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
母校(拉丁語:,英式英語發音:/ˈɑːlmə ˈmɑːtər/、美式英語發音:/ˈælmə ˈmeɪtər/),源自拉丁語,本意「母親的哺乳」,詞源與校歌相通,是一個使用於古羅馬各式地母神的頭銜,特別是刻瑞斯或者西芭莉(希臘神話),亦使用於中世紀基督教的聖母瑪利亞。
位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於1988年,430位大学校长在大學著名的大广场上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 (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 Europaeum),正式承认与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Alma Mater Studiorum,為世界上所有大學的母校。[1]
語境
拉丁語「」一詞用作「母校」解時,意味「滋潤頭腦」、「餵食知識」、「慷慨的母親」(generous mother)。[2]。
現代的母校
在現代,其義指一個人在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在該機構接受到教育的「滋養」,畢業後即稱其為母校。一般而言,母校一詞用在高等教育機構上,學生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或從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等,畢業生會稱其完成教育的機構為母校。[3]更有延伸至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機構上,如小學或中學,一般人也會稱其為母校。[4]
美洲
亞洲
- 在中國,一般「母校」的使用並不囿於「畢業」學校,也包含肄業、修業等教育機構[5]。
- 在日本,母校的使用,常用於頒發學士學位、碩士[註 1]或博士學位的教育機構,若未接受高等教育,則常以高中為母校。東京大學舉辦的Back to Alma Mater Project,即研究所學生回到高中去介紹大學生活,以及大學研究的一個企劃,該企畫用“alma mater”來稱呼高中[6]。少數如京都大學網站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中,則以各人取得學士學位的教育機構作為alma mater的代表[7]。小學館出版的數位大辭泉,說明母校為個人在該地曾經受過教育而後畢業的學校[8];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說明母校為個人在該地曾經受過教育而後畢業的學校,或是目前正在該地學習中的學校[9]。
- 在台湾,通常不區分畢業與否,只要曾在該教育機構接受教育的學生,皆稱該教育機構為母校[10]。
参考文献
- . Università di Bologna.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英语).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英语).
- .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4日) (英语).
- . 自由時報. 2014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中國社會科學院. 第11版.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07704-0.
「母校」解釋:「称自己曾经从那里毕业或肄业的学校」。
- . Tokyo: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15年1月22日] (日语).
- . Kyoto: Kyoto University.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6日) (英语).
- 松村明 (编). . 小学館.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3日) (日语).
- . 三省堂.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3日) (日语).
- . 臺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6-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母校」解釋:「稱呼自己所畢業或曾就讀的學校。如:『回國後,我將回母校任教。』」
參見
- 校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