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丁
约翰·巴丁(英語:,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3])是一名美國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他是唯一一個兩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第一次是在1956年與威廉·肖克利和沃尔特·布拉顿一起發明電晶體;第二次是在1972年與利昂·庫珀和約翰·施里弗一起發明被稱為BCS理論的傳統超導現象的基本理論[2][7]。
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 | |
---|---|
攝於1956年 | |
出生 | 美国威斯康辛州麥迪遜 | 1908年5月23日
逝世 | 1991年1月30日 美国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 (82歲)
母校 |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BS、MS) 普林斯頓大學PhD |
知名于 | 點接觸晶體管 場效電晶體 BCS理論 超導現象 表面物理 變形勢能理論 巴丁形式主義 馬蒂斯-巴丁理論 |
配偶 | 簡·馬克士威(1938年结婚) |
儿女 | 詹姆斯·M·巴丁 威廉·A·巴丁 伊莉莎白·格雷塔克[1] |
奖项 | 斯圖亞特·巴蘭汀獎章(1952) 奥利弗·巴克利奖(1954) 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2] 弗里茨·倫敦紀念獎(1962)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65) IEEE榮譽獎章(1971) 諾貝爾物理學獎(1972) 皇家學會院士(1973)[3]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1987) 哈羅德·彭德獎(1988)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學 |
机构 | 貝爾電話實驗室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明尼蘇達大學 |
论文 | Quantum Theory of the Work Function(1936年) |
博士導師 | 尤金·維格納[4] |
博士生 | 威廉·L·麥克米倫[4] 約翰·施里弗[4] 尼克·何倫亞克[5] |
受影响自 | 約翰·范扶累克[6] |
電晶體徹底改變了電子工業,使從電話到電腦的幾乎所有現代電子設備的發展成為可能,並開創了資訊時代。巴丁在超導方面的發展使他獲得他的第二個諾貝爾獎——被用於核磁共振光譜(NMR)、醫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導量子電路。
巴丁在威斯康辛州出生和長大,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後,他曾在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並在伊利諾大學擔任教授。1990年,巴丁被《生活》雜誌評為「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位美國人」之一[8]。
生平
早年
1908年5月23日,約翰·巴丁出生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他是父亲查尔斯·拉塞尔·巴丁(Charles Russell Bardeen)博士与母亲海伦·哈默(Althea Harmer)的第2个儿子。他的父親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解剖學教授和第1任醫學院院長。他的母亲海伦·巴丁結婚前曾任教於杜威實驗學校(,即今日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从事室內裝潢業務。結婚後她是一個艺术界活躍人物。
约翰·巴丁的很早就显现數學才能。他的七年級數學老師鼓勵巴丁繼續進修。約翰·巴丁12歲時,母亲因患癌症而病重。[9][10]
巴丁在麥迪遜市的一所大學附属高中就讀。他也同时参加了另一所高中的额外课程。他的母亲在此期间去世。1923年,他从高中毕业,时年15岁。
高等教育经历
1923年,他考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电机工程系。因為他不想像父亲一样成為學者,所以選擇了具有更好就業前景[11]的工程學。大學期間,他參加了高校兄弟会“Zeta Psi”和高校学生荣誉组织“Tau Beta Pi”。他在本科阶段参加了所有自己感兴趣的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他曾花費了1年時間在芝加哥工作,结果多拖了1年才畢業。[12]1928年,巴丁获得電氣工程理學士学位。[13]因学识积累丰富,他在威斯康辛大学升学就读硕士1年之后(1929年),就在列欧·皮特兹(Leo J. Peters)的指导下取得了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3]他的數學導師是沃倫·韋弗和愛德華·凡弗萊克。他的主要物理導師是約翰·哈斯·布勞克·凡弗萊克,保羅·狄拉克、沃纳·海森堡和阿诺·索末菲也影響他很多。[13]
1929年,巴丁未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讀,留在威斯康星大学進行研究,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9]1。后来,他去了海灣石油公司的研究部門“匹茲堡大学海湾研究实验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pplied Research Center)。[9]1930年到1933年,巴丁在那里参与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对工作厌倦之後,他于1933年又前往普林斯頓大學读博士。巴丁的论文选题方向是固態物理,导师是尤金·維格納。
1935年,还在完成论文的他收到了来自哈佛才俊协会(Society of Fellows at Harvard University)的邀请,并成为其初级研究会员。1935年到1938年,他在哈佛与約翰·凡扶累克和珀西·布里奇曼等人合作研究金属的内聚和導電性和原子核能级密度。1936年,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物理博士學位。
加入貝爾實驗室
1938年到1941年间,巴丁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年10月,約翰·巴丁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巴丁是固態物理組的成員。组长是威廉·肖克利和化學家斯坦利·摩根(Stanley Morgan)。其他组员还包括沃尔特·布拉顿、物理學家杰拉爾德·皮爾遜(Gerald Pearson),化學家羅伯特·吉尼(Robert Gibney),電子專家希爾伯特·摩爾(Hilbert Moore)和幾個技術員。他搬家到新澤西州萨米市。[14]巴丁在麻薩諸塞州學校認識肖克利。巴丁在普林斯頓大學時代通過布拉顿的兄弟鮑勃·布拉顿認識了布拉顿。鮑勃·布拉顿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無論是在實驗室或高爾夫球場,巴丁和布拉顿在週末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實驗和组织理論。
該小組的任務是尋求一種固態放大器來取代易碎的真空管放大器。他們的第1個嘗試是根據肖克利的構想,使用从外部施加的電場来影響半導體的導電性。這些實驗用遍了各種材料和搭配,但是都失敗了。等到巴丁提出一种有关表面態的理論,研究才开始出现转机。巴丁猜想半導體物质的表面存在着一种机制,能激发出一种可防止自身被外场贯穿的特殊状态。小组于是将研究重点改为材料的表面状态,之后几乎每日都有长谈。小组的交流气氛很棒,众人都能各抒己见。[15]
到1946年冬,巴丁他们已经有足够多的研究成果,于是向《物理評論》提交了一篇關於表面态的论文。布拉顿開始研究当亮光照射在半導體表面狀態时,其表面态有何可观察的物理变化。这项研究又多产出了几篇论文(其中有一篇有肖克利参与),不仅能更充分地解释他们之前实验失败的原因,还能估计表面态的分布密度。这些工作涉及到半导体、导线和电解质之间的点接触(point contacts),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摩尔建立了一种易于调节频率的电路,并建议使用一种不易蒸发的化学物质硼酸二醇(glycol borate,gu)。最终,当皮爾遜经肖克利的提醒[16],在P-N结两端的gu液滴上施加电压时,他们发现了显示能量已增幅的迹象。
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双极性晶体管)。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效应的发现导致三人后来共同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任职伊利诺伊大學
在1951年,巴丁的朋友佛萊德·錫思幫巴丁說服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提供巴丁一份年薪一萬元的工作。巴丁由于和肖克利不合,接受了聘用後,離開貝爾實驗室,進入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電機學院和物理學院擔任教授。巴丁建立了2個主要研究計畫,一個計畫在電機系,另一個在物理系。電機系的研究計畫是關於半導體實驗和理論,物理系的研究計畫是關於宏觀量子理論,特別是量子超導性和量子液體。他的第1個博士學生正是后来在1962年發明了LED的尼克·何倫亞克。
1950年代早期,巴丁就已经开始考虑超导电性的问题。他意识到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53年,约翰·施里弗来到伊利诺大学,在巴丁的指导下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选择超导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推荐下,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利昂·庫珀开始与巴丁和施里弗进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库珀、施里弗共同创立了BCS理论,对超导电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三人后来也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巴丁在1951-1975年間非常活躍,之後更成為榮譽教授。
传记
- Lillian Hoddeson; Vicki Daitch. [真正的天才:约翰·巴丁的科研与生活] 1.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2002. ISBN 0-309-08408-3 (英语).
- 汉译版:Lillian Hoddeson; Vicki Daitch. [旷世奇才——巴丁传]. 哲人石丛书. 文慧静 (翻译), 沈衡 (翻译) 1. 中国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2002]. ISBN 978-7-5428-4362-3 (中文(中国大陆)).[17]
纪念
参阅
- 晶体管
- BCS理论
参考资料
文内引用
- . The Boston Globe (Boston). December 25, 2000 [December 2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 2016).
- .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8).
- Pippard, B. .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4, 39: 20–34. S2CID 121943831. doi:10.1098/rsbm.1994.0002.
- 约翰·巴丁在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 . Chicago Tribune: Knight Ridder News Service. January 25, 2003 [August 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Bardeen, J.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80, 371 (1744): 77–83 [2023-01-20]. Bibcode:1980RSPSA.371...77B. ISSN 0080-4630. JSTOR 2990278. S2CID 121788084. doi:10.1098/rspa.1980.00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Hoddeson, Lillian and Vicki Daitch. True 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John Bardee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2. ISBN 0-309-08408-3
- .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31, 1991 [August 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 2012).
- True 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John Bardeen, Joseph Henry Press, 2002.
- 旷世奇才:巴丁传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 PBS. [200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0) (英语).
- David Pines. . physicsworld.com. 2003年5月1日 [2008年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20日).
- . The Nobel Foundation. [2007年1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2日) (英语).
- 见Hoddeson 2002,第117頁,摘录:"Soon, however, life in Summit would become easy and rich for the Bardeens."
- 见Brattain,第127頁。
- 见Brattain,第132頁。
- 谢婧 (选稿). . 东方网. 2009年8月5日 [2018年5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补充来源
- Walter Brattain. . : 127 (英语).
外部链接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约翰·巴丁(英文)
- 约翰·巴丁在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 . 诺贝尔官方网站. [200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英语).
- 约翰·巴丁 at Goodreads
- 此主题在Fandom请参考科学维基的條目:约翰·巴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