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波特

莉莉·波特英語:),娘家姓氏為伊凡英語:),是英國作家J·K·羅琳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1]

莉莉·伊凡
(Lily Evans)
哈利波特》書迷所描繪的莉莉·波特畫像。
首次登場
最後登場
创作者J·K·羅琳
饰演潔拉汀·森默維爾
蘇西·雪納(青年)(第5-6集)
艾莉·達爾西-阿爾登(幼年)(7下)
配音香港 不詳(粵語配音
中華民國 李明幸(國語配音
中国 王建新(4集)→丁建华(7下)(官话配音
性別女性
出生(1960-01-30)1960年1月30日
逝世1981年10月31日(1981歲—10—31)(21歲)
國籍英國
家人
配偶詹姆·波特(丈夫)
重要他人賽佛勒斯·石內卜
兒女哈利波特 |哈弟

哈利·波特先生(雙兒子)

祖咒雙胞胎丶亲生哥哥

該系列有兩個人物擁有這個人物名稱,包括:哈利·波特的母親,以及哈利與金妮·衛斯理的幼女—莉莉·露娜·波特。

哈利·波特的母親

詹姆、莉莉和哈利

莉莉·伊凡英語: ,1960年1月30日-1981年10月31日),是麻瓜出身的女巫,自幼擁有魔法天賦,因此被其姐姐佩妮嫉妒,稱其為怪胎。伊凡一家跟同樣具有魔法能力的混血男孩—賽佛勒斯·石內卜住在附近,因此二人成為了青梅竹馬的玩伴。莉莉於11歲的時候入讀霍格華茲,並被派至葛來分多學院,雖然她跟石內卜的所屬學院不同,但二人仍是好朋友。石內卜曾告訴她許多魔法世界的事,直至後來石內卜醉心迷上了黑魔法並加入食死人軍團以後,莉莉才與之絕交。羅琳曾表示,假若石內卜沒有迷上黑魔法的話,莉莉可能會漸漸愛上他[2]

天資聰敏的莉莉,其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根據史拉轟教授的說法,莉莉是他教導過最聰明的學生之一,她在魔藥學方面具有天賦的直覺能力而且表現相當出色,成為了他最得意的門生[3][4]。史拉轟描述她為「活潑、迷人、大膽和非常風趣」,並回憶指自己「經常告訴她指她應該到史萊哲林學院」。莉莉曾送他有著能使金魚幻化為一片花瓣的魚缸,史拉轟指其魔法就像其個人一樣美妙[4]。莉莉喜愛給身邊的朋友起暱稱,給人的印象總是陽光熱情。羅琳也在受訪時表示莉莉是一個受歡迎的女孩[5],許多男孩對她有著浪漫的感覺[6]雷木思·路平也曾告訴哈利:「我遭人冷落時,你媽媽幫助了我。她不僅是個天賦異稟的女巫,還是個極其善良的女人。她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她尤其能看出別人身上那些連他們自己都沒發現的優點。」

莉莉於霍格華茲七年級時成為女學生主席,而詹姆·波特成為了男學生主席。詹姆與莉莉在完成學業後相愛並結婚,其後誕下兒子哈利,莉莉的護法是牝鹿。羅琳曾於訪談中提到,莉莉的法力相當高強,即使是麻瓜出身的她也曾被重視純血的佛地魔招攬加入食死人軍團,然而遭到莉莉的拒絕(據說波特夫婦遇難前曾經三次對抗佛地魔[7])。後來夫婦二人加入了鳳凰會,由於西碧·崔老妮預言佛地魔跟鳳凰會的一對夫妻的孩子不能同時活著,哈利又與預言中的男孩生日一致,加上波特夫婦二人被好友彼得·佩迪魯的背叛,使波特夫婦遭到佛地魔的追殺。佛地魔於1981年10月31日來到波特夫婦位於高錐客洞的住所,把詹姆與莉莉雙雙殺害。不過由於莉莉以其身軀擋著哈利,她以這種古老的血緣魔法為兒子提供保護,使佛地魔在將要殺害哈利之時遭到咒語反彈,讓佛地魔把自己摧毀;哈利因此也以「活下來的男孩」聞名於魔法界[8][9]。莉莉的這個魔法在此後一直保護著哈利,只要哈利跟其血緣親屬(德思禮一家)(佩妮是哈利母親莉莉的姐姐)住在一起便不會受到佛地魔及其黨羽的傷害,直至他年滿17歲或離開水蠟樹街4號的住處,不再把德思禮一家視作家人為止。

該系列中許多角色跟哈利於初次見面時,紛紛強調哈利跟莉莉的眼睛不論形狀與瞳色都非常相似[10]。此讓暗戀著莉莉多年的石內卜一直於暗中保護著哈利,擔當鳳凰會的雙面間諜。

哈利·波特的女兒

哈利將他與金妮·衛斯理的女兒命名為莉莉·露娜·波特,以此紀念哈利的母親莉莉。

創作

羅琳曾透露莉莉的娘家姓伊凡(Evans)是取材自著名作家喬治·艾略特的真實姓名瑪麗·安妮·艾凡斯(Mary Anne Evans)[11]

絕大多書迷與電影群眾都將莉莉視作《哈利波特》系列最完美的女性,並和茉莉·衛斯理齊名「作品最經典的母親形象」

電影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成年的莉莉·波特由吉拉汀·森華列飾演,而青年和幼年的莉莉則由蘇西·雪納和艾莉·达塞·阿登飾演[12]

在電影《神秘的魔法石》拍攝期間,製片人曾要求羅琳扮演在意若思鏡裡出現的莉莉·波特,認為讓小說作者來飾演哈利·波特之母會讓觀眾有共鳴,再加上羅琳與哈利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一樣是藍眼睛,但羅琳認為自己無法勝任演員職責而拒絕了[9][1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新浪網. 2011-08-02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2. 吳家寧. . ETtoday星光雲. 2015-03-15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中文(臺灣)).
  3. 第4章。
  4. 第4章。
  5. . J.K.Rowling Official Site. 2004-08-15 [201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6. Anelli, Mellisa; Spartz, Emerson. . The Leaky Cauldron. Accio-Quote. 16 July 2005 [7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2).
  7. . Accio Quote!.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4).
  8. 大衛·巴格特、蕭恩·克萊因. . 臺北: 麥田出版. 2006年9月. ISBN 978-986-173-124-7.
  9. . ScreenRant. 2016-12-23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美国英语).
  10. . 2006-02-20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0.
  11. . EW.com. 2012-08-28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1) (英语).
  12. . HollywoodNews.com. 2010-08-22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美国英语).
  13. 傅家妤. . ETtoday星光雲. 2017-02-05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