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降一灭

三降一灭是1967年6月康生提出的文革政治术语,指“前十七年”(1949—1966)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即投降帝国主义、投降修正主义、投降反动派,扑灭人民革命

历史

1963年,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出,时任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的外事路线是“三和一少”,即对帝国主义要和,对修正主义要和,对印度和各国反动派要和,对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要少,跟农业政策的“三自一包”相呼应。毛泽东将当时对“大跃进”的否定概括为“三风”(即“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又多次说,修正主义就是对外搞 “三和一少”,对内搞“三自一包”。王稼祥的政治生命由此终结。[1]

1967年,康生进一步提出“三降一灭”。与三和一少和三降一灭对应的是“三斗一多”,即对帝国主义要斗,对修正主义要斗,对各国反动派要斗,要多援助民族解放运动。在三斗一多的指示下,1967年北京发生“三砸一烧”,即砸印度、缅甸、印尼的驻华使馆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周恩来出面灭火,反对造反派夺外交部的权,之后事态平息。[2]

1969年,这一术语写入中共九大政治报告。

1979年,中联部为王稼祥平反。

另见

参考资料

  1. . www.hybsl.cn. [2023-01-03].
  2. . news.takungpao.com.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