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700晶片組系列

AMD 700晶片組系列是一款由AMD研發的晶片組。它在2007年11月19日推出,與AMD Phenom處理器和Radeon HD 3000系列顯示卡一同推出。三款新的產品被AMD合稱為蜘蛛(Spider)平台。在此款晶片組系列推出之前,AMD將晶片組命名為高階的RD790、中階的RD780/RX780/RS780和入門的RS740。這個命名方式與顯示卡核心代號相近。直到最後一刻,AMD才將RD790命名為790FX,RD780命名為790X,RX780命名為770,而二款整合式晶片组,RS780和RS740分别命名為780G和740G。

AMD 700晶片組系列
支援處理器AMD
Phenom II系列
Phenom系列
Athlon II系列
Athlon X2系列
Athlon 64系列
Sempron系列
支援插座Socket F+/F (790FX/DSDC)
Socket AM3Socket AM2+AM2
晶片組製程65 nm (790FX, 790X, 770)
55 nm (790GX,785G,780系列, 760G)
桌面/手提電腦晶片組
發燒級790FX
效能級790X, M780T (行動版本)
主流級770, 780G,785G
M780G (行動版本)
入門級740, 740V, 740G
M740G (行動版本),760G, 780V
雜項
發佈日期Q4 2007
上代產品AMD 690G
後繼產品AMD 800 晶片組系列

晶片組製程是65/55nm,功耗大約是10-12W左右,遠比對手Intel的3系列晶片組25W低。南橋方面,AMD推出了SB700搭配,改善磁碟與USB效能。

命名方式

以前的命名方式,'D'代表高階的獨立晶片組,'X'代表中低階晶片組,'S'代表整合式晶片組。AMD更名後,數字的大小,代表晶片組的定位。

型號

790FX - 本系列最高階的型號,是一款獨立晶片組。支援AM2+腳位的處理器,並用HyperTransport 3.0連接。新增支援PCI-E 2.0,它總共可以提供42條PCI-E 2.0通道,即是可以建立四和三路的CrossFire。使用四路CrossFire時速度只有PCI-E 2.0 8x。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晶片組支援PCI-E 2.0,當使用支援PCI-E 2.0的顯示卡時,PCI-E 2.0 8x速度與PCI-E 1.0 16x的速度是相同的。而使用雙路CrossFire時,可以使用全速的PCI-E 2.0 16x。

790X - 本系列中階的型號,是一款獨立晶片組。只支援雙路CrossFire,不支援四路CrossFire。使用雙路CrossFire時速度只有PCI-E 2.0 8x。由於同樣支援PCI-E 2.0,CrossFire效能與上一代的580X相似[1]

770 - 本系列中低階的型號,是一款獨立晶片組。它不支援任何CrossFire模式,只支援一條PCI-E 2.0 16x。有主機板廠商自行提供PCI-E x16+x4的CrossFire模式,但效能會減低。

790GX - 780G的升級版本,內建Radeon HD 3300顯示核心(基於Radeon RV610)。新增兩條PCI-E 2.0 x8,支援CrossFire X。南橋方面改用SB750,新增對RAID 5的支援,亦加強了超頻的幅度。

785G - 780G的小升級,是款整合式晶片組。技術規格與780G一樣,內建顯示核心由HD3200升級至HD4200(基於Radeon RV620),DirectX版本由10升級到10.1,內建UVD+引擎升級到UVD2。南橋改用SB710/SB750(由主機板廠商決定)。

780G - 本系列中低階的型號,是款整合式晶片組。為690G晶片組的後續產品,於2008年1月正式發表。內建Radeon HD 3200顯示核心(基於Radeon RV610),支援DirectX 10,並內建UVD+引擎、整合HDCP金鑰。支援混合式CrossFire,意味著獨立顯示核心可以與整合式顯示核心進行CrossFire。圖形效能可望提高5%到40%(取決於獨立顯示核心的等級)。顯示記憶體除了可分享系統記憶體,亦重新支援SidePort技術。廠商可在主機板上加上額外的記憶體,其容量由16-128MB不等。

780M - 功能與780G相同並加上色差輸出功能。

780V - 功能與780G相似,但不支援UVD+、混合式CrossFire和SidePort。

760G - 功能與780G相似,但不支援UVD+和HDMI輸出。[2]

740G - 架構與690G相同,但改用SB700南橋,AMD 700晶片組系列中唯一不支援HyperTransport 3.0。另外,接腳改為與780G相容。

南橋

SB750

SB750南橋支援高級時脈校準(ACC)功能,能大幅提高處理器時脈的穩定性,有助提高超頻的幅度。SB750南橋晶片可以直接連接處理器,意味著南橋可以接管一些處理器的內部設定,從而加強超頻幅度[3]。不過這項技術需要搭配AMD OverDrive 2.1.1或2.1.2版本,亦要升級主機板的BIOS才支援相關的功能。[4] PCI-E接口方面,仍然只是支援1.1版本。

  • 新增支援RAID 5

SB700

  • 支援六個SATA-2連接埠
  • 支援12個USB 2.0連接埠
  • 增加了HyperFlash技術,可以利用NAND快閃記憶體作系統加速。與Intel的Turbo Memory技術相似,但Turbo Memory必須由Intel生產,HyperFlash可以公開生產。當晶片組使用了HyperFlash技術時,會有一組IDE不能使用。

SB710

  • 南橋整合Clock Gen(時脈產生器)及Super I/O晶片。

AMD OverDrive

OverDrive是AMD官方提供的超频软件,全面支援新的AMD 700晶片組。這個軟件的功能與NVIDIAnTune相似。使用者可以透過OverDrive软件,為系統進行微調,這個技術比較適合進階的使用者。它可以讓使用者選擇手動,或者由軟體自動為系統微調。微調的項目包括处理器晶片组、記憶體和顯示卡核心等硬體。使用本軟體的最基本條件是正使用一塊AMD 700晶片組系列主機板。

AutoXpress

當系統辨認到蜘蛛平台的時候,就會自動啟動AutoXpress技術,通過自動超频令系統效能增加8%。這個技術比較適合入門的使用者。值得注意的是,較舊的硬體亦會被支援。

AutoXpress
CPU
支援的晶片組 支援的處理器 其他的硬體 Particulates
790FX, 790X, 770AMD Phenom家族不適用Change CPU ClkDivisor to“Divide-by-1”mode,
allowing 1 MHz frequency intervals tuning
XpressRoute
支援的晶片組 支援的處理器 其他的硬體 Particulates 超頻幅度
最少。 預設 合理的最大
790FX, 790X所有AMD處理器
Socket AM2+AM2
和Socket F+/F)
基於Radeon R580
Radeon R600
的顯示卡
PCI-E clock overclocking, to accelerate
data transfer to and from video cards
by increasing PCI-E bandwidth
100 MHz125 MHz150-160 MHz
All CrossFire-enabled
(software/hardware)
Radeon video cards
Allowing point-to-point transfer between
multiple-video card setup
不適用
HT 1.0-enabled processors
(All K8-based processors,
and Opteron 2300 series processors)
所有Radeon顯示卡Double pumping graphics data
across the CPU HyperTransport link
MemBoost
支援的晶片組 支援的處理器 其他的硬體 Particulates
790FX, 790X所有基於K8的處理器DDR2-800
記憶體模組
Tweaking CAS latencies, as follows:
tRC, tWR reduced by 2; tRRD, tWTR reduced by 1;
tREF set to 7.8 μs from originally 3.9 μs; Enabling "Bank Swizzle Mode"; and
Increase Bank Bypass Maximum to 7x
所有AMD處理器
Socket AM2+AM2
和Socket F+/F)
DDR2記憶體模組Disable the "PowerDown" mode of
DRAM modules (setting the register to "0")
790FXRead performance SPD settings of high-end modules and
set as default, giving maximum performance

注释及参考资料

AMD羿龙2处理器及龙平台同步首发评测

  1. .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2. . [200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3).
  3. .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9).
  4. .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