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又称埃文基语索伦语鄂温克语俄語:,1930年代前与鄂温语合称通古斯语)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民族语言,为通古斯语族中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约2.9万人。鄂温克世居地区跨越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三国,其中居住于中蒙二国的族民根据民族语言汉译作“鄂温克族”,而俄罗斯境内的族民则根据俄罗斯语汉译为“埃文基族”,并衍生出“鄂温克语”、“埃文基语”两个语言名称。

鄂温克语
[1]
evedȳ turēn
ᠧᠸᠧᠩᠺᠢ[2]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俄罗斯蒙古国
区域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蒙古国色楞格省、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母语使用人数
约29,000人
語系
阿尔泰语系有争议
語言代碼
ISO 639-2tut
ISO 639-3evn
ELPEvenki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3]
UNESCO

歷史與演進

居住在叶尼塞河以东区域和贝加尔湖以北区域的鄂温克人自称“埃文基”(,另译:鄂温克);居住在贝加尔湖以西高地的族民自称“奥罗奇”/“鄂伦春”(,意思是“奥罗河的人们”或“从事驯鹿业的人们”,直译“鹿人”);居住在布里亚特共和国一带的游牧族民自称“牧尔琴”(,意思是“马背上的人们”,直译“马人”);而居住在大比拉河流域的族民自称“比拉尔琴”/“比拉尔”(,意思是“河上的人”,直译“河人”)。中俄二国境内的鄂伦春人语言与埃文基语/鄂温克语东部方言相似。中国官方定位鄂伦春族为独立于鄂温克族的民族,鄂伦春语为鄂温克诸语言中的一个。俄罗斯官方定位为同一民族,同一语言,称鄂伦春语为埃文基语的鄂伦春方言()。

使用者分布在中国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讷河市、蒙古国色楞格省、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等。中国、蒙古境内的鄂温克语掺有许多汉语蒙古语满语借词。如今鄂温克族在语言方面的汉化程度与周边的几个少数民族(如赫哲族满族、东北的锡伯族等)相比要低。俄罗斯境内的埃文基族在语言方面俄化程度很深,1992年联邦普查时29901位埃文基族中有约30%的族民使用埃文基语,而多数懂俄语,或兼用俄语/雅库特语、俄语/布里亚特蒙古语而相对没落了本民族语言。俄罗斯的埃文基语借词成份主要有俄语、雅库特语、布里亚特蒙古语、鄂温语,和少数的尤卡吉尔语、科里亚克语、楚科奇语借词。

中国与蒙古的鄂温克语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俄罗斯的埃文基语分南部方言、东部方言、北部方言三大方言,约50多种土语。其中南北方言相似,而东部方言与南北二方言差别较大。俄罗斯的埃文基语标准语音及正字法均采用使用人数为多的南部方言。1930年至1952年采用南部方言聂普斯基土语(另译:涅普斯基)为标准语音,但在1940年代聂普斯基的埃文基人人数急剧下降,从而失去了在埃文基民族文化与语言中的主导地位。1952年后改用相似的南部方言伯利古索卡斯基土语,此标准使用至今日。1990年代,随着萨哈林州及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滨海各州区的经济腾飞,和东部埃文基人与其他埃文基人相对隔绝的状况,东部方言开始远离南北二方言,形成了以萨哈林州西北土语为标准的东部埃文基语,并在地方中小学展开教授。

語法

語序

鄂温克语的基本語序為主詞─受詞─動詞(SOV),其為一中心詞後置(head-final)之語言,此外其間接受詞置於直接受詞前。

詞形變化

鄂温克语是一種高度的黏著語,具有相當數量的詞綴。其人稱代詞有單複數之分,同時其第一人稱代詞有排除形(不包括以第二人稱指稱者)和包含形(包括以第二人稱指稱者)之別[4];鄂温克语是一種主賓格語言,它有十三個格,但其因方言不同而異[5];鄂温克语分別可分(alienable)領屬與不可分(inalienable)領屬,[6]其中可分領屬的持有者以主格等標明,其所屬物以被從屬格(possessed case)標明;而不可分領屬則以人稱領屬標記來表明。[7]

鄂温克语的人稱領屬(格位)標記
單數眾數
第一人稱 -v-vun(排除形)
-t(包含形)
第二人稱 -s, -si, -ni-sun
第三人稱 -n, -in-tyn

以下為鄂温克语的格與其後綴。據Nedjalkov(1997)之文而撰:

鄂温克语的格變化後綴(格位標記)
該格之後綴範例含義
主格-asatkan女孩子
賓格非限定形-jae-ja什麼?
限定形-va, -mabi kete-ve himmikte-ve tevle-che-v
我許多-ACD 越橘-ACD採集-PST-1SG
我採集了很多越橘
返身領屬限定形-vi(單數), -ver(眾數)hute-kle-vi
小孩-LOCDIR-REF
給(她)自己的小孩
「古屬格此形式不活躍-ngie:kun-ngi
誰-GEN
誰的?
奪格-duke:kun-duk
誰-ABL
從誰/從哪?
方位格方位格-指示格-kle, iklehute-kle
小孩-LOCDIR
給予那小孩
與格-方位格-du, -tutatkit-tu
學校-DAT
在學校
向格─方位格-tki, -tykiagi-tki
森林-ALLLOC
到森林(裡)
向格-lad'u-la
房子-ALL
(進)房子裡
出格-ditkoron-ditk
馴鹿-ELA
自那馴鹿
經由格-li, -dulinadalla-li
週-PRO
singilgen-duli
雪-PRO
在一周的時間裡

在雪中
工具格-t, -dipektyre:vun-di
槍-INS
用槍
被從屬格-gali, -chi, -lan, -taimuri-chi beje
馬-POS
有馬的人;騎馬者
似格-ngachin, -gechinlang-ngachin
陷阱-SEM
像個陷阱

-il、-l-和-r-為眾數標記,當有格位標記時,眾數標記置於格位標記前,像例如tyge-l-ve(杯子-PL-ACD,意即「那杯子(眾數賓格限定形)」)和Ivul-ngi oro-r-in(Ivul-GEN馴鹿-PL-3SG-POS,意即「Ivul的馴鹿們」)等即為眾數之例。[8]

字母表

在中国,鄂温克语没有自己的文字,在牧区使用蒙古语字母书写[9],而农区和林区没有书写形式,通用汉文。语言学研究资料与教学课本均采用国际音标或自制的拉丁字母转写系统。而在俄罗斯,由1930年至1931年间开始鄂温克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1936年至1937年间改以西里尔字母书写。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写鄂温克语所使用的传统蒙古文字母:

ᠢ ᠧ
ᠬ ᠭ

以及拉丁文字:

A a
/a/
B b
/b/
C c
/ts/
D d
/d/
E e
/ə/
Ē ē
/e/
F F
/f/
G g
/ɡ/

/ɣ/
H h
/x/, /h/
I I
/i/
J j
/dʒ/
K k
/k/
L l
/l/
M m
/m/
N n
/n/
Ng ng
/ŋ/, /ˠ/
Ɵ ɵ
/ɔ/
O o
/ʊ/
P p
/p/
Q q
/tʃ/
R r
/r/
S s
/s/
T t
/t/
U u
/u/
V v
/ɵ/
W w
/w/
X x
/ʃ/
Y y
/j/
Z z
/dz/

俄羅斯联邦境内书写埃文基语所使用的西里尔文字母如下:

А а Б б В в Г г Д д Е е Ё ё Ж ж
З з И и Й й К к Л л М м Н н Ӈ ӈ
О о П п Р р С с Т т У у Ф ф Х х
Ц ц Ч ч Ш ш Щ щ Ъ ъ Ы ы Ь ь Э э
Ю ю Я я

腳註

  1. Boldyrev 1994,第494頁
  2.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3 (evn、蒙古语及中文).
  3.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4. Bulatova & Grenoble 1999,第6, 21頁
  5. Bulatova & Grenoble 1999,第7–8頁
  6. Bulatova & Grenoble 1999,第13頁
  7. Nedjalkov 1997,第82, 158頁
  8. Nedjalkov 1997,第229頁
  9. .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2).

参考资料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聂鸿音,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80184-780-5
  • 俄罗斯境内满—通古斯民族及其语言现状,杨衍春,《满语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46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2007年6月30日
  • 贺兴格;其达拉图;阿拉塔 (编者); 诺尔布 (校订者). [鄂温克语蒙汉对照词汇].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3. CSBN M9049(2)10 请检查|csbn=|unified=的值 (帮助). OCLC 43657472 (蒙古语).
  • Bulatova, Nadezhda & Grenoble, Lenore. 1999. Evenki, Lincom Europa, Munich, ISBN 3895862223
  • Nedjalkov, Igor. 1997. Evenki, Routledge, London, ISBN 0415026407
  • Chaoke, D.O.; Toshiro Tsumumugari, S. Kazama. . Sapporo: Faculty of Letters, Hokkaido University. 1991.
  • Matsumoto Ryou. . Jul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2).
  • Cincius, V.I. .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