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時值

音符時值也稱為音符值音值,在樂譜中用來表達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時間。表達方式如下:

音符的各部位。
  • 「符頭」的纹理與形狀。
  • 「符桿」與「符尾」的出現或消失。

與音符時值持續相等時間的無聲狀態,則是由各種不同的休止符來表達。

歷史

紐姆記譜法

格列高里聖詠手抄本,當時的音符頭是方形而不是圓形。這種樂譜的音符形狀與音符時值無關。

格列高里聖詠(拉丁文:latin:Cantus Gregorianus;名稱來自格列高里一世)早期的手抄樂譜中,音符的符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形狀,符桿的出現與否也不固定。音符本身並沒有紀錄持續時間的長短,但是已經使用附點來作為增值方式。這種樂譜是現代五線譜的前身,稱為紐姆記譜法(英語:Neume)。

到了13世紀時,聖詠有時會以節奏調式來表現,這類音樂已經出現多個不同節奏的聲部,不過仍然沒有像現代音符一樣,以音符的形狀來表達音符時值。

有量記譜法

大約在1250年,科隆的佛朗哥(英語:Franco of Cologne;一名教士)發明了有量記譜法,利用不同的音符來表達持續時間的變化,在他的方法中,各種音符時值之間的關係是不固定的,通常是3:1。而且在13世紀時期,3:1是最主流的比例。

1320年,法國人菲利普·德·維特里(Philippe de Vitry)在著作《新藝術》(Ars nova)中,定下了2:1的比例,並且使之與3:1比例擁有同等地位。14世紀之後,法國出現了四種具有表拿音符時值能力的音符,分別是:倍長音符、長音符、短音符、小音符與最小音符。

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記譜法」(英語: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記譜法」,也就是所有的音符時值是以白色的符頭表現。

到了大約1600年,已經廣泛採用了現代的音樂記譜系統,不過舊有的記譜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符號與名稱

各音符的相對時值。
各休止符的相對時值。
各種時值的音符與連音符的比較。中間直線所分隔開的兩個部分,擁有相等的持續時間。

音符時值並不是表示一個音符的絕對時間長度,而是用來使人了解它與其他音符之間的相對時間長度。在下表中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都是下一個音符的兩倍長度。

音符 中文名稱 休止符 中文名稱 時值
(四分音符 = 1)
八倍全音符八倍全休止符32
四倍全音符四倍全休止符16
二全音符倍全音符二全休止符倍全休止符8
全音符全休止符4
二分音符二分休止符2
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1
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0.5(
十六分音符十六分休止符0.25(
三十二分音符三十二分休止符0.125(
六十四分音符六十四分休止符0.0625(
一百二十八分音符一百二十八分休止符0.03125(
二百五十六分音符二百五十六分休止符0.015625(

變化

二全音符的各種變形

短音符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版本,從右圖可以看出。而長音符若是放置在一首曲子的最後,可能是用來表示一個沒有明確長度的持續時間。

當符桿出現時,可能會插在符頭的上方(右側)或是下方(左側,除了長音符之外)。通常音符在五線譜的中間或是上半部時,符桿會以插在符頭下方的形式出現;反之則會出現在符頭上方。此外,不論音符與符桿的位置如何,符尾都會在附加在符桿的右側。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擁有符尾的音符連續出現時,符尾將會以連線的方式表現,這種音符稱為連音符,如同右上圖一般。連音符通常只會出現在拍子相同的小節之內。

修飾

音符可以利用附點的方式使其增值,也就是增加音符的持續時間,附點之後的音符稱為附點音符。每加上一個點,就表示增加其之前一個音符或附點的持續時間的一半;因此若是加上兩個點,就是1.75倍;三個點就是1.875倍,以此類推。

如果要將一個音符等分成三個或更多的部分,使用連音。若是要分成不相等的部分,則使用搖擺音符(英語:swung note;可以用來表達先增值後減值的一對音符)與不平均音符(法語:notes inégale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