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绒线胡同

东绒线胡同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中部的一条胡同,现已拓宽为道路。

从东绒线胡同东望国家大剧院
地點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
附近主要建築物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小学
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暨国家保密局
起點北新华街
終點石碑胡同兵部洼胡同

简介

东绒线胡同位于西长安街以南,为东西走向。在国家大剧院兴建之前,东绒线胡同东到人大会堂西路,西到北新华街,全长643米,平均宽度9米。2007年竣工的国家大剧院占据了东绒线胡同东段,东绒线胡同缩短为东到石碑胡同兵部洼胡同交口处,西到北新华街[1]

明朝因该胡同西口有木板桥,故得名“板桥”。东段清朝称“张相公庙”,因同名庙宇而得名[1]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记载:[2]

张相公庙

万历沈志[3]:“张老相公庙在大时雍坊。”纪昀《泺阳续录》:“京师有张相公庙,士人或以为河神,然河神宜在沽水漷县间,京师非所治也。余谓唐张守圭张仲武皆曾镇平卢高适《燕歌行》,实为守圭作。一则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再则曰君不见边庭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于守圭大有微词。仲武则摧破奚寇,有捍御保障之功。其露布今尚载《文苑英华》。以理推之,或士人立庙祀仲武,未可知也。”案:庙祀宋人张夏,碑记可征,纪说傅会,未足据也。毛奇龄《九怀词》:“张十一郎官者,宋护堤侯张六五老相公也。名夏,邑之坞里人,初以父吴越刑部尚书,入宋归命,遂由故任子起家,授工部郎中,既而海溢飓风发,钱塘萧山堤总坏,相公充护堤使者,统捍江五指挥使,护海堤有功,封护堤侯,乃以护漕,当决河覆舟,旗丁绕河觅相公不得,翼日有大负尸浮于沙,巫者狂言相公已为神。”又纪氏笔记多寓言,今摭其征实者,著于篇,余不取。

后来,该胡同东西两段合并,统称为“板桥”。1911年后并入绒线胡同。后来又将双沟沿并入,使绒线胡同向东延伸到司法部。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将绒线胡同分为东、西两段,分别命名为西绒线胡同、东绒线胡同[1][4]

东绒线胡同北侧有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长安校区),原名东绒线胡同小学,原是清朝右翼宗学旧址。右翼宗学原先在西单以北的小石虎胡同,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移至此处[1]


参考文献

  1. . 东华流韵. 200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2. 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3. 明朝万历年间沈應文修撰的《顺天府志》。
  4. 旦其、于志强,石碑胡同 阳春白雪与市井生活的分界线,旅游世界2014(9):104-1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