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日语:/ Tanaka Kōichi ?,1959年8月3日—),是一名日本化學、工程學家,任職於京都岛津制作所。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田中耕一 | |
---|---|
田中耕一,攝於2003年 | |
出生 | 日本富山縣富山市 | 1959年8月3日
居住地 |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 |
国籍 | 日本 |
母校 | 東北大學 |
知名于 | 軟雷射脫附法 |
奖项 | 日本質量分析学会奨励賞(1989年) 文化功勞者(2002年) 文化勋章(2002年) 諾貝爾化學獎(2002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化学 工程學 |
机构 | 島津製作所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2002年,田中因為「開發生物大分子的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1]」,與库尔特·维特里希及约翰·贝内特·芬恩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3][4]。他獲獎時僅有學士學位,為歷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僅見的特例。
早年生活與教育
田中耕一於1959年8月3日出生於日本富山市,因為生母26天後不幸過世,後來他由叔父夫婦領養,田中直到大學一年級才獲知此事。就讀東北大學工學院電氣工程學科二年級時,田中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級一年。
1983年4月1日進入島津製作所就職,1992年外派到島津製作所英國分公司擔任研究員一年,1995年5月與相親認識的裕子結為連理,1997年再次外派到島津製作所英國分公司,擔任研究員五年之久。
軟雷射脫附法
以往對大分子諸如蛋白質進行質譜分析時,分析物必須通過雷射照射以電離和汽化。但大分子受到強烈雷射脈衝的直接照射後,會導致分析物裂解成微小的碎片,出現結構損失。1985年2月,田中發現過使用甘油中的超細金屬粉末作為基質的混合物,就可以將分析物電離而不失去其結構。他的工作在1985年被提交專利申請,專利內容於1987年5月在京都召開的日本質譜學會年會上公佈,被稱為軟雷射脫附法(Soft Laser Desorption,簡稱SLD)[5]。
田中因此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後,一些科學家認為德國的米夏埃爾·卡拉斯、弗倫茨·希倫坎普不應被排除在外[6][7],這是因為他們在1985年首次報導了一種使用小型有機化合物作為基質的、靈敏度更高的方法,他們稱之為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法(MALDI)[8]。 然而,雖然MALDI開發於SLD之前,但在田中的報告之前,MALDI並未用於電離蛋白質。
2002年諾貝爾獎
日本時間2002年10月9日晚間,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田中耕一在內的3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接獲英語電話通知獲獎時,田中正在公司加班。他從「Nobel」、「Congratulation」這些單詞推測自己可能獲得「一個海外的小獎」,身旁的同事則認為是整人節目的手法()。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學省與大眾傳媒皆無所適從,因為默默無名的田中並非學者,也沒有博士學位。前兩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與白川英樹互相聯絡後,也都不清楚「田中是誰」[9]。
獲獎後,田中因若干「特徵」引起舉世關注,自此職業生涯發生巨大變化[註 1]。儘管田中拒絕大幅升職,他仍於同年11月1日獲得島津製作所部長待遇。翌年1月擔任島津製作所「田中耕一記念質量分析研究所」所長(破例的「執行役員待遇」頭銜,享有董事待遇)。母校東北大學特別修改條例,為他頒發名譽博士學位。
榮譽
社會活動
2004年4月,擔任大學的客座教授,包括愛媛大學無細胞生命科學工學研究中心、筑波大學先端學際領域研究中心、京都大學國際融合創造中心、東北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同年6月應邀訪問臺灣。2008年3月從京都大學客座教授退任。2009年6月擔任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疾患蛋白質組學實驗室顧問)。
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田中接受日本政府的委任,於2011年11月擔任東京電力福島核電廠事故調査委員會的委員一職。
2015年3月1日,諾貝爾獎得主座談(Nobel Week Dialogue)首次移師海外,在日本東京舉行。在7名與會的諾貝爾獎得主當中包括2名日本人--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2012年醫學獎)與名古屋大學的天野浩教授(2014年物理學獎)[12]。此外,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2002年化學獎)出席了最後一輪座談[13]。
相關書籍
- 、『』2003年2月号
- 「」(http://www.amazon.co.jp/dp/483151313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山明博 著、)
參見
-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註釋
參考
- Markides, K; Gräslund, A.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5-13).
- Tanaka, K.; Waki, H.; Ido, Y.; Akita, S.; Yoshida, Y.; Yoshida, T. .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1988, 2 (20): 151–3. doi:10.1002/rcm.1290020802.
- . [200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5).
- .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 Markides, K; Gräslund, A.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5-13).
- Spinney, Laura. . The Scientist. 2002-12-11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7).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awarded amid protests that two of mass spectrometry's inventors overlooked
- Victor A. Gault; Neville H. McClenaghan. . John Wiley & Sons. 8 December 2008: 184–185 [2017-10-25]. ISBN 978-0-470-712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 Karas, M.; Bachmann, D.; Hillenkamp, F. . Anal. Chem. 1985, 57 (14): 2935–9. doi:10.1021/ac00291a042.
- 黑田龍彥,宋碧華,《上班族的諾貝爾奇蹟:工程師田中耕一的成功傳奇》,遠流,2004
- 週刊現代2003年3月15日号
- 田中耕一宣布:新技术能从一滴血中查出癌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科技日报,2011-11-11
- .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 (日語)田中耕一記念質量分析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語)島津製作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語)Topics/田中耕一氏の栄誉ある軌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語)田中耕一関連用語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