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語言
漢字
(部+9畫,共12畫,倉頡碼:,部件組合:)
來源
漢語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字源
形聲漢字:意符 + 聲符 。
詞源
該字在1921年1月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由鲁迅造出。根據他的說法, ()的語音成分與鄉下人所說的聲音類似。
大多數現代資料都認為是獾或類似獾的動物,(Yu, 2016)則認為這種動物實際上可能是獐 - 源自 (“[*tsɒ̃~tsɒŋ]”)在某些非城市紹興話中的稱呼(很可能是現實人物閏土對少年時期的鲁迅所講述的名稱)。
發音
釋義
使用說明
早期的字典考證將該字讀音列為 - 像是1954年由語言學家魏建功主編的《新华字典》、1936年由舒新城主編的《辞海》。
然而,197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 將該字的讀音改為,與標準漢語常見讀音同音。1985年出版的第一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同樣規定把改成。從那時起,大多數後期的資料都沿用此一規定,將該字的讀音定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