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又稱為「黑色喜劇」,是产生于19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學流派,它由于人数众多的作家和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成为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影响的一支流派。現時黑色幽默已不局限於文學,在藝術、電影和電視劇等範疇,黑色幽默都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流派。
背景
黑色幽默产生、发展於1960年代,繁荣於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美国在韓战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1960年代初期,美国在越南战争战事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更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起源
早在1940年,一位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曾编过一本名为《黑色幽默文集》的书,該書所收錄的黑色幽默作品幾乎都是當時超現實主義的作家寫的。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将19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Conrad Knickerbocker)发表《致命一螫的幽默》(Humor With a Mortal Sting)一文,明确的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雖被評論家視為流派,黑色幽默作家卻不像超現實主義等派有召集人與定期聚會,相反地,黑色幽默作家大多單獨寫作,也不太接觸其他黑色幽默的作家,是否能作為一個流派來看待尚有爭議,作為一種文學思潮跟創作手法,卻是公認的有名。
解读
尼克伯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黑色幽默的定義和性质: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意兒结实吗?” 因此黑色幽默又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这一派作品中充斥的讽刺幽默与传统的幽默大不相同:并不表现一种单纯的滑稽情趣,而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作品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黑色幽默是丹麦的齊克果为主導的,经过法国的让·保罗·沙特再创造的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它在许多问题上的认识类似于荒诞派戏剧,甚至可以说是荒诞派文学在小说上的具体表现。属于黑色幽默派的小说家大多在作品中强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观点,所以尽管他们在作品中有不同的反映,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总是病态的人物典型,阴沉而痛苦的幽默,荒诞而杂乱的情节,麻木而残酷的现代世界,尖锐而深刻的讽刺。
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派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是為了打破禁忌而存在。禁忌使人痛苦,包含人類社會的各種層面,以政治上來說有種種禁忌,如白人對黑人的,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在性別上則是男人的對女人及其他不同性取向的人們,都可能造成痛苦(亦即存在主義說的他人即地獄)。黑色幽默敢於拿禁忌來開玩笑,而且是辛辣的,挖苦的,禁忌越大,黑色幽默的笑話威力就會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脫離1960年代的美國背景下,至今仍會有黑色幽默的小說及電影存在。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 纳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洛丽塔》,此后又出版《普宁》(1957)、《幽冥的火》(1962)等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元老。《幽冥的火》出現互換身分而被誤殺的情節,正是發生在納博科夫之父身上的事,於現實中發生了黑暗且悖論的東西,成為小說的核心之一。
- 约瑟夫·海勒,以《第22条军规》闻名文坛,后又写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成为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第22条军规》描述大戰時軍隊瘋狂要求飛行員執行死亡任務的現象,軍隊中光怪陸離的現象層出不窮,人命高度受度威脅的情況下,瘋子與人權都由22號軍規決定,但永遠都會被駁回,也被用來比喻一種極端不利於百姓的政治悖論。
- 库特·冯內古特,以充满幽默和奇特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他的《第五号屠宰场》(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说创作的影响达到顶峰。另外他的《猫的摇篮》(1963)和《时震》(1997)也是优秀的黑色幽默作品。馮內果由於二戰時親身經歷美軍對德勒斯登的大轟炸,感受到即使正義的一方也可能作出殘暴的毀滅性破壞,以此終身反對戰爭,並開始質疑人類的瘋狂行為,《第五号屠宰场》表面上是馮內果的戰爭回憶,回憶的框架下,描述了戰俘畢勒在戰爭最外圍的地方所感受到的荒謬,以及人類遇到極端威脅生存的狀況時,將自己活埋的隱喻。
- 托马斯·品钦,受业于纳博科夫,以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成为黑色幽默派的后起之秀,这部小说把人的性欲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生与死、世界与人性等问题,作者以导弹发射后形成的抛物线“万有引力之虹”来象征世界、象征死亡,表现了对世界未来的悲观情绪。
- 威廉·盖迪斯,他的小说《小大亨》(1975)以夸张的讽刺描写一个大发投机财的孩子形象,获得1976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
- 托马斯·伯杰,他的小说《小巨人》(1964)使对看似强大实则渺小的西方社会的讽刺。
- 约翰·霍克斯,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代表作《血桔》描写了一对夫妇在假想的海岛上过着原始的性爱生活,成为“反小说”的典范。
相關條目
- 地獄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