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原子彈
胖子(英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名稱。1945年8月9日,即廣島市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尔斯·斯威尼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克斯卡」(Bockscar)在長崎上空31,000英呎(9,000米)投下。在日本標準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1,800呎(550米)高度爆炸[1]。
胖子原子弹 | |
---|---|
胖子原子彈的模型 | |
类型 | 原子彈(核武)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5年–1949年 |
使用方 | 美国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4545公斤 |
长度 | 3.25米 |
简介
「胖子」是至今為止歷史上第二次亦是最後一次投入实战的核武器。它長10英呎八吋(3.25米),直徑五英呎(1.52米),重10,000磅(4,545公斤)。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由於長崎地勢多山,造成的損害比平坦的廣島低。約35,000-40,000人直接死於胖子的原爆,之後數萬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2]
胖子本來的首要攻擊目標為日本另一城市小倉。當天早上負責投彈的B-29戰機飛到小倉上空時,發現當地被雲層覆蓋,於是斯文尼決定改為攻擊後備目標長崎[1]。
胖子是內爆式鈽彈。空心的球狀炸藥內放置了處於低臨界的球形鈽,周圍接上了32枚同時起爆的雷管。雷管接通起爆後,產生強大的內推壓力以擠壓球形鈽。當鈽的密度增加至超臨界狀況,便能引發核子連鎖反應,造成核爆。
曼哈頓計劃原先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原子彈,分別是使用「鎗式」引爆的鈽彈,因為長形的彈身,被稱為「瘦子」(Thin Man);使用內爆式的鈽彈,因圓渾彈身外形,被稱為「胖子」(Fat Man);及使用「鎗式」引爆的濃縮鈾彈,稱為「小男孩」(Little Boy)。後來發現從反應堆得出的鈽,自發中子比原先計算的多。如果使用鎗式起爆,將數塊鈈結合,連鎖反應會在裂變物料剛剛到達超臨界時立即開始;產生的能量會把其餘大量尚未進行裂變的材料炸開,造成釋放能量大為下降的「提前引爆」(Fizzle)。要以「鎗式」引爆鈽彈並非不可能;但是炸彈可能需要長達19英呎,這種設計超越當時B-29的載負能力所以不可行。故此瘦子計劃被取消,改為發展內爆式的胖子。
由於內爆式鈽彈是一種嶄新的設計,因此美國在使用前,先在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进行的三位一体核试验試爆了另一枚同一模式,稱為「小玩意」(Gadget)的原子彈。結果試驗非常成功,得到的當量達二萬公噸,比原先預計高出二至四倍。
蘇聯首枚試爆的核武器設計基本上與胖子相同。
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曾生產小量與胖子相同的核武。但由於它們操作困難,亦難以長期保存,所以後來全部被大幅改裝,稱為「胖子四型」(Mk4 Fat Man)。
参见
- 小男孩原子弹
- 瘦子原子弹
参考文献
引用
- Rhodes 1986,第740頁.
- Columbia universcity center for nuclear studies: Hiroshima and Nagasaki: The Long Term Health Effects 的存檔,存档日期23 July 2015., updated 7/3/2014
来源
- Baker, Richard D.; Hecker, Siegfried S.; Harbur, Delbert R. (PDF).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83: 142–151 [22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2-21).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issue=
被忽略 (帮助) - Campbell, Richard H. .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2005. ISBN 0-7864-2139-8. OCLC 58554961.
- Coster-Mullen, John. . Waukesha, Wisconsin: J. Coster-Mullen. 2012. OCLC 298514167.
- Craven, Wesley; Cate, James (编). .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2018-08-07]. OCLC 256469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9).
- Hansen, Chuck. . Swords of Armageddon: US Nuclear Weapons Development since 1945. Sunnyvale, California: Chukelea Publications. 1995. ISBN 978-0-9791915-0-3. OCLC 231585284.
- Hewlett, Richard G.; Anderson, Oscar E. (PDF).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2 [26 March 2013]. ISBN 0-520-07186-7. OCLC 63700464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9-26).
- Hoddeson, Lillian; Henriksen, Paul W.; Meade, Roger A.; Westfall, Catherine L. .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521-44132-3. OCLC 26764320.
- Jones, Vincent. (PDF).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5 [25 August 2013]. OCLC 1091387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04).
- Malik, John. (PDF).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6. September 1985 [27 February 2008]. LA-88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February 2008).
- Nichols, Kenneth D. .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87. ISBN 0-688-06910-X. OCLC 15223648.
- Rhodes, Richard. .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1986. ISBN 0-684-81378-5. OCLC 13793436.
- Serber, Robert; Crease, Robert P. .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231105460. OCLC 37631186.
- Sweeney, Charles; Antonucci, James A.; Antonucci, Marion K. . Quill Publishing. 1997. ISBN 0-380-78874-8.
- Teller, Edward.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erseus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0738205328. OCLC 4815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