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

汽車產業,或稱汽车工业[1],是生產汽車有關的工業,包括研發、製造同銷售等範疇,是世界上一種比較常見的重工業,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1918年,雪铁龙組裝線

歷史

汽車產業可以追溯至1860年代,數以百計的小型生產商各自製造無馬車。在最初的好幾十年,美國在生產量上一直高據榜首。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全世界的汽車數量為32,028,500輛,當中超過90%為美國生產。當時,美國平均每4.87人有1輛汽車[2]。1945年以後,美國生產的汽車依然佔全球生產量的75%。美國的龍頭地位於1980年被日本取代。中國在2009年則超越了日本[3]

經濟

2007年,世上有8億輛汽車或輕型貨車在路面上行駛,每年消耗燃油達9.8兆公升[4]。汽車是已發展國家的重要交通工具。波士頓諮詢公司曾經估計,於2014年或之前,三分之一的汽車需求將會來自金砖四国,而來自已發展國家的需求將會放緩[5]

按年及主要生產地的產量

主要生產地的產量[6]
產量(千輛)

1960年代:戰後增長

1970年代:能源危機及安全和排放管制收緊

1990年代: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投產

2000年代:中國躍升至最大生產國
至1950年:美國生產超過全球80%的汽車[7]

1950年代:英國、德國及法國開始重新投產

1960年代:日本開始投產,產量一直提升至1980年代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至1980年代的總產量為全球的80%

1990年代:韓國的產量開始起飛,於2004年超越法國,排名第五

2000年代:中國崛起,於2009年成為最大生產國

2010年代:印度超越韓國、加拿大及西班牙,晉身第五位

2013年:中國(25.4%)、印度、韓國、巴西及墨西哥的總產量升至全球的43%,而美國(12.7%)、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的總產量則跌至34%.

2018年:印度超越德國成為第四大生產國
年份 產量 改變 來源
1997 54,434,000 [8]
1998 52,987,000 2.7% [8]
1999 56,258,892 6.2% [9]
2000 58,374,162 3.8% [10]
2001 56,304,925 3.5% [11]
2002 58,994,318 4.8% [12]
2003 60,663,225 2.8% [13]
2004 64,496,220 6.3% [14]
2005 66,482,439 3.1% [15]
2006 69,222,975 4.1% [16]
2007 73,266,061 5.8% [17]
2008 70,520,493 3.7% [18]
2009 61,791,868 12.4% [19]
2010 77,857,705 26.0% [20]
2011 79,989,155 3.1% [21]
2012 84,141,209 5.3% [22]
2013 87,300,115 3.7% [23]
2014 89,747,430 2.6% [24]
2015 90,086,346 0.4% [25]
2016 94,976,569 4.5% [26]
2017 97,302,534 2.36% [27]
2018 95,634,593 1.71% [28]
2019 91,786,861 5.2% [29]

車企TOP15

2023年市值排行

  1. 特斯拉 (公司)
  2. 丰田汽车
  3. 比亞迪汽車
  4. 保時捷
  5. 梅赛德斯-賓士集团
  6. BMW
  7. 斯泰兰蒂斯
  8. 福斯集团
  9. 法拉利
  10. 本田技研工业
  11. 通用汽车
  12. 福特汽车
  13. 馬魯蒂鈴木公司
  14. 理想汽車
  15. 現代汽車

2023年销量排行

  1. 丰田汽车
  2. 福斯集团
  3. 现代汽车集团
  4.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5. 斯泰兰蒂斯
  6. 通用汽车
  7. 福特汽车
  8. 本田技研工业
  9. 铃木 (公司)
  10. 比亞迪汽車
  11. 吉利集团
  12. 梅赛德斯-賓士集团
  13. BMW
  14. 长安汽車
  15. 奇瑞汽車

參見

  • 中國汽車工業
  • 美國汽車工業
  • 日本汽車工業
  • 德國汽車工業
  • 韓國汽車工業
  • 法國汽車工業
  • 汽車品牌列表
  • 各國汽車產量列表
  • 世界汽車工業國際協會

參考來源

  1.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5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2. . Popular Science. November 1929, 115 (5): 84 [6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3. . OICA. [6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4. . Plunkett Research. 2008 [25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December 2010).
  5. Khor, Martin. . twnside.org.sg. [2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October 2012).
  6. .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May 23, 2017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7. . Hydrogenambassadors.com.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8. (PDF). oica.net. [2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10.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1.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2.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3.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4.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5.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16.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7.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18.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1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0.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1.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22.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3.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4.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5.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6.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27.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8.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29. . oica.net.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