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
腱(或稱肌腱)是一堅韌的結締組織帶,通常將肌肉連接到骨骼[1],並可承受張力。腱類似韌帶和筋膜,都是由膠原蛋白組成;不過,韌帶是連接骨骼,而筋膜則連接肌肉。肌腱與肌肉一起作用產生動作。
腱 | |
---|---|
阿基里斯腱 | |
腱的顯微照相;苏木精-伊红染色 |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tendo |
MeSH | D013710 |
TH | H3.03.00.0.00020 |
FMA | FMA:9721 |
《解剖學術語》 |
結構
正常健康的腱大多是由平行的緊密膠原組成。腱大約30%的總質量是水,其餘質量組成如下:約86%的膠原蛋白、2%彈性纖維、1-5%蛋白多醣和0.2%無機成分,如銅、錳和鈣。[3][4] 膠原部分是由97-98%的I型膠原蛋白,與少量其他類型的膠原蛋白組成。
腱的膠原由蛋白多醣結合起來,包括核心蛋白聚醣和蛋白多醣[5]。蛋白多醣與膠原纖維交織在一起,其糖胺側鏈與纖維的表面有相互作用,顯示蛋白多醣對纖維互連結構是重要的。[6]腱的主要聚醣成分為硫酸皮膚素和硫酸軟骨素,與膠原蛋白有關,亦參與了腱發展中的纖維組成。硫酸皮膚素被認為是負責形成纖維間的連繫,而硫酸軟骨素則填塞纖維的空間,有助防止變形。[7]
腱的長度因人而異。腱的長度會影響肌肉的鍛鍊,若所有其他生物因素一樣,一個有較短肌腱和較長肱二頭肌的人,在增加肌肉質量方面會有更大潛力;一般來說,成功的健美選手通常有較短的肌腱。相反,對於著重跑步或跳躍動作的運動,具有比平均長的跟腱和較短的小腿肌肉則較為有利[8]。
腱的長度取決於遺傳基因,並沒有被證明會受環境的影響,不像肌肉般可以因創傷等原因而縮短。[9]
功能
腱傳統上一直被認為只是將肌肉連接骨骼,功能只是為了傳遞力量。然而,在過去二十年,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腱的彈性性質和充當彈簧的能力。這使得腱在運動中協助調節力量,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它還使腱能有效率地存儲和回復能量。
腱的力學性能依賴於膠原纖維的直徑和方向。膠原纖維是互相平行的,彼此緊密排列。腱中的I型膠原纖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此外,由於肌腱是由許多獨立纖維和束組成的多鏈結構,並不是一條桿,而這個屬性也有助於其靈活性。[10]
病理
腱會受很多類型的傷害,例如勞損,或者是受到突然的方向转变。這些類型的損傷通常導致炎症,或肌腱變型和削弱,甚至可能最終導致肌腱斷裂[11]。
治療
腳的腱非常複雜,任何斷裂將意味長時間的痛苦癒合過程,更不用說複雜的修復過程(如果完全切斷)。腱傷是可以癒合,而這個恢復過程是受肌腱細胞和其周圍的細胞外基質所控制。然而,癒合的肌腱難以回復受傷前的能力。
參考
- eMedicine/Stedman Medical Dictionary Lookup!
- 《漢語大詞典》【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jīn ㄐ〡ㄣ 〔《广韵》举欣切,平欣,见。〕 1.肌肉;肌腱或附在骨头上的韧带。2.像筋般的东西。3.静脉管。参见「筋络」、「筋脉」。 4.植物的脉络。参见「筋络」。
- Jozsa, L., and Kannus, P., Human Tendons: Anatomy,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Human Kinetics: Champaign, IL, 1997.
- Lin, T. W.; Cardenas, L.; Soslowsky, L. J.,. .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4, 37 (6): 865–877. PMID 15111074. doi:10.1016/j.jbiomech.2003.11.005.
- Zhang, G. E., Y.; Chervoneva, I.; Robinson, P. S.; Beason, D. P.; Carine, E. T.; Soslowsky, L. J.; Iozzo, R. V.; Birk, D. E.,. .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6, 98 (6): 1436–1449. PMID 16518859. doi:10.1002/jcb.20776.
- Raspanti, M.; Congiu, T.; Guizzardi, S.,. . Archives of Histology and Cytology. 2002, 65 (1): 37–43. PMID 12002609. doi:10.1679/aohc.65.37.
- Scott, J. E. O., C. R.; Hughes, E. W.,. . Biochemical Journal. 1981, 195 (3): 573–581. PMC 1162928 . PMID 6459082.
- .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 Michael Young. (PDF). [2011-05-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6).
- Ker, R. F.,. .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2002, 133 (4): 987–1000. PMID 12485688. doi:10.1016/S1095-6433(02)00171-X.
- Sharma, P. M., N.,. . 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nal Interactions. 2006, 6 (2): 181–190. PMID 1684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