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制序列
总部机关
司令部
- 司令员:
- 政治委员:
- 副司令员:
- 副政治委员:
- 参谋长:
- 副参谋长:王政柱
司令部设机要科、通信科、作战科、警卫营;政治部设宣传科(对过江集结部队的宣传鼓动)、保卫科、入朝人员登记签证办公室(停战后);后勤部设行政科、工程科(负责安东火车站与鸭绿江大桥的轰炸抢修)、民运科、运输科、卫生所、幼儿园、招待所。
1950年12月4日成立“中朝联司”,名义对内不对外。
志司驻地:
- 1950年10月19日17日30分,彭德怀带精干指挥所(称“八一办公室”)乘3辆车在安东过鸭绿江,朝鲜外务相朴宪永迎接,通知去水丰水电站等待撤出平壤的金日成。10月20日清晨抵达水丰水电站。10月20日傍晚出发去北镇附近的大洞约见金日成。彭率指挥所住沟里的草房内。彭、金10月21日清晨在大洞会见。金日成委派朴一禹为代表常驻志司。按毛泽东电示,邓华、洪学智从安东抵大洞。彭德怀指示邓华、洪学智立即到大榆洞开设、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 第一次战役在大榆洞附近的矿洞;10月24日上午,彭德怀、朴一禹率“八一办公室”抵达大榆洞。10月24日下午,第十三兵团机关与“八一办公室”留守人员从安东抵大洞。
- 第二次战役的12月上旬迁移至妙香山与球场之间玉泉站附近的约200米长的南北走向的火车隧道,南端停用设警卫哨,人员都从北端进出。战役还未结束,12月下旬又前移到成川郡君子里附近的矿洞;
- 第三次战役开始后,前移至伊川郡甘凤里。
- 第四次战役的1951年4月下旬迁至伊川郡空寺洞;
- 1951年8月迁至桧仓几个废弃的金矿洞,一直到1958年9月撤军。
政治部
- 政治部主任:
-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1951年秋)/任荣
- 组织部:部长任荣
- 宣传部:部长卓明/钱抵千/李唯一,副部长李唯一/石仰天/丁池/黄远(负责对敌宣传)
- 讲师室
- 理论训练大队
- 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社长李唯一(兼),专职副社长普金
- 《志愿军》报社:1951年1月15日创办,八开,一度出过四开,八版,一周两期,至1958年12月28日停刊共出版了733期。
- 文化部:1952年初从宣传部分立。部长罗文斌
- 志愿军战士读物出版社兼《志愿军战士》半月刊:1952年初创办。社长沈政,主编俞德夫
- 干部部
- 干部处:处长李明
- 民运部(友好工作部):部长杨文汉/张少庭
- 敌工部:1952年成立。部长张梓桢
- 俘虏管理处:主任王央公
- 保卫部:部长叶运高/张俊才
- 军法处:1950年12月14日设立,处长杜平(兼)
- 秘书处:
- 直属政治部:主任赵敬璞
后方勤务司令部
初期,东北局抽调6个东北局委员、4名东北人民政府的部长投入战勤保障。从东北各市、县抽调一批主官担任入朝的后勤各单位领导。随第一批部队入朝的支前职工、民工就达10万人,其中有担架、运输、修路民工,翻译、向导、司机、技工、医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在东北境内紧急动员、开设了91所后方医院,每所设有500-1000余张病床,接收志愿军及朝鲜军民的伤病员;全国支援的手术队80多个。渡江进入朝鲜的医院39所,9个医疗大队,36个手术队。动员、征集了700余辆万国造汽车随军入朝。入朝后第一周,被炸毁汽车180台,第一至第三次战役损失汽车1200余台。
初入朝时,后勤工作在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副政委李富春领导下,由“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后”,1950年8月成立)负责。1950年10月由东北军区后勤部组成志愿军司令部后勤科,1950年11月改为“东北军区后勤部前勤指挥所”,主任为军人张明远,政委杜者蘅,政治部主任张平凯。下辖三个分部、七个大站、六个医院、三个汽车团及其他辎重、警卫部队。
1951年2月4日经周恩来提名,周纯全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为第一政委,东北局的张明远为第二政委,周玉成为第一副部长,军人张明远为第二副部长,杜者蘅(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长)为副政委。后来有苏焕清副政委、张济民副政委等。其中,周纯全、军人张明远、杜者蘅驻前方,李聚奎、周玉成驻后方,东北局张明远往来前后方。
1950年4月中旬,志愿军已经拥有16个军48个师,7个炮兵师,4个高炮师,4个坦克团,9个工兵团,3个铁道兵师和2个直属团,总兵力高达95万人。洪学智回北京向周恩来建议之下,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决议:(1)志愿军前线后勤指挥部改为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2)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受志愿军首长领导;(3)撤销各兵团后勤部,所属部队统归后勤司令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于6月成立。
-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
- 司令员:洪学智(兼)
- 政委:周纯全
- 副司令员:张明远/杨恬、吴先恩
- 副政委:杜者蘅
- 政治部主任漆远渥
- 财务部:部长况开田,副部长萧大荃
- 卫生部:部长吴之理(51.6-54)/张步峰
- 医院管理局:局长林茂
- 运输部:部长刘玉堂,副部长蒋泽民
- 油料部:部长邱南章(1952年8月-1957年11月),政委阎玉森
- 军械部
- 第1分部:1950年10月由东后驻辑安办事处及一批地方干部组成,驻龙兴洞。部长王强珠/孙力余,政委马绍华/李承琨,副部长孔庆隆/张振宇、尹闲邪、王强珠,副政委曾茂林/王忠番
- 第2分部:1950年10月由第47军后勤部组成。部长王希克/沈开荣,政委李纲,副部长廖德桂、于寿康,副政委霍嘉霖
- 第3分部:1950年11月由东北地方干部组成。驻定州安兴里、沙里院。部长毛普安,政委胡廷,副部长孔庆隆,副政治委员陆敬轩,政治部主任牛常学
- 第4分部:1950年11月由第九兵团后勤部改编组成。部长钟羽一,政委贺有元,副部长陈耀汉,政治部主任冯村
- 第5分部:1950年12月10日由东北抽调地方干部和西南军区的干部组成。部长邓禹/吕其恩/王仁兴,政治委员张天民,副部长袁国才/邓禹/李永春,副政治委员袁国才、曾茂林。
- 第6分部:1951年1月25日成立,由华东军区后勤部组成。4月合并到第4分部。部长何震光,政治委员敖得胜/刘水,副部长孙寿昌/王力华,副政治委员开城。1951年2月部长兼政委况开田。
- 第7分部:1951年1月26日成立。由第三军、第七军及新疆军区、陕西军区抽调组成。1951年7月,原第7分部改番号为第6分部。1951年底,第6分部合并到第4分部。部长白振华/况开田,政治委员吴桂三,副部长史德洲/白振华,副政治委员吴桂三
- 公安第18师:1951年2月从东北驻地入朝。
- 公安第52团
- 公安第53团
- 公安第54团
- 公安第9团
- 公安纠察团:1951年4月10日公安部队组建公安纠察团。5月25日赴朝。佩戴“志纠”标志,向各战区派遣巡逻纠察组。对志愿军军人执行纠察、收容、逮捕或扣留;对朝鲜军人交其警务部处理;对朝鲜群众违法者交其内务部处理。
- 公安第1师:1952年12月入朝接替公安第12师。
- 公安第1团
- 公安第2团:负责城市纠察、收容、看押、交通检查、列车纠察等任务。
- 公安第5团
- 公安第32团
- 公安第43团
1951年10月整编完成。直属部队包括:6个分部、28个大站、4个警卫团另9个营、13个汽车团、27个辎重团、3个公路工程大队、39个兵站医院、3个通信营、8个运输营,以及3万多民工,共计18.2万余人;另外配属后勤部直接指挥的部队还有:公安第18师(负责交通沿线治安)、步兵第149师(负责交通沿线防空袭警戒)以及11个工兵团(道路桥梁维修)和4个高炮师(11个营负责防空袭),总人数达22万余人。
炮兵司令部
炮兵指挥所(自五次战役):司令员万毅/主任匡裕民,政委邱创成,副司令员匡裕民,参谋长匡裕民(兼),政治部主任吴涛,政治部副主任李俭珠,副参谋长贾克。炮兵第21、31师及高炮第61、62、63师于第四次战役末期入朝,未参加第四次战役。
各兵种指挥所
- 装甲兵指挥所:1951年3月以坦克第1师机关组成装甲兵指挥所,未参加第四次战役。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辖坦克第1、2、3团、独6团、摩托步兵团
- 工兵指挥所: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工程兵部队于1950年10月23日入朝,有工兵第4团(后改为第14团)、第6团(后改为第16团)。10月30日志愿军组成工程兵指挥部,主任陈正峰,副主任苏旺,参谋长马骏驰。率领入朝指挥所有工兵部队。从1951年6月到9月,工程兵部队有:第1、第4团、第7团、第10团、第14团、第15团、第16团、第17团、第18团、第21团、第22团,共计11个工兵团。1951年10月,志愿军组织了七个工兵团(第4、7、10、15、16、17、18团)和在二线轮休的各军、志愿军总部直属部队和国内朝鲜民工共计20万人普遍加固加宽原有公路,并开辟一些新公路。1953年7月停战时,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为谭善和(工程兵副司令)所辖部队有:工兵第3团、第4团、第6、第7团、第9团、第10团、第12团、第14团、第18团、第21团、第21团、第22团、第24团、第26团共13个工兵团(其他部队转回国内整休)。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必须迅速有效的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供给军需,因此已责成(东北)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下设两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连柏生任总队长,王潮海任第一大队队长,刘钧任第二大队队长。11月27日,第一大队先遣人员由沈阳出发,与所属一、二、三、四中队汇集辑安、临江。12月9日午后3点,连柏生、王潮海率领部分干部战士过江。随后第二大队等及所属六、七、八中队的1400余人也相继入朝。配合军事进展,跟进抢修,“军队打到哪里,我们把路修到哪里”的口号。1951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提出了目前战勤工作中“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为贯彻此次后勤会议精神,1951年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作出了《关于公路工程总队的任务与配属关系的决定》:“一、公路工程大队的任务主要是抢修公路与桥涵,保证汽车运输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车掩体;二、以现有之公路工程总队重新改编为三个大队”,公路工程大队被纳入志愿军序列。1952年3月胜利完成任务。在一年零四个月中,共修建桥梁185座6869公尺,涵洞工程180座954.2公尺,汽车掩体576座,整修路面724044公尺,勘察路线27条2571公里,过水路面34道589公尺,新建房舍库房30座。
- 高炮指挥所:1951年11月成立,司令员吴昌炽。辖炮兵62、63、64师。
- 铁道兵指挥所:战争初期,东北铁路实施军事管制,由中长铁路管理局局长刘居英负责;朝鲜境内铁路由朝方负责。后方供应物资只有50%能送上前线,其余均空袭损失。1951年4月8日,三登的铁路库区遭轰炸,损失84节车皮的海量物资,其中生熟食品287万斤,食油33万斤,衣服40余万套,胶鞋19万双,还有大量军械弹药物资。1950年11月6日,铁道兵入朝。1951年8月成立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12月成立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1954年5月撤退回国:司令员贺晋年(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刘居英,政治委员张明远(兼)/刘居英(兼),副司令员刘居英、南学龙(朝方)、金黄一(朝方)、李寿轩、叶林,副政治委员崔田民、苏尚贤(朝方),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兼),政治部副主任陈力
- 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局长刘居英(兼),副局长金黄一(兼)。
- 熙川分局
- 定州分局
- 新成川分局
- 平壤分局
- 高原分局
- 直属政治处
- 运输局:局长周克,副局长金在贤(朝方)
- 抢修指挥局:局长李寿轩(兼),副局长彭敏、权泽(朝方)
- 抗美援朝铁道工程总队指挥部
- 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局长刘居英(兼),副局长金黄一(兼)。
空军联合司令部
1951年3月成立,未参加第四次战役。司令员刘震(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副司令员王琏(朝方)、常乾坤(兼空军副司令员),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 冲击指挥所:1951年7月成立,11月撤销。司令员徐德操,政治委员吴富善,副司令员李阔(朝方),参谋长油江、黄炜华。辖空5师、空9师、空11师。
- 轰炸指挥所:1951年7月组成,11月撤销。司令员聂凤智。辖空8师、空10师。
- 空军第二军:1952年8月1日,以空军第2师和陆军抽调干部合编正式成立空军第二军,一部分人组成空军联合司令部辅助指挥所,第三、四、六师属空军第二军建制,由空军联合司令部直接指挥。成立时,第二任军长王德贵,副军长兼参谋长高厚良,副政治委员张百春,政治部主任李荆山,副参谋长黄鲁。1952年11月起,空军第二军负责领导与指挥空军联合司令部二线部队。1953年1月前,指挥第四、六、十八师;1953年1月后,指挥第三、四、十八师;1953年3月后,指挥第三、十二师、第九师第二十七团,朝鲜人民军空军第一师及第三师第六十一团[1]。
- 空军第三军:1952年5月在开原县正式组成,下辖空军第5、8、9师。军长曾国华,副军长邓东哲,副政治委员栗在山,参谋长蔡永,政治部主任邱子明
序列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6个军18个步兵师,另3个炮兵师,2个后勤分部,总计30万人参战;
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9个军30个步兵师,另3个炮兵师,1个铁道兵师,4个后勤分部,45万人参战;
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入朝兵力为14个军42个步兵师,另11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3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总计95万人;
1951年10月,粉碎“联合国军”秋季攻势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8个步兵师(包含独立步兵第33师),另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115万人;
1952年2月,巩固阵地作战开始时,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师(包含独立步兵第33师),另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5万人;
1952年10月,秋季战术反击作戰和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步兵师(包含独立步兵第33师),另10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7万人;
1953年5月,准备抗击“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蜂腰部登陆暨三八线夏季反击作战,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9个步兵师,另14个炮兵师,2个坦克师,10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135万人,这是志愿军在朝兵力的最高峰。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轮战方式入朝部队共计190万人,另外补充兵员接近50万人,赴朝军人总计240万人。另外,东北各省60万支前农民工、铁路系统职工、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入朝。因此,抗美援朝过江入朝总人数300万人。
战斗序列
(综合各个时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政治委员彭德怀(兼)、邓华(兼)、李志民、王平,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参谋长解方、张文舟(代)、李达、王蕴瑞,政治部主任杜平、张南生
- 3兵团:司令员陈赓、王近山(代)、许世友(后)
- 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王建安(后),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 20军:
- 第58师,师长黄朝天
- 第172团
- 1营3连:连长杨根思
- 第173团
- 第174团
- 第172团
- 第59师(辖第175、176、177团),师长戴克林/张宜爱
- 第60师(辖第178、179、180团),师长彭飞
- 第89师(辖第265、266、267团):师长余光茂、师政委王直、副师长曾照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代周、参谋长周伯明、副参谋长黄河清。1951年2月撤编。师司政后机关分别编入第20军司政后各部门;265团改建为20军特务团;266团直属分队及一营和二营编入60师180团,三营编入59师;266团机关改编为军后勤部担架团机关;267团机关改编为新兵训练团机机关,所部编入58师;师炮兵团一个营编入60师,其余编入58师、59师及军特务团。
- 第58师,师长黄朝天
- 26军:军长张仁初 政委李耀文 副军长张铚秀、张秀 参谋长冯鼎山 政治部主任王直 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 后勤部部長湯鲁泉
- 27军(辖第79、80、81、94师)
- 20军:
- 13兵团/直属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
- 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韩先楚(后)、黄永胜(后),政治委员李志民
-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郑维山(代)、杨勇(后),政治委员张南生、王平(后)
- 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该兵团负责朝鲜北方机场修建工程,未与美军正面交战)
- 36军(辖第106、107、108师)
- 37军(辖第109、110、111师)
- 骑兵第4师,师长鄂友三
- 空军:司令员刘震、聂凤智(后)(辖第2、3、4、5、6、7、8、9、10、12、14、15、16、17、18师)
- 空2师(1951年10月22日-1952年1月6日)10月22日政委张百春率师部及第4团(拉-11战斗机,团长徐兆文)进驻凤城机场;11月4日副师长张庆和率第6团(米格-15战斗机,团长徐登昆)进驻大孤山机场。共出动飞机890架次,击落美机4架、击伤6架;损失飞机6架,牺牲飞行员5名。王天保获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 空3师(1951年10月20日代师长袁彬、政委高厚良率部进驻浪头机场。1952年1月14日空3师返回沈阳休整。第一轮参战86天,出动飞机2391架次,空战23次,击落敌机55架、击伤8架,毛泽东题次“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1952年5月1日-1953年1月25日空3师第二轮参战,击落美机32架、击伤19架。1953年1月6日,中央军委致电祝贺:第3师的光辉战绩,证明了志愿军空军的战斗力已大大提高,空3师积极英勇机敏的作战行动,值得全军学习。两次参战共出动飞机4733架次,实战932架次,击落敌机87架、击伤27架;己方被击落飞机44架、击伤19架,牺牲飞行员18名。第9团1大队、2大队,第7团3大队7中队,第9团3大队9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刘玉堤;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杨振玉、范万章、焦景文等战斗机飞行员。
- 空4师:1950年12月21日师长方子翼、政委李世安率第10团28大队进驻浪头机场。1951年1月21日第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队与美空军作战,击伤美机1架,为志愿军空军首次空战与首个战果。1月29日李汉率队再次与美机空战,击落、击伤美机各1架,为志愿军空军首次击落。随后第10团29大队、30大队和第12团先后参战。1951年3月2日调后方休整。1951年7月5日至8月4日第12团进驻浪头机场参战。1951年9月12日-10月19日,全师第三轮参战,在38天出动飞机29批508架次,参加双方200架以上超大机群空战7次,击落20架、击伤10架。1952年1月16日-5月30日第四轮参战,负责带领新部队见习空战,击落美机17架、击伤9架。1953年3月31日改装米格-15比斯型飞机后第五轮参战,5月30日凌晨第10团副团长侯书军击落F-94型飞机1架,为志愿军空军首次夜间击落敌机。空4师5次轮战共战斗出动384次,起飞4122架次,空战69次,击落敌机64架、击伤24架。被击落飞机55架、击伤24架,牺牲飞行员25名。第10团3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积慧;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李汉、邹炎;二级模范、一等功臣耀先等英模人物。
- 第5师,师长马勇,未参战
- 空6师:1951年12月8日至3月13日,师政委张志勇、副师长北沙率空6师进驻大东沟机场参战。1953年1月28日至7月27日第二轮参战。两次参战共击落美机26架、击伤5架,被击落飞机28架、击伤19架,牺牲飞行员15名。
- 第7师,师长韩顾三,未参战
- 第9师,师长何济林,未参战
- 空12师:1952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31日,师长王明礼、政委李明刚率师部和第34团、第36团进驻大孤山机场参战。共击落敌机57架、击伤11架,被击落飞机27架、击伤40架,牺牲飞行员7名。第34团荣立集体二等功。鲁珉、郑长华分别获授一级战斗英雄和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 空14师:1951年11月16日,师长王毓淮、政委谢继友率部从北京南苑机场经唐山、沈阳北陵机场转场进驻大孤山机场在空3师第9团带领下见习参战。12月13日下午第40团起飞歼击机18架在平壤上空遭美空军F-86大机群包抄突袭,击落击伤敌机3架,被击落飞机7架、击伤2架。1952年2月14日撤回二线休整。1953年4月16日至7月27日第二轮参战。总共出动飞机共1139架次,空战8次,击落美机10架、击伤2架。被击落飞机12架,击伤3架,牺牲飞行员6名。
- 空15师:1952年1月12日,师长黄玉庭、政委崔文斌率部进驻大孤山机场参战。至5月17日撤回二线改装米格-15比斯型飞机,共战斗出动638架次,空战7次,击落美机11架、击伤3架。1952年12月5日第二轮参战,第45团李世英、阎清水、宋义春、蒋道平飞行中队,11次空战共击落击伤美机14架,己方无损失。4月7日下午,第43团飞行员韩德彩击落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4月12日第45团飞行员蒋道平击落美国空军王牌驾驶员约瑟夫·麦克康耐尔。空15师两轮参战共击落美机51架、击伤16架,己方被击落飞机41架、击伤37架,牺牲飞行员15名。第45团1大队2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韩德彩、蒋道平、吴胜凯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 空16师:1953年1月25日,师长孙同盛、政委张雍耿率部进驻大孤山机场参战。战斗起飞88批、693架次,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己方无损伤。
- 空17师:1952年3月25日,师长李树荣、政委罗斌率部进驻大东沟机场参战。击落敌机23架、击伤3架,被击落11架、击伤2架,牺牲飞行员9名。
- 空18师:1952年5月22日至12月5日,师长王定烈、政委徐明率部进驻大孤山机场参战。空战7次,击落敌机6架,被击落、击伤飞机各3架,牺牲飞行员1名。
- 空8师:1951年10月中旬,师长吴恺、政委葛振岳率部进驻沈阳于洪屯机场开始参战准备。4架图-2型轰炸机被击落、4架被击伤,牺牲空勤人员15名。击落美机1架。第24团1大队荣立集体二等功,高月明、毕武斌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 空10师:1951年9月27日,师长刘善本、政委王学武率师部和第28团进驻辽阳机场开始参战准备。
- 炮兵:司令员万毅(未到职),政治委员邱创成(辖第1、2、8师)
- 炮兵第1师:辖炮兵第25、26、27团。师长文击,政委张英|张英,参谋长杨国治,政治部主任张百令。
- 炮兵第2师:辖炮兵第28、29、30团。师长宋承志/朱光,政委丁本淳/张百令,参谋长张进,政治部主任戈亚明。
- 炮兵第8师:辖炮兵第42、44、45、46团。师长王珩,政委李振邦,副师长黄登保,参谋长郑扶。
- 炮兵第21师:辖炮兵第201、203团。师长吕荣正,政治委员刘禄长,副政治委员吕琳,参谋长刘义荣,副参谋长王宪武,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 炮兵第31师:辖炮兵第401、402、403团。师长张量,副政治委员黄绍凯。
- 炮兵第32师:辖第404、405、406团。师长孙继争,政治委员邱铁雄
- 炮兵第61师:辖高炮第601、602、603团。副师长阮邦和,副政治委员何晓初
- 高射炮兵:司令员吴昌炽(辖第62、63、64师)
- 装甲兵:主任黄鹄显
- 公安部队:第18师[2],师长兼政委張天恕
非战斗序列
- 铁道兵
- 铁道兵第1师:辖桥梁第1、11团,线路第21团。师长刘克,政委郭延林,副师长汪祖美,副政委李平,参谋长刘波涛,政治部主任李平(兼)
- 铁道兵第2师:1951年4月入朝,辖桥梁第2、12团,线路第22团。师长刘震寰,政治委员马凤午,副师长肖春先,总工程师陈兆舟,副政治委员李子华,参谋长张峰铭
- 铁道兵第3师:1951年2月入朝,辖桥梁第3、13团,线路第23团。师长龙桂林,政治委员徐斌,副师长黄振荣,副政治委员岳心广,政治部副主任李清德
- 铁道兵第4师:辖桥梁第4、14团、线路第24团。政治委员刘学礼,副师长张云山,副政治委员张星耀,参谋长吴志笃
- 直属桥梁团
- 直属独立团
- 工兵:主任陈立峰
- 通信兵
参考文献
- 胡光正、马善营 编. . 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 133–134,161.
- 张明金、刘立勤《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27个军》,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