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1]是一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領域,旨在了解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下,人類經濟與自然生態間的共同演化和互相依存的關係[2]。有別於環境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是對環境的主流經濟分析,生態經濟學則把經濟視作為生態系統下的子系統,並強調保存自然資本[3]。一個由德國經濟學家所作的調查發現,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派,因為生態經濟學家強調強而有力的可持續性,並且否定物質資本可以取代自然資本的看法[4]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社會、環境及經濟。

生態經濟學建立於Kenneth E. Boulding、Nicholas Georgescu-Roegen、赫尔曼·E·戴利、Robert Costanza及其他學者的研究之上。而綠色經濟,一般來說,就是生態經濟學在政治上更實在的應用[5][6]

據生態經濟學家Malte_Michael_Faber所言, 生態經濟學的特質在於其論述聚焦於自然、公義以及時間。有關於跨代平等、環境的可容受能力、環境轉變的不可逆性、長遠後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的議題,都為生態經濟學的分析和評估帶來指引[7]。生態經濟學家對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做法例如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到底經濟學的價值觀判斷可以跟學術研究分離到甚麼程度等,抱著質疑的態度。生態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無可避免是規範性的學問,而非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的[8]。嘗試結合時間和公義問題的位置分析英語:),就被提出作為另一個選擇[9][10]

生態經濟學包括對社會的新陳代謝作研究,亦即是對能源資源進入及離開經濟體系的流動作研究。這個學術次領域亦被稱為生物物理經濟學、生物經濟學或熱經濟學,同時亦跟一門名為工業共生應用科學有關連。生態經濟學建基於一個概念模型,認為經濟體系跟能源和資源的流動、以及由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緊密相連並因而得以維持[11]。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對經濟和環境的關係作出研究,關注點包括能源和資源的流動及可持續發展、環境質素,以及經濟發展[12]

自然與生態

環境科學家正在取水樣本。

經濟學中一個簡單的收入循環流程圖,來到生態經濟學就被取代為一個較複雜的流程圖,指出陽光作為能源輸入到生態系統,維持著自然界的投入和環境所提供的「服務」,並最終成為生產單位。被消耗之後,自然界的投入離開經濟體系,成為污染和廢棄物。當資源被消耗掉,或者遭受到污染無法使用,環境提供服務和資源的潛力和功能便會耗盡。而「洗涤槽功能」(英語:)就是指環境把廢物和污染吸引並無害化的能力:當廢物的輸出超過洗涤槽功能的上限,長遠的損害便會發生[13]:8。一些具持久性的污染物,例如某些有機污染物和核廢料,環境只能極之緩慢地甚至完全不能吸收;生態經濟學家強調把「累積性污染物」盡可能減到最少[13]:28。污染物會影響人類和氣候的健康。

主流環境經濟學同意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具有經濟價值,但生態經濟學特別強調它們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學家可能會在衡量成本的金錢價值之前,首先評估要如何去維持環境的穩定[13]:9

參見

參考文獻

  1. “生態經濟學”使用“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進行標引與檢索-. 編目園地. 臺北市: 國家圖書館. 2010-11-25 [201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參見“綠能經濟”
  2. Anastasios Xepapadeas. .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201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9).
  3. Jeroen C.J.M. van den Bergh (2001).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mes, Approaches, and Differences with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1), pp. 13-23 存檔,存档日期2008-10-31. (press +).
  4. Illge L, Schwarze R. (2006). A Matter of Opinion: How Ecological and Neoclass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sts Think about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s 存檔,存档日期2006-11-30..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5. Paehlke R. (1995).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ism: An Encyclopedia, p. 3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aylor & Francis.
  6. Scott Cato, M. (2009). Green Economics. Earthscan, London. ISBN 978-1-84407-571-3.
  7. Malte Faber. (2008). How to be an ecological economist. Ecological Economics 66(1):1-7. P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Peter Victor. (2008). Book Review: Frontie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66(2-3).
  9. Mattson L. (1975). Book Review: Positional Analysis for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by Peter Soderbaum. The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10. Soderbaum, P. 2008. Understanding Sustainability Economics. Earthscan, London. ISBN 978-1-84407-627-7. pp.109-110, 113-117.
  11. Cutler J. Cleveland, "Biophysical econom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ncyclopedia of Earth, Last updated: September 14, 2006.
  12. . [201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1).
  13. Harris J. (2006).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