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目

海牛目学名:),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 。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種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分别是亚马逊海牛、西印度海牛和西非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印度洋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

海牛目
化石时期:早始新世-現代
西印度海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高目: 大西洋獸高目 Atlantogenata
总目: 非洲兽总目 Afrotheria
演化支 近蹄类 Paenungulata
演化支 特提斯兽类 Tethytheria
目: 海牛目 Sirenia
Illiger, 1811
  • 始新海牛科 Prorastomidae
  • 原海牛科 Protosirenidae
  • 儒艮科 Dugongidae
  • 海牛科 Trichechidae

形態特徵

圓尾巴的大西洋海牛
尾巴分岔的儒艮

海牛目動物相當適應水中生活,牠們有流線形的身體,沒有後肢與背鰭,身上毛髮稀疏,前肢呈槳狀便於游泳。儒艮科與海牛科的體型相似,由尾部可明顯分辨兩者:海牛科的尾巴寬大而略呈圓形,儒艮科則為V形尾,近似於巨擘的尾鰭。

海牛目有厚而可移動的嘴脣,表面覆有濃密的短毛,可抓取海草送進口中。牠們演化出特殊的牙齒替換系統,以适应食用多纖維食物造成的牙齒磨損。海牛僅具臼齒,更新方式不是一顆掉了後再重新長出新牙,而是整列牙齒由顎的末端水平地往前移動,當牙齒移動至顎的最前端時,牙根會逐漸被吸收終至脫落,跟象的牙齒結構有點像。儒艮的上下顎各有三對臼齒與前臼齒,隨著年齡增長,牠們的前臼齒與第一對臼齒會脫落,剩餘的臼齒則會終生生長。雄性有兩顆大型門齒,在青春期時會突出嘴邊,但當嘴巴閉上時會被嘴脣蓋住。沒有外耳殼,只在頭部兩側各有1個很小的耳孔;2個鼻孔皆位於吻部的頂端,潛水時會被皮膜掩蓋。雌性有1對乳房,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

牠們的很大,是浮力的主要來源;橫膈膜的位置相當特殊,不像人類般與肩膀平行,而是大致與背、腹部平行,推測可能與浮力的調節有關。骨架非常厚重,尤其是肋骨,除了有鉛垂般幫助下潛的功能外,對於鯊魚等天敵的衝撞也有一定的抵禦能力。皮膚相當厚,體內儲存有許多脂肪,但脂肪厚度通常不及類的鯨脂。

雄性海牛目動物沒有外露的生殖器,隱藏於腹部中段;雌性生殖器接近肛門,在尾柄前方。懷孕期一般約1年以上,1胎僅產1子。

演化

已知最早的化石約在始新世早期,到了漸新世中新世時期是海牛目最繁盛的時候,之後便逐漸衰退,原因可能是氣候寒冷化、海洋環境變動,或是古代人類獵捕等造成。最早的海牛目動物大小相當於今日的豬,有四隻腳,居住於岸邊。儒艮科約在始新世末期出現,外型已相當接近今日的儒艮,出土化石不少;海牛科可能在漸新世初期演化出來,現有化石數量較少。目前對於海牛目的演化分歧情形仍有許多疑問,各科分歧的時間點也尚有爭議,但關於“由陸棲至海生”的演化途徑由於化石充足已有完整理論提出。

雖然外型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由考古學與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顯示,現生哺乳類中與海牛目親緣關係最近的是長鼻目(Proboscidea,屬此目)。

現狀

近幾世紀以來,海牛目的族群皆已明顯下降,在許多區域已滅絕。族群減少的主要因素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雖然已受保護,但在其棲息地內仍然不時遭到獵殺,在某些地區的市場上甚至仍公然買賣海牛肉。海牛的死亡威脅還包括遭到運河水門夾傷與陷於漁網中導致的窒息。儒艮也常死於漁業拖網、捕鯊魚與海龜網,其他包括炸魚、海面原油汙染、龍旋風與暴風侵襲、寄生虎鯨與鯊魚的捕食等。

海牛目系統分類表

  • 始新海牛科 Prorastomidae
    • 陸行海妖獸屬 Pezosiren
    • 船首口獸屬 Prorastomus
  • 原海牛科 Protosirenidae
    • † Ashokia
    • 利比亞海妖獸屬 Libysiren
    • 原海牛屬 Protosiren
  • 儒艮科 Dugongidae
    • 異儒艮屬 Anisosiren
    • 卡里博儒艮屬 Caribosiren
    • 印度儒艮屬 Indosiren
    • 林茨沙儒艮屬 Lentiarenium
    • 考皮獸屬 Kaupitherium
    • 帕拉里獸屬 Paralitherium
    • 古儒艮屬 Priscosiren
    • †屬 Prohalicore
    • 賽蓮獸屬 Sirenavus
    • 哈里獸亞科 Halitheriinae
      • 始新儒艮屬 Eotheroides
      • †屬 Prototherium
      • †始海牛屬 Eosiren
      • 哈里獸屬 Halitherium
    • 儒艮亞科 Dugonginae
      • 辯才天海牛屬 Bharatisiren
      • 卡利斯托海牛屬 Callistosiren
      • 圓齒海牛屬 Crenatosiren
      • †屬 Corystosiren
      • 庫萊布拉儒艮屬 Culebratherium
      • †屬 Dioplotherium
      • 唐寧獸屬 Domningia
      • 儒艮属 Dugong
      • 意大利儒艮屬 Italosiren
      • 刻赤儒艮屬 Kutchisiren
      • 矮儒艮屬 Nanosiren
      • †屬 Norosiren
      • †皺儒艮屬 Rytiodus
      • †異海牛屬 Xenosiren
    • 居間獸亞科 Metaxytheriinae
      • 居間獸屬 Metaxytherium
    • 巨儒艮亞科 Hydrodamalinae
      • †杜氏海牛屬 Dusisiren
      • 无齿海牛属 Hydrodamalis
        • 大海牛 Hydrodamalis gigas
  • 海牛科 Trichechidae
    • 海牛属 Trichechus
      • 西印度海牛 Trichechus manatus
      • 西非海牛 Trichechus senegalensis
      • 亚马逊海牛 Trichechus inunguis
      • 西亞馬遜海牛 Trichehus hesperamazonicus
    • †屬 Anomotherium
    • †屬 Miosiren
    • †屬 Potamosiren
    • †屬 Ribodon

參考書目

  • Hadoram Shirihai / illustrated by Brett Jarrett, 《A Complete Guide to Antarctic Wildlife: The Birds and Marine Mammals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the Southerocean》, Alula Press Oy, 2002: pp. 474–477. ISBN 951-98947-0-5
  • Daryl P. Domning, 《Sirenian Evolution》,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p. 1083-1086. ISBN 0-12-551340-2
  • Daniel K. Odell, 《Sirenian Life History》,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p. 1086–1089. ISBN 0-12-55134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