古事記》記載,伊邪那美命在生產時被火燒死,然後進入永夜的黃泉之國。她的丈夫伊邪那岐命追到黃泉,想要把伊邪那美命帶回到地上,但發現伊邪那美命變得醜陋不堪,因此嚇得落荒而逃。伊邪那美命感到自己被羞辱,便派出黃泉醜女追殺伊邪那岐命,兩柱神明最終訣別。伊邪那美命因此成為黃泉的主宰神,並發誓每日將縊殺千人,被稱作「黃泉津大神」或「道敷大神」。
死神()是日本民間傳說的惡鬼,這個詞語在古日語中並不常見,直至江戶時代的人形淨瑠璃《曾根崎心中》才出現這個詞語。[25] 江戶時代的文學作品之中,也有多次提到死神(縊鬼,)是意外死去的鬼魂,因為心中仍然存有怨恨,所以會徘徊在死去的地點,引誘有邪念的人以相同方法自殺,或予以附身的怪談故事。
亞伯拉罕諸教
在《希伯來聖經》之中,多次記載耶和華派遣天使毀滅掉希伯來的敵人,祂被稱為耶和華的使者(《列王紀下》第19章第35节参)、毁滅者(《出埃及記》第12章第23节参)、滅命天使(《撒母耳記下》第24章第15节至第16节参、《歷代志上》第21章第15节参、《約伯記》第33章第22节参)、死亡的使者(《箴言》第16章第14节参)。[註 5] 《聖經》並未直言死亡天使的身份,文藝復興時期的天主教中,祂被認為是大天使米迦勒;在伊斯蘭教中,被認為是大天使亞茲拉爾。[26]:64–65
猶太人傳統稱死亡為「黑暗與光明天使」(),這個名字源於猶太經典《阿加達》,並且提到一個名叫亞巴頓的深淵天使()。死亡天使在《塔木德》的記載中,被描述為是大天使薩邁爾。[27]
猶太教
猶太正統的《塔納赫》之中,死亡(,)有時化身為噬食血肉的魔鬼(《哈巴谷書》第2章第5节参、《約伯記》第18章第13节参)。[14] 在《何西阿書》和《耶利米書》中,都提到耶和華將乾旱和死亡的使者,移交給崇拜偶像的猶大人,作為對敬奉其他神靈的懲罰。[28]
毀滅者(,)在聖經中是同垂死有關的使者,指不再受到守護天使保護的人,使其遭到滅絕的天使。[29] 雖然宗教學者對這個詞語代表的涵義仍有許多爭議,但如同《約伯記》第33章第22節所述,它們通常是代表某種形式的殺害者。[30]
形式與功能
根據《米德拉什》的闡述,上帝在創世的第一天創造出死亡的天使。[31] 祂居住在天國,擁有十二羽翼,從那裡扇翅八次就會到達地上,然而瘟疫只要扇翅一次。[32][33] 上帝在出埃及對死亡天使說,「我賜予你力量要用於所有人」、「唯有這人(指摩西)通過律法,有免於死的自由」。[34] 死亡的天使佈滿眼睛。在死亡的那一刻,祂拔出一把劍,站在受死者的頭上,手中抓住一滴膽汁。當垂死的人見到死亡,便會開始抽搐、伸手亂抓及張開嘴巴,於是死亡天使將膽汁滴進那人嘴裡,導致他死亡後臉色變黃。[35] 「死亡的滋味」一詞的典故出自於此,即死亡是由膽汁落下所引起。[36]
人的靈魂會通過喉嚨,然後從嘴裡逃脫;因此,死亡天使會站在垂死之人的頭上。[37] 當靈魂離開身體時,它的聲音從世界的盡頭傳到其他地方,但無法被人聽見。[38] 歷代經典中提到,死亡天使手中拔著一把劍,表示死亡天使是殺死人類的戰士。[39] 人在死亡的那天,如同屠殺者面前的家畜般,在死亡天使的面前跌倒。[40] 祂對塞繆爾的父親說,為了保存人類的尊榮,不會像屠殺野獸那樣撕掉人們的脖子。[41] 死亡天使有時用刀代替劍,或是使用繩索讓人窒息死亡。[42] 祂負責執行上帝為犯罪者定下的刑罰,猶太人的四種處決方式中,有三種是源自於死亡天使,即是:燒死(將熱鉛倒入受害者的喉嚨)、殺死(斬首)和縊死。
死亡天使披著一襲修道士的披風。[43] 祂會為了達到目的,而示現出特殊的身份,例如在乞丐祈求憐憫時,示現出捐贈者的樣子。[44] 當鎮上流行瘟疫時,不要走在馬路中間,因為死亡天使(即瘟疫)大步走在那兒;如果鎮上享有和平,不要走在道路的邊緣。當城鎮流行瘟疫時,不要一個人去猶太教堂,因為死亡天使在那裡存儲祂的工具。如果聽見狗在吠叫,那麼死亡天使已經進入這座城市。如果祂們開始炫耀,那麼先知以利亞已經來到。[45] 人們日用的祈禱中,死亡的天使稱為「毀滅者」(,)。[46]
《Midrash Maaseh Torah》記載有六位死亡天使,加百列負責君王、卡西爾負責青年、馬什比爾負責動物、馬錫特負責孩童、阿輔和黑曼負責人和家畜。[47] 薩邁爾在塔木德文獻中,被認為是天上萬軍的一員,執行殘酷而有破壞性的任務。祂在猶太人的傳說中,就是死亡天使和撒旦軍團的頭領角色。[48]
學者與死亡天使
4世紀的塔木德學者非常熟悉祂,當祂出現在街上時,學者們就像猛擊野獸一樣抨擊祂,於是天使在他家呼喚祂。祂給予三十天的喘息時間,以讓他可以在進入下一個世界之前,整理自己的知識。有三分之一的人無法進入下一個世界,因為他無法中斷對塔木德的學習;有四分之一的人,祂展示了一根火杖,因此祂被認為是死亡天使。[49] 祂經常進入比比的房子,並與他進行交談。[50] 祂訴諸策略來葬送祂的目標。[51]
約書亞·本·列維的生平極具傳奇特色。當他死的時候,死亡天使出現在他面前,他要求向人們展現天堂中的位置。當天使同意這一點時,他索要天使的刀器,以免天使阻嚇他。這個請求也得到應允,約書亞將刀子拋過天堂的牆,不被允許進入天堂的天使,抓住了他的衣服末端。約書亞表示說他不會出去,上帝宣布他除非宣誓,否則不准離開天堂,但他從未宣誓,因此只能留下來。死亡天使要求拿回祂的刀子,但被約書亞拒絕。這時天上傳來聲音說:「把刀子還給祂,因為人類的子民需要它帶來死亡。」猶豫不決的約書亞歸還這把刀子,換取獲悉死亡天使的名字。為了永遠不會忘掉這個名字,他將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當刀子歸還給天使時,手臂上的痕跡消失,他就遺忘了這個名字。[52]
拉比的觀點
拉比發現在《詩篇》第89章第48節提到了死亡天使,《塔庫姆譯本》將這段經文翻譯為「沒有一個人能活著、看見死亡天使,還能救出他的靈魂脫離祂的掌握。」《傳道書》第8章第4節在《米德拉什》中解釋為「沒有人能脫離死亡天使,也無法對祂說『等我把事情整理好』,或是『有我的孩子、我的奴隸,可以代替我』。」當死亡天使出現的時候,沒有任何補救的餘地。[53] 如果一個犯罪的人承認自己的過錯,那麼死亡天使可能不會碰他。[54] 上帝保護免受死亡天使。[55]
善行可以克服死亡天使的憤怒,當一個人不執行仁善時,死亡天使將出現在他面前。[56] 死亡天使從上帝那裡得到差遣。[57] 但是,當祂獲得毀滅的命令時,就不會從中區分善惡。[58] 然而在路斯城(Luz),死亡天使沒有權能,當年老的居民準備離世時,他們就會去到城外。[59]
基督教
死亡在《新約聖經》之中,是啟示錄中的四騎士之一(《啟示錄》第6章第7节至第8节参)。[60] 他也被稱為「蒼白騎士」,名字叫做塔納托斯(死亡,),這個詞語在聖經的解釋為「身體的死亡」,中文翻譯為死亡、死味、死罪等;[61][62][63] 他的名字與古希臘神話的死亡化身相同,並且是四位騎士之中,唯一一位有被命名的騎士。
我又觀看,看哪,有一匹灰綠色的馬。那騎馬的,名叫「死亡」,陰間伴隨著他。他們被賜予了權柄可以統管地上的四分之一,用刀劍、饑荒、瘟疫和地上的野獸去殺害人。
— 《啟示錄》第6章第8節,中文標準譯本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5節,以一種擬人化的語氣與死亡進行對話;在一些《新約聖經》的版本中,他在這裡呼喚的名字是「哈得斯」(死亡,Hades)。[註 6][64]
「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裡?」
—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5節,中文標準譯本
《希伯來書》第2章第14節描述「魔鬼」掌握死亡的權勢(《希伯來書》第2章第14节参)。
所以,孩子們既然同屬血肉之體,他也照樣同有一樣的血肉之體,為要藉著死亡來廢除那掌握死亡權勢的——就是魔鬼。
— 《希伯來書》第2章第14節,中文標準譯本
基督教經文中包含對阿巴頓的描述,稱祂是掌管毀滅之地的使者(《啟示錄》第9章第11节参)。
有一個王統管牠們,就是那無底坑的使者;他的名字,希伯來語是「阿巴頓」,按希臘語的名字是「阿波倫」。
— 《啟示錄》第9章第11節,中文標準譯本
薩邁爾在基督教之中,有許多類似於撒旦的職能,被認為是墮落天使;[48][65][66]:257–60 但有些解釋認為祂並非是邪惡,因為祂的職能也被認為會帶來好處,例如消滅罪人。[67] 當彌賽亞到來時,所有的死者都會復活,死亡也將被終結。撒旦被認同為敵基督,是死亡的使者。
最後被廢除的仇敵就是死亡。
—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26節,中文標準譯本
伊斯蘭教
在伊斯蘭教之中,大天使亞茲拉爾被認為是死亡的天使(,),祂和祂的下屬將靈魂從死人中拉出,引導他們度過來世的旅程。祂們示現的形象取決於一個人的行為,對善人表現得很美好,對惡人則表現得像可怕的怪獸。
伊斯蘭教經典詳細地討論死亡之前、之中和之後的情境,死亡天使在人們垂死之時奪走他們的靈魂,罪人的靈魂以最痛苦的方式被提取,而義人的待遇卻很容易。[68] 在人的遺體埋葬以後,芒克與納基爾負責檢驗死者的信仰,回答正確的義人可以在死後過著和平與安逸的生活,罪人和不信教的人就要接受懲罰。[68][69] 在死亡和重生之間的狀態,稱為「不可穿越的界限」(巴爾札赫,)。[68]
死亡在伊斯蘭世界的神學裡面,並不被視為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延續的另一種形式。在伊斯蘭信仰之中,真主將世俗作為來世的考驗場,世俗生活將隨著死亡而結束。[70] 因此,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為來生做好準備,真主將對每一個人做出復活和審判,並根據他們所做的好事和壞事,讓他們有權獲得獎賞或懲罰。[70][71] 所以,死亡被視為是通往來世的門戶,已經由真主預先為人們做好安排,每個人死亡的確切時間,只有真主才能夠知道。
流行文化
日本
- 《聖鬥士星矢》中的「死神達拿都斯」,冥王黑帝斯的親信之一、睡神修普諾斯的孿生兄弟。
- 樞簗漫畫《黑執事》中的「死神」。
- 久保帶人的漫畫《BLEACH》及其衍生作品。
- 高橋留美子的漫畫《境界之輪迴》及其衍生作品。
- 漫畫《死亡筆記本》中的種族。
- 《東方Project》中的角色小野塚小町。
- 《尋找滿月》中的達克托·奇拉、梅洛蔻·由依、泉·里歐。
- 《暗之末裔》。
- 《美少女死神 還我H之魂!》。
- 《鬼太郎》中的「死神」。
- 《死神的歌謠》中的「百百」。
- 小岛秀夫游戏《死亡搁浅》中的角色亚美利。
- 《Hololive》中的「森美聲」
- 米津玄師的单曲《死神》
- 《恶魔城》系列电子游戏中的死神,他是本系列大反派德古拉伯爵忠实的奴仆和手下。
另見
- 擬人論
- Memento mori
- 死神教父
- 死亡之舞
- 戴維·瓊斯的箱子
- 死亡的勝利
- 死亡的戰車
- 死神与少女
- 死神 (塔罗牌)
- 死神列表
- 骷髅 (不死生物)
- 头骨艺术
- 祖灵崇拜
- 灵魂的指导
- 死亡天使
- 死亡符號
- 啟示錄中的四騎士
- 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死亡
- 死神題材作品列表
註解
參考文獻
- Noyes, Deborah.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8: 35. ISBN 978-0618823628.
- Guthke, Karl 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ISBN 0521644607.
- . Merriam-Webster.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 Menzies, Robert. . Edinburgh: Myles Macphail. 1847: 11.
- Niermeyer, Antonie. [Treatise on the evil being i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na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our ancestral mythology]. Rotterdam: A. Wijnands. 1840: 32–33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7) –Ghent University (荷兰语).
- . novareinna.com.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Anatole Le Braz : Légende de la Mort
- Lemma: He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L
- . www.vlaamswoordenboek.be.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www.verhalenbank.nl.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Alfons Schweiggert: Wunderwesen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 in Brauchtum, Sage, Märchen. Stöppel, Weilheim 1988, ISBN 3-89306-502-4, S. 47.
- .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II, Fasc. 8, p. 873. Encyclopædia Iranica Foundation. 1987-12-15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帮助) - Cassuto, U. .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962, 12 (2): 81–83. JSTOR 27924890.
- See, e.g., Hab. 2:5 & Job 18:13.
- . prague.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orloj.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8).
- Kelly Brenner. . 2019-09-1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 . Global.britannica.com.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Snl.no.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E. Kokare. Latviešu galvenie mitoloģiskie tēli folkloras atveidē. Rīga, 1999.
- 慧淨法師. . 七葉佛教書舍. 2012-08-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吳碧惠. . 臺灣大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09-09-09.
- . 210.204.213.131.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 七会静. . 廣済堂. 2009年: 168-193. ISBN 978-4-331-65459-0 (日语).
- Davidson, Gustav, , 1967, ISBN 9780029070505
- Bunson, Matthew, (1996). Angels A to Z : Who's Who of the Heavenly Host.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517-88537-9.
- Handy, Lowell. .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Eerdmans. 1995: 40. ISBN 0-8028-4161-9.
- Olyan, S.M., A Thousand Thousands Served Him: Exegesis and the Naming of Angels in Ancient Judaism, page 21.
- Gordon, M.B., Medicine among the Ancient Hebrews, page 472.
- Midrash Tanhuma on Genesis 39:1
- Talmud Berakhot 4b
- Pirke De-Rabbi Eliezer 13
- Midrash Tanhuma on Exodus 31:18
- Talmud Avodah Zarah 20b; on putrefaction see also Pesikta de-Rav Kahana 54b; for the eyes compare Ezekiel 1:18 and Revelation 4:6
-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vi. 327
- Adolf Jellinek, l.c. ii. 94, Midr. Teh. to Ps. xi.
- Gen. R. vi. 7; Ex. R. v. 9; Pirḳe R. El. xxxiv.
- I. Chron. 21:15; comp. Job 15:22; Enoch 62:11
- Grünhut, "Liḳḳuṭim", v. 102a
- 'Ab. Zarah 20b
- Grünhut, l.c. v. 103a et seq.
- Eccl. R. iv. 7
- M. Ḳ. 28a
- B. Ḳ. 60b
- Ber. 16b
- compare Jellinek, "B. H." ii. 98
- .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 M. K. 28a
- Ḥag. 4b
- B. M. 86a; Mak. 10a
- Ket. 77b; Jellinek, l.c. ii. 48–51; Bacher, l.c. i. 192 et seq.
- Talmud, Ned. 49a; Hul. 7b
- Midrash Tanhuma, ed. Buber, 139
- Midrash Genesis Rabbah lxviii.
- Derek Ereẓ Zuṭa, viii.
- Ber. 62b
- B. Ḳ. 60a
- Soṭah 46b; compare Sanh. 97a
- . Bible Gateway.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carm.org.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Blue Letter Bibble.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 . zhsw.org.
- . Bible Gateway.
- Patai, Raphael. . London: Routledge. 2015: 463. ISBN 978-1317471714.
- Ivry, Elliot R. Wolfson. [1998] 2013. Perspectives on Jewish Thought. Routledge. ISBN 978-1136650123.
- Jung, Leo.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uly 1925, 16 (1): 88. JSTOR 1451748.
- Matt Stefon (编). . New York: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10: 83–85. ISBN 978-1-61530-060-0.
- Nigosian, S. A.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3–4. ISBN 0-253-21627-3.
- Oliver Leaman (编). . Routledge: 27. 2006. ISBN 978-0-415-32639-1.
- Juan E. Campo (编). . Facts on File: 185. 2009. ISBN 978-0-8160-5454-1.
參考書目
- Bender, A. P.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anuary 1894, 6 (2): 317–347. JSTOR 1450143. doi:10.2307/1450143.
- Bender, A. P.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uly 1894, 6 (4): 664–671. JSTOR 1450184. doi:10.2307/1450184.
- Böklen, Ernst. . Göttingen: Vendenhoeck & Ruprecht. 1902.
- Cantu, Dean (March 2018). "Memento Mori: The Personification of Death." TEDxTalk, University of Tuls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nnqRy6ct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illmann, August. . Leipzig: S. Hirzel. 1895.
- Gordon, Maurice Bear. . Isis. December 1941, 33 (4): 454–485. JSTOR 330623. doi:10.1086/358601.
- Hamburger, J[acob]. . 1. Strelitz, Mecklenburg: Selbstverlag des Verfassers: 990–992. 1884 [3 March 2013]. OCLC 234124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德语).
- Joël, David. . Breslau: F.W. Jungfer's Buch. 1881.
- 此條目包含現處於公共領域的出版物中的內容:Kaufmann Kohler and Ludwig Blau. . Singer, Isidore; et al (编). .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mpany. 1901–1906.
- Kohut, Alexander. . Leipzig: Brockhaus. 1866.
- Lynette, Rachel. . Monsters. Farmington Hills, MI: KidHaven Press. 2009. ISBN 978-0-7377-4568-9. OCLC 317921894.
- Milton, John. .
- Olyan, Saul M. . Texte und Studien zum antiken Judentum, 36. Tübingen: J.C.B. Mohr. 1993. ISBN 978-3-16-146063-0. OCLC 28328810.
- Schwab, Moïse. . Paris. 1897.
- Stave, Erik. . Haarlem: E. F. Bohn. 1898.
- Weber, F. W. . Leipzig: Dörffling & Franke. 1897.
- Hunter, Da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