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論

生機論英語:),又譯為生命主義生氣論活力論生機說生命力,是人類歷史上存在長久的科學哲學學說,現代版本是19世紀初由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提出。

一般认为“生命力”学说在1843至1845年間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用二硫化碳通過幾步合成了乙酸后被推翻。[1]

基本定義

生機論者的基本立場是:

  1. 有生命的活組織,它依循的是攸關生機的原理(vital principle),而不是生物化學反應或物理定理。
  2. 生命的運作,不只是依循物理化學定律。生命有自我決定的能力。

活力論認為生命擁有一種自我的力量(elan vital),或是稱為生命力(life-force)、生機脈衝(vital impulse)、生命活力(vital spark)、生命能量(energy)、甚至有些人稱此為靈魂、氣。這種力量是非物質的,因此生命無法完全以物理化學方式來解釋它。

歷史

因為當時化學家沒有能力合成有機物,瑞典化學家永斯·贝采利乌斯認為,只有生物才可以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證明了生命具備獨特性,不能以物理及化學方式來加以解釋。這個主張形成了生機論的現代版本。

现代

1773年,伊萊爾·羅埃爾(Hilaire Rouelle)发现尿素。1828年,弗里德里希·維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钾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尿素。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1843至1845年間由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用二硫化碳通過幾步合成了乙酸。活力论从此被推翻。[1]

参考文献

  1. Sidney Toby. . www.nature.com. [200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