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容量單位)

(亦可训读[註 1]或作,是中國日本等地古代容積單位,一石為十斗,通常用來量中國古代官員是以、麥等糧食當作薪俸的,故有郡守兩千石之說。《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時「二十四銖為。十六兩為。三十斤為。四鈞為石。」各朝代對石的定義不同,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日本室町江戶時代,一石是52.5公斤稻穀,與明清兩代不同,脫穀折算糙米約廿多公斤或不到廿公斤白米,日本歷史上,則以稻穀石高數,分判諸侯經濟實力,石高制是生產毛額並非租稅淨值,為一領地生產毛額,抽稅後由眾多人領取,非領主一人所得,不容易與中國官員作比較。日本的1石米大約相當於現在150公斤米,一個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最少需120公斤白米。石高(生產量)有時是以錢換算(豐收時1石約0.4贯錢,飢荒時1石有時會高達5至10貫),有時又以其他的出產(如礦物、特產、漁獲、商業收益等)來估計,但不論如何,它都是衡量當時經濟生產的單位。明治19年,改一石為180.39公升。

中華民國度量衡法》曾明文规定:公石容积單位,1公石为100公升[1]

參見

  • 石高

註釋

  1. 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卷第六庄公二十三年田敬仲完奔齐之事,齐桓公封田敬仲为卿,敬仲不愿意,说:“免于罪戾,弛于负儋”,亮吉引《说文》:“儋,何(荷)也,从人詹声”,又引用《汉书》货殖传“奖千儋”和颜师古的说法:“儋,人儋之也,一儋两甖”,证明儋为负担之担的本字且儋本身为一种计量单位。儋作为俗称在之后取代了石字的读音,也就是直接以儋为石,故有石字音儋的说法,其实是混淆了二字。因此石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儋”的读音,而儋同样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写成“石”的形式。

參考資料

  1. . www.bsmi.gov.tw.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