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未來線

港未來線日语: Minato mirai sen */?)是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的鐵道路線,隸屬於橫濱高速鐵道,起於該市西區的橫濱站、訖於該市中區的元町·中華街站。其在都市計劃法作為都市高速鐵道的名稱為「橫濱國際港都建設計劃都市高速鐵道第4號港未來21線」。《鐵道要覽》記載的路線名為「港未來21線」,但旅客資訊上不使用。路線圖與車站編號使用的路線顏色為紺藍色,路線記號為MM

港未來線 MM
元町·中華街車站停車的東急5050系
日語原名
假名
羅馬字
概覽
營運地點 日本 神奈川县橫濱市
起點站橫濱站
終點站元町·中華街站
路線代號MM MM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4.1公里
正線數目複線
車站數目6個
軌距1,067毫米
電氣化方式直流電1,500 V
高架電纜
閉塞方式車內信號閉塞式
信號系統ATC-P
車輛基地元住吉檢車區(屬東急電鐵)
使用车型參見車輛
開通營運2004年2月1日
擁有者 橫濱高速鐵道
營運者 橫濱高速鐵道

港未來線於2004年(平成16年)2月1日開業,其主要功能為橫濱的港未來()都市開發區的聯外運輸,因而得名。全線均位於地下,下穿橫濱市中心的港未來、關內等街區。馬車道-元町·中華街段在本町通(國道133號)的正下方通過。因為通過的地域都是地質較脆弱的填海地,所以各站月台都設於地下4-5層的深度。開業當日起,東急東橫線廢止橫濱-櫻木町段路線,而開始與港未來線互相直通運行。

路線資料

  • 管轄:橫濱高速鐵道(第一種鐵道事業者
  • 路線名:港未來21線(通稱:港未來線)
  • 路線距離(營業距離):4.1公里
  • 站數:6個(包括起終點站)
  • 軌距:1067毫米
  • 複線路段:全線
  • 電氣化路段:全線(直流1500V、高架電纜
  • 閉塞方式:車內信號閉塞式(ATC-P
  • 建設主體:獨立行政法人 鐵道建設、運輸施設整備支援機構
    • 2003年(平成15年)10月1日繼承日本鐵道建設公團業務

历史

横滨市营地下铁3号线计划

1965年日本中央運輸省都市交通審議會開始審查橫濱地下鐵建設計劃,同年發表包含4路線、64.5km的建設計劃,其中3號線的本牧地區 - 關內站 - 橫濱站区间即港未來線的前身。1967年横滨市营地下铁获得3号线上大岡 - 山下町的建设许可,但1973年由于地质不佳,北幸町 - 山下町 (现在元町·中華街站)区间决定,改经由尾上町 (现在横滨市营地下铁關內站) - 山下町,并铺设于國道133號下方。

然而国道133号当时是连接横滨港的交通要道,当时东京港大井貨櫃碼頭尚未完成建设,因此横滨港仍是关东地方最主要的港口,在相关利益团体抗议下,尾上町 - 山下町区间暂停建设。[1][2]

国铁横滨线直通计划

1981年横滨市发表“横滨21世纪计划”,为了解决港未來地区的联外交通,尾上町 - 山下町铁道建设再次被提出,1985年運輸省通过“横滨21世纪计划”,[1]计划包括与日本国铁横滨线直通运行的「港未來21線」,但当时国铁身陷财务危机,正在进行国铁分割民营化,因此直通横滨线的计划最终并未实现。[3]

直通计划变更

由于无法与国铁直通,横滨市改与東急、京急、相铁交涉,在1987年确定东急与「港未來21線」直通,以解决东急東横線在横滨以南的輸送效率。根据计划東横線在直通后将废止横滨-櫻木町段路線,造成櫻木町、野毛町地区民众不满,最终以道路整備、翻修JR櫻木町车站等措施平息抗议。[4]

工程与延迟开业

1989年经营「港未來21線」的橫濱高速鐵道成立,隔年橫濱高速鐵道获得「港未來21線」的建设许可,同时横滨市营地下铁3号线关内以南路段建设许可废止。[5]1992年「港未來21線」开始建设,[6]原定1999年完工开业,但是为了维持横滨站日常运输,「港未來21線」建设大幅延迟,2003年「港未來21線」公布正式名称,即「港未來線」,2004年港未來線终于开业,并开始与东急東横線直通运行。

2013年港未來線开始经过東橫線、东京地下铁副都心線東武東上本線、西武有樂町線、池袋線直通运行。[7]在港未來線终点站元町·中華街线路末端计划往本牧・根岸方面延長,成为横滨环状铁道的一部分。

运营形态

東急東横線直通

除每日横滨的始发列车外,所有港未來線列车都直通東急東横線,因此在运营形态上,港未來線与東急東横線实际上是同一条路线。

东京地下铁副都心線直通

2013年港未來線开始经过東橫線与东京地下铁副都心線直通运行,因为副都心線从2008年开业就开始与東武東上本線、西武有樂町線、池袋線直通运行,因此港未來線的直通范围也延伸至東武東上本線、西武有樂町線、池袋線。[7]

每小时運行模式
路線名 列车数 東武東上線

西武線 方面

東京地下铁

副都心線

東急東横線 港未來線 備考
站名

\ 種別

和光市 小竹向原 池袋 渋谷 日吉 横浜 元町

・ 中華街

特急

(Fライナー)

2本 ←森林公園 副都心線内(Fライナー)急行

西武線・東武線内(Fライナー)快速急行

2本 ←小手指
急行 2本 副都心線内各駅停車
2本  
各停 2本
2本 ←石神井公園
2本  
2本  

S-Train

S-Train是2017年3月25日开始开行的对号列车,S-Train直通西武秩父線,平日运行于西武秩父 - 豐洲,但假日运行区间改为西武秩父 - 元町・中華街,每日运行2.5往復(西武秩父发2本、元町・中華街发3本),使用10辆编成的西武40000系電車运行。[8]在港未來線内停靠元町・中華街、港未來、横滨,乘客除运价外需另外购买座席指定券,但不能购买港未來線内的车票。

F-liner

F-liner是2016年3月26日开始开行的对号列车,在工作日白天、週六及假日清晨和深夜以外的時間運營。所有列車均以10輛編組運行,在港未來線内停靠元町・中華街、港未來、横滨。[9]

车辆

現役車輛

型號 所属公司 编组数
Y500系 橫濱高速鐵道 8
5050系4000番台 東急電鐵 10
5050系 8
5000系 8
10000系 东京地下铁 10
17000系 8、10
50070型 東武鐵道 10
9000系 10
40000系 西武鐵道 10
6000系 10

過去使用

临时列车车辆不计入

型號 所属公司 编组数 备注
8000系 東急電鐵 8
8590系 8
9000系 8
7000系 东京地下铁 10 2022年運用終了[10]

利用狀況

  • 2004年度: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為12.1万人,營業收入73億9600万日圓,虧損20億3100万日圓
  • 2005年度: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為13.2万人,營業收入79億9200万日圓,虧損10億6100万日圓
  • 2006年度: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為14.0万人,營業收入84億8000万日圓,虧損5億6300万日圓
  • 2016年度: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為20.1万人,營業收入116億6800万日圓,盈利2億1500万日圓
  • 2018年度: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為21.8万人,營業收入123億6800万日圓,盈利9億1100万日圓

車站列表

車站編號 中文站名 日文站名 英文站名 站間距離 累計距離 急行 通勤特急 特急 接續路線 所在地
直通運行路段 橫濱站起 途經 東橫線 副都心線直通至 東上本線小川町站
途經西武池袋線 西武有樂町線直通至西武池袋線 池袋線飯能站
MM01 橫濱 - 0.0 東急電鐵: 東橫線(TY21)(直通運行路段參見上述)
東日本旅客鐵道 東海道線(JT05)、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13)、 湘南新宿線(JS13)、 京濱東北線(JK12)、 根岸線、 橫濱線
京濱急行電鐵 本線(KK37)
相模鐵道: 本線(SO01)
橫濱市營地下鐵 藍線(B20)
西區
MM02 新高島 0.8 0.8  
MM03 港未來 0.9 1.7  
MM04 馬車道
(橫濱市政廳)
0.9 2.6   中區
MM05 日本大道
(縣廳·大棧橋)
0.6 3.2  
MM06 元町·中華街
(山下公園)
0.9 4.1  

相關條目

  • 日本的地铁系统
  • 日本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 子供之國線
  • 橫濱港未來21

参考资料

  1. 橫浜市交通局 編 編『橫浜市高速鉄道建設史』橫浜市交通局、1987年12月。
  2. 橫浜市交通局 編 『橫浜市営交通八十年史』橫浜市交通局、2001年3月。
  3. 『横浜新都市センター30年史』 横浜新都市センター、2010年12月、92-93・156ページ
  4. 『ヨ・コ・ハ・マ「みなとみらい線」誕生物語 計画から開通までのドラマ』39、47-68ページ
  5. 「横浜市高速鉄道建設史II 年表(昭和61年 - 平成15年)」『横浜市高速鉄道建設史II』 横浜市交通局、2004年3月
  6. “「MM21線」来月起工式”. (交通新聞社): p. 3. (1992年10月21日)
  7. (PDF) (新闻稿). 東京急行電鉄. 2012-07-24 [2012-07-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8-02) (日语).
  8. (PDF) (新闻稿). 西武鉄道、東京地下鉄、東京急行電鉄、横浜高速鉄道.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7) (日本語).
  9. (PDF) (新闻稿). 東武鉄道、西武鉄道、東京地下鉄、東京急行電鉄、横浜高速鉄道.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5) (日本語).
  10. (PDF). 2022-05-19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19) (日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