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又名40快炮、40機炮或波佛斯炮)為瑞典波佛斯(Bofors)所設計的高射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無論是同盟國或軸心國皆有直接採購或技轉,甚至擄獲使用。在二戰結束後亦繼續改良,可說是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因有大量双、四联装版本,包括未授权仿制型,按火炮计算L/60型总产量超过6万门,按炮管数计算,总产量超过12万支。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 |
---|---|
波佛斯40公釐60倍徑高射炮(上)、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高射炮(中一)、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艦炮(中二)與奧托梅萊拉標槍式近迫武器系統(下) | |
类型 | 高射炮(L/60、L/70) 機炮(L/70) 艦炮(L/70) |
原产地 | 瑞典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34年–現在 |
使用方 | 見用戶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九三炮戰 一江山島戰役 大陳島撤退 八二三炮戰 六一九炮戰 印巴戰爭 中東戰爭 韓戰 越戰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對抗 南非邊境戰爭 福克蘭戰爭 兩伊戰爭 波斯灣戰爭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伊拉克戰爭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波佛斯 |
研发日期 | 1930年 |
生产商 | 波佛斯(1932年至2006年) 貝宜系統-波佛斯(2006年至今) |
生产日期 | 1932年起 |
衍生型 | L/60、L/70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L/60:1,981公斤(4,568磅) L/70: 5,150公斤(11,353磅) |
炮彈 | 40x311毫米R(1.57吋) 40×364公厘L/70 |
口徑 | 40毫米L/60(其於型號不同,實際倍徑為56-70倍) |
发射模式 | 全自動 |
载具 | 522公斤 |
射击仰角 | L/60:-5°/+90°(55°/s) L/70:-20°/+80°(57°/s) |
回旋角度 | 360° L/60:50°/s L/70:92°/s |
射速 | L/60:120發/分鐘 L/70:330發/分鐘 |
槍口初速 | L/60:881米/秒(2,890尺/秒) L/70:1,012米/秒(3,320尺/秒) |
最大射程 | L/60:7,160米(23,491尺) L/70:12,500米(41,010尺) |
開發
防空型
波佛斯40高砲的研發濫觴源於1928年,瑞典海軍不滿意諾典飛爾德速射炮於是在1922年自英國採購,在一戰時由QF1磅砰砰炮改造開發的防空武器QF 2磅速射艦炮(pom-pom;QF 2-pounder Mark II),希望波佛斯開發一種口徑近似但更加可靠的遠程防空武器。1929年波佛斯交付原型測評,該原型運用諾典飛爾德速射炮裝彈設計原理,結果並未讓瑞典軍方滿意。後於1929年重新設計並使用了類似步槍的橋夾裝於該炮頂部,讓該炮從上裝彈側面退殼,理論上是滿足了軍方對射速的要求且機械結構也較為可靠,這設計在1931年11月完成原型炮的製作,但直到1932年才逐漸成熟,1933年10月通過每分鐘130發的射速驗收標準並開始銷售。由於波佛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到德國軍火重工業大廠克虜伯收購三分之一的股權,並秘密派遣工程師團隊駐廠進行凡爾賽條約內不允許德國研發的火炮項目開發,毫無疑問在戰間期兩間廠商有極度緊密的合作關係,因此一直有猜測認為德國工程師主導該高射炮的研發,但瑞典只承認克虜伯在冶金科技方面引導瑞典大幅進步,在機械結構的設計上並不認為瑞典受到德國協助,加上後來德國自行開發的Flak 18 37系列高炮與波佛斯40高炮的炮體結構幾乎無類似之處與口徑完全不同,所以至今並無實質證據可證明40高炮的研製有德國人的協助。
博福斯40公釐高射砲在1933年問世,瑞典採購型號稱40公釐akan M/32高射砲,由於該型炮炮管僅有56.25倍徑,因此狹義上說它不是真正的40公釐60倍徑系列高射砲。
海軍型
真正使用60倍徑炮管的Bofors 40 mm L/60是1934年8月荷蘭皇家海軍為了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所訂購,與火炮同時訂購的尚有可三軸穩定並接受統一防空指揮儀控制的炮座,整組炮全重達7公噸;海軍型號隨後還為潛艦副炮需求研製只有42倍徑的短管版,該型號可在潛航時密封避免銹蝕,但火炮初速因此降低至每秒700公尺。
陸軍型
在海軍型得到外銷訂單後,波佛斯開始研製陸用版40高炮,該型號在1935年8月在比利時展示,隨即大受轟動。
傳統野戰火炮是由炮架、前車兩個結構組成,前車裝載彈藥及火炮隨裝工具,在火炮移動時搭上火炮炮架才能戰術移動;但是波佛斯40高炮炮架完善的整合機動性及穩定性的要求,在普通的四輪車架載具上整合了可360度旋轉的十字型炮架,訓練有素的炮組可在1分鐘內完成火炮放列,且具備高水準的射擊精度。該型號一推出,隨即得到波蘭、挪威、芬蘭等國採購,實際銷售紀錄上到1939年德國開戰前夕幾乎西歐所有國家都是波佛斯40高炮的客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波佛斯開始釋出40高炮製造權,英美於是開始引進並大量改製。美國海軍於1940年購進雙管型後編號為Mk1,開始在各艦種裝配此型高炮,美國陸軍原主張使用自行設計之37公釐高炮,然而其效能不及自英國進口的六門40公釐QF 2磅速射艦炮,故美國開始商討自製此型高炮之計畫,以供應美國三軍廣大之需求。美國於技轉自製後的40公釐高炮稱為「40 mm Automatic Gun M1」,可發射三種不同的英製炮彈以及M18A1破甲彈。而波佛斯於1947年又推出同口徑的後繼產品,即Bofors 40 mm L/70,兩者均被稱為「博福斯炮」、「40機炮」或「40快炮」,但戰後推出的型號除了增加炮管長度,亦一併修改彈藥尺寸,導致彼此所使用的彈藥不能互換。美國空軍的攻擊機AC-130空中砲艇也配備機炮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尤其是針對裝甲戰鬥車輛,瑞典陸軍的CV90裝甲戰鬥車與南韓陸軍的K21步兵戰車也以其為機炮。
- M19防空炮車
- M42防空砲車
- M247約克中士式防空砲車
- CV90裝甲戰鬥車
- K21步兵戰車正在使用40毫米70倍徑機炮進行射擊
規格及性能
- 膛線:16條(不等齊右旋)
- 駐退機:正常座長7.4─8.3吋,最佳後座長7.87吋,容量1.32品脫液壓油
- 彈倉容量:連彈夾8發,不連彈夾7發
- 擊發機構:撞擊式
- 彈藥種類:榴彈、破甲彈、練習彈、曳光彈
與其他同類火炮比較
國家 | 火炮型號 | 每分鐘射速 | 炮彈重量 | 發射重量 |
---|---|---|---|---|
英国 | QF 2磅艦炮 | 115 | .91(2.0磅)[1] | 104.6(231磅) |
法國 | 37公釐1925年型高射砲 | 15—21 | .72(1.6磅)[2] | 10.8—15.12(23.8—33.3磅) |
義大利 | 布雷達37毫米54倍徑機炮 | 60—120 | .82(1.8磅)[3] | 49.2—98.4(108—217磅) |
瑞典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 120 | .9(2.0磅)[4] | 108(238磅) |
德意志國 | 3.7厘米SK C/30速射炮 | 30 | .74(1.6磅)[5] | 22.2(49磅) |
德意志國 | 3.7厘米Flak 18/36/37/43高射炮 | 150 | .64(1.4磅)[6] | 96(212磅) |
苏联 | 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炮 | 80[7] | .73(1.6磅)[8] | 58.4(129磅) |
美国 | M1 37毫米高射砲 | 120 | .87(1.9磅) | 104.4(230磅) |
使用國
|
|
|
|
-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展示的波佛斯40公釐60倍徑高射炮,其炮架在1930年代推出時大受各國重視
- 固定於中華民國陸軍成功嶺展示的波佛斯40公釐60倍徑高射炮
- 中華民國海軍康定級西寧號巡防艦(PFG-1203)上裝備的波佛斯350PX40毫米70倍徑高射炮/艦炮
- 海巡署1000噸級屏東號巡防救難艦(CG135)艦艏裝備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高射炮/艦炮
- 海巡署2000噸級台南號巡防救難艦(CG126)艦艏裝備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高射炮/艦炮,攝於2020年1月海巡署成立20週年高雄港新濱碼頭開放民眾參訪活動
- 海巡署3000噸級高雄號巡防救難艦(CG129)艦艏裝備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高射炮/艦炮
- 海巡署3000噸級高雄號巡防救難艦(CG129)裝設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之波佛斯40公釐70倍徑艦炮射控系統
參見
- QF 2磅速射艦炮,二戰時期由英國生產的另一款40毫米高射砲
- 五式40公厘高射炮,二戰時期日本對這款高射砲的彷製型號
- 標槍式近迫武器系統
- 巨蝮四式鏈炮
參考資料
- 空軍防砲部隊生活點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註釋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英语).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英语).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3) (英语).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3) (英语).
- Foss, Christopher. . New York: Collier. 1977: 27 [2020-02-26]. ISBN 0020806000. OCLC 9119079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 DiGiulian, Tony. .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 社論,"日本勿成眾矢之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2012.08.14/01:54 am.
參考文獻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Rae, CJE, Harris, AL & Bryant, RK 1987, On target: the story of the 2/3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from formation on 18th July 1940 until disbandment on 14 July 1943 and the subsequent service of 7th Battery, 8th Battery, and 9th Battery,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2/3rd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Association, [Melbourne].
- Gander, T 1990, The 40mm Bofors gun, 2nd edn, Patrick Stephens, Wellingborough, Eng.
- Bishop, C (ed.) 2002, Encyclopa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MetroBooks, New York.
外部連結
- How Were World War II Searchlight Us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懷念的四0砲及五0槍
- 1940 Popular Science cover illustration of twin 40mm Bofors in Swedish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ew Tools For Army Power", October 1941, Popular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ges 73–74 on testing of US version of 40mm Bofors
- 40-mm Automatic Gun M1 (AA) and 40-mm Antiaircraft Gun Carriages M2 and M2A1 TM 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