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日报

东南日报》是浙江省民国时期的一份报纸,由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机关报杭州民国日报》改组而来,乃党部与党员公私合营[3][4]隶属东南新闻事业股份有限公司[5]1927年3月12日,《杭州民国日报》创刊,随即因为国民党清党停刊改组。[3]1928年起,胡健中担任总编辑,后改为担任社长,改革报社,扩大影响,以“的立场,自由色彩”为编辑方针。[3]1934年6月,《杭州民国日报》更名为《东南日报》,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6]

东南日报
《东南日报》金华版(1938年1月2日)
類型机关报日报
持有者东南新闻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者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
社長胡健中
創刊日1927年3月12日
《杭州民国日报》创刊
停刊日1949年5月3日
《东南日报》杭州版停刊
政治立場国民党、亲政府
語言國語
总部上海市南京西路377号[1][2]
城市杭州上海
国家地区 中國

抗日战争中,《东南日报》报社南迁,设立金华版,随后分出丽水版与江山版,丽水版改为云和版,江山版改为南平版。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和版改为杭州版,南平版改为上海版。[7]1949年5月,《东南日报》停刊。[6]1949年中国共产党攻占杭州后,东南日报社被浙江日报社接管。[7]

历史沿革

早期历程

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杭州[2]1927年3月12日,浙江省党部在杭县兴武路(今开元路)羊血弄西侧幽冀会馆创立了《杭州民国日报》。[8]作为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办报纸,[9]直属于省党部宣传部,并设有党报管理委员会进行领导。[2]中共党员宣中华兼任《杭州民国日报》社务委员会主任,张柳生担任总经理。杨贤江、戴邦定和唐公宪相继担任主任编辑。[9]当时,主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同时支持工农权益,并发展壮大国民党左派队伍。[9]因此,尽管该报以国民党党报的名义成立,但多数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倾向共产党[8]并与国民党军事系统杭州主办的《杭州国民新闻》同日创刊,[10]展开竞争。[8]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杭州实施“清党”,导致《杭州民国日报》停刊并被强行改组。4月11日,多位中共党员,包括宣中华、唐公宪、陈士鼎被捕并遭杀害。之后,《杭州民国日报》在国民党右派的掌控下于4月14日复刊。[9]在《杭州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改组的一年内,报社经历了7任社长的更迭。 [11]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杭州民国日报》影响力相对有限,日发行量大约在两到三千份或三到四千份左右。 [12]1928年4月,国民党浙江省部改组,许绍棣任宣传部长,兼任《杭州民国日报》社长,邀请其复旦大学同学胡健中担任总编辑。[2]

1929年5月,浙江省政府决定暂时取消“二五减租”政策,此举引发了《杭州民国日报》的强烈反对。该政策原本是根据孙中山遗训由国民党制定,旨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杭州民国日报》站在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立场上,通过连续发表文章支持“二五减租”,与张静江省政府产生对立。尤其是在4月29日,胡健中针对嘉兴中国银行遭抢劫一案撰写的社论,将案件原因归咎于贫富不均,间接批评了省政府的政策,引起了省政府的强烈不满。4月30日,省政府以《杭州民国日报》文章“牵强附会、抨击政府、蓄意鼓动风潮、有害地方治安”为由,命令该报从5月1日起停刊。当时胡健中被押送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进行处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叶楚伧陈果夫对胡健中表示了安慰,并派遣陶希圣前往杭州进行调解。随后《杭州民国日报》也于同月28日恢复出版。 [12]

发展壮大

許紹棣
劉湘女
《东南日报》之核心人物

1930年起,胡健中担任社长并兼任总编辑;1931年冬至1933年下半年,总编辑一职先后由徐世衡刘湘女接任。 [11]胡健中担任社长后,他开始积极改革报社,这包括招聘更多的外勤记者,改善印刷设备和条件,同时将广告业务由外包转为报社自营,以此增加收入。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报纸内容得到了丰富,例如增加了“本报专访”版块,并以较高的稿酬吸引了独家新闻报道。版面的布局和副刊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2]

国民党以《杭州民国日报》牵头,以各地区党政报纸为骨干,基本上形成全省国民党报系网络。 [13]1933年初,《杭州民国日报》的日销售量接近一万份,原有的平版印刷机已不能满足需求。报社因此决定投资购买新的轮转机和压纸型机,并于同年9月开始使用。这不仅是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首次使用轮转机进行印刷,而且还实现了套色印刷。随着报纸内容和形式的改进,以及印刷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加上浙赣铁路的向西延伸,为《杭州民国日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该报在发行方面能够与上海的各大报纸展开竞争,在浙江西部及地区的发行往往比上海的报纸提前一天到达读者手中。[12]

《東南日報》特刊载之浙贛鐵路之火車

为了突破《杭州民国日报》原有的地域局限性,拓展至中国东南地区[14]1934年6月16日《杭州民国日报》更名为《东南日报》。同时,成立了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15]这一时期,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在运营方面表现出色,使得该报的最高日发行量达到了3.5万份。其在浙江、苏南、闽北、皖南、赣东等地区广泛流传,其影响力和发行量在杭州地区的同行中遥遥领先,甚至一度赶上了资深的《大公报》。时任《东南日报》社长的胡健中与《大公报》的社长胡政之齐名,被誉为“南北二胡,一时瑜亮”。[8]

战时迁移

七七事变后,《东南日报》一面派出战地记者,争取最新消息,一面则准备撤离杭州,人员设备南迁。11月19日,改在金华出版,报社设在金华城内塔下寺蒋氏宗祠;杭州仅出号外至12月22日。12月24日,日军攻占杭州,东南日报大厦被用作日军宪兵司令部。[2]1937年底,黄绍竑来到浙江主政备战,他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被《东南日报》拒登。[10]为此,浙江省政府在1938年2月24日自行开办《浙江潮》。[16]

1939年7月7日,报社迁往金华城外望府墩。1941年,日军偷渡钱塘江,金华告急,《东南日报》分两路转移:一路迁往丽水,出版有5月1日至8月31日丽水版,后撤回金华;另一路则退往江山,出版号外,于6月1日返回金华。撤回金华后,各在丽水和江山设置办事处,预留印刷器材,以备不测。[2]东南日报社坚持运作,在金华期间,报纸的日发行量曾达到两万份。[17]

《东南日报》特刊中的國軍砲隊陣地之展望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5月20日起停刊,分两路迁移:[2]

  • 第一路在刘湘女带领下前往丽水。1942年5月,短暂恢复丽水版后,5月23日至8月28日,日军占领丽水。11月23日,在丽水上水南再度恢复丽水版。1943年3月31日,日军轰炸丽水,丽水分社被炸,停刊十日。1944年8月26日,因日军再度攻占丽水,丽水版8月21日至10月10日停刊,12月8日在云和复刊,改称云和版。[2]
  • 第二路则在胡健中带领下前往江山。1942年5月26日,江山版发出号外,至6月4日因日军进犯而开始再度迁移,报社辗转前往福建南平。1942年8月21日,南平版创刊。[2]1943年秋,胡健中前往重庆担任《中央日报》的总社长,同时兼任《东南日报》社长,由朱苴英代理处理报社事务。 [15]发行量保持在约一万份左右。[17]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期间有超过60名员工及其家属不幸被敌机轰炸或因病去世,几乎占了报社总人数的10%。尽管面临极大困难,东南日报社仍积极宣传抗日精神。[17]战争期间,《东南日报》的日发行量保持在1.8万份,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墨堡笔垒”。[15]

战后发展

浙江省杭县众安桥东南日报大厦

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和分社率先派人返回杭州,以筹备发行。先是与《民族正气报》联合出版,于9月1日在杭州复刊。9月11日,收回杭州众安桥的东南日报大厦,由刘湘女代理社长职务。[2]11月,南平版记者参与在台湾的日军受降仪式,并发布头条报道,是当时中国大陆报刊之独家。[2]

12月,南平版停止发行。[15]许绍棣、刘湘女计划将杭州分社改为总社,南平设立分社继续发行,被滞留重庆的胡健中拒绝。胡健中着手安排将南平版转进上海发行。[2]胡健中邀请刘湘女前往上海协助报馆建立,但刘湘女抗拒担任胡健中下级而推辞。[2]

1946年6月,胡健中辞任《中央日报》社长。[2]6月16日,南平版改为上海版,在上海恢复发行,并在南京设立了办事处。[15]期间获得陈布雷协助,以美元购置材料设备。1946年下半年,胡健中将杭州报社社长职务让予许绍棣,从而解除刘湘女代社长职务。[2]1948年3月10日,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南新闻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5]总部设于上海,在杭州设立分公司,除报社职员外,陈果夫陈立夫蒋经国陈布雷张道藩皆参股其中。[2]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撤退至台湾[17]1948年10月,浙江大学学生领袖于子三被秘密逮捕,并死于监狱中。当局通过《东南日报》发布了关于于子三“畏罪自杀”的报道,引发学生抗争。[18]同月,胡健中指导成立了一个“应变委员会”,[17]计划将上海报馆人员设施直接送往台湾,杭州报馆则转进湖南衡阳,后经由广州前往台湾。[2]1949年1月,该报的印刷器材和超过100吨的白报纸在运往台湾的过程中与太平轮一起沉没。[1]外加杭州报馆员工则拒绝前往衡阳等原因,在台湾复刊的计划落空。[2][15]

1949年4月,随着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东南日报社的副社长刘湘女及其家人离开杭州,导致报社运营陷入困境。[15]报社员工自发组成“员工应变会”接管报社,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并通过部分收入和购买的大米副食品来支持员工。[17]杭州版《东南日报》最终于1949年5月3日停止出版,上海版的运营持续至1949年4月30日。[15]人民解放军占领杭州后,在报社员工的协助下,报社的房屋、财产和器材得以完好无损地移交给共产党当局,[8]并被用以创办《浙江日报》。[2]

内容

立场

国民党浙江党部
《東南日報》自述之指導機關

1930年代,《东南日报》提出“党的立场,自由色彩”之编辑方针,相较于《中央日报》,冲淡党派色彩,内容语调更加灵活。[19][3]在更名初期,《东南日报》试图摆脱国民党党报的身份,[8]公开声明《东南日报》是由一些对文化事业有兴趣、忠于新闻事业的国民党党员集资创办的,强调其民间报纸的身份。然而,实际上其作为国民党报纸的本质并未改变,胡健中自己也承认《东南日报》是“百分之百的党报”。 [14]该公司的领导层由国民党的要员组成,包括董事长陈果夫、监事长陈立夫、常务理事许绍棣和胡健中,其他董事和监事也多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或浙江省党部委员。胡健中和刘湘女分别继续担任《东南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何怀仁担任经理。这一举措旨在冲淡报纸的官僚党派色彩,表面上塑造成一家民办报纸,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和收集民心。 [14]

作者群

为该报纸供稿的学者群中包括胡道静陈友琴陈大慈袁微子王季思钟敬文钱南扬张其昀齐思和等知名人士。著名报界人士如胡秋原曹聚仁许君武钱谷风赵浩生查良镛钟沛璋也是其中一员。翻译家群体由徐蔚南杨镇华董鼎山董乐山孙用蔡振扬黄鸿森任明耀等组成。此外,章廷谦高阳许廑父姚苏凤蒋文杰谢狱沈达夫朱馥生等作家也是该群体的一部分。中共党员如唐公宪、宣中华、杨贤江、戴邦定、冯雪峰等也在列。[8]

1936年,杭州新闻记者公会迁移至众安桥东南日报社大厦旁,一并兴建。[10]

副刊

《东南日报》的副刊种类繁多,1934年就包括了日刊如《沙发》和《吴越春秋》,以及旬刊《金石书画》。周刊方面,有《民众卫生》、《今代儿童》、《读书之声》、《教育园地》、《科学常识》、《银幕风光》和《现代经济》等七种。随后,该报还增加了如《东南画报》、《小筑》、《法言》、《学苑》、《读书园地》、《通俗讲坛》、《游艺》、《长春》、《文史》、《国际知识》、《大都会》和《体育版》等多种副刊。报社搬迁至金华后,《沙发》更名为《笔垒》,并增设了周六的《周末版》。[15]

其中《东南日报》的副刊《笔垒》和《大公报》的副刊《大公园》被作家秦牧誉为“东西双星”。[7]《笔垒》由张慧剑陈向平等人担任编辑,吸引了包括冯玉祥王造时王西彦靳以羊枣陈伯吹谢岳袁微子翁心惠曹聚仁等人定期投稿。《笔垒》还通过特刊的形式进行民众动员和宣传。例如,1939年5月4日和5日,《笔垒》连续两期推出了《五四青年节特刊》,刊登《中国青年励志会为庆祝五四青年节告青年书》、《青年节与科学精神》、《祝青年节》、《纪念五四青年节青年应有的认识》、《对“五四”的认识》等文章,号召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此外,《笔垒》还通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揭露日本战争罪行,介绍了日本的反战情绪。[18]

参见

参考资料

  1. . 浙江档案局. 2014-12-03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7,何扬鸣〈我读《东南日报》〉.
  3. 周维煦. . 肖如平 (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8-01. ISBN 978-7-5201-3250-3 (中文).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7,胡健中〈东南日报小史〉.
  5. 王红岩. . 西安事变数据库. 2001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6. . 浙江档案局. 2007-11-26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7. 严粒粒;徐洁萌. . 浙江新闻-浙江在线.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0).
  8. 孙侃. . 杭州文史网. 2020-09-01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9. 王文科;张扣林 2010,第125-127頁.
  10. 张梦新 2011,第四章·第三节 大革命前后杭州的新闻事业.
  11. 王文科;张扣林 2010,第136-138頁.
  12. 王文科;张扣林 2010,第136頁.
  13. 王文科;张扣林 2010,第132頁.
  14. 王文科;张扣林 2010,第137頁.
  15. 吴伟. . 多娇江山客户端. 2024-01-1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16. 胡丰. . 金华日报. 2023-04-14.
  17. 浙江新闻志编委会. . . 2006-11-01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18. 张梦新 2011,第五章·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杭州的新闻事业.
  1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7,丁淦林〈序〉.

参阅书目

  • 王文科;张扣林 (编). (PDF).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8).
  • 张梦新.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04-9930-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 浙江文史资料第61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13-0159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