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师

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师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個骑兵师。它由马仲英于1932年创建。該師几乎完全由回族穆斯林組成,所有军官均為回族。[1]

中央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师

存在時期1932年-1948年
國家或地區 中國
部門 國民革命軍
種類騎兵(後改為輕裝步兵
駐軍/總部新疆(後改駐雲南
指挥官
象徵性指揮官马仲英
马虎山
著名指揮官马仲英
马虎山
馬占倉
馬福元
李志鵬
宋希濂

創建

第三十六師首任師長馬仲英中將

馬仲英中將是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师師長,他是一位穆斯林,曾於1929年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接受训练,马虎山最初任副师长,后来升任第36师师长。[2]

奥斯曼帝国军官卡邁勒·卡亞·埃芬迪马仲英的參謀长。第三十六师第一旅由馬如龍將軍指揮。[3]第二旅由马生貴将军指挥。

每個骑兵团分配2,000名士兵。[4]

裝備

第三十六师主要裝備包括大刀李-恩菲爾德步槍、從蘇聯紅軍手中繳獲的莫辛-納甘步槍DP輕機槍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5][6][7]

蘇聯入侵新疆期間,回族士兵從蘇聯紅軍手中繳獲了許多標有1930年的莫辛-納甘步槍、使用彈盤可單兵攜帶的DP輕機槍和一些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並作為戰利品。[8]

制服和徽章

1934年第二次哈密暴動時第三十六師的突厥語民族士兵挥舞中國国民党旗帜進軍哈密

马占仓的部队穿着绿色制服。[9]许多軍人都穿著帶有中國国民党中华民国国徽臂章的軍服,并使用中國国民党中华民国国徽旗幟。[10]

训练

第三十六师的回族士兵在訓練使用李-恩菲爾德步槍
1937年,一名维吾尔族妇女带着孩子观看第三十六师部队在于阗進行演习

马仲英让他的士兵们在低于零下的温度下训练。[11]马虎山讓他的士兵每天进行圍城演习和模擬骑兵突襲。彼得·弗莱明曾表揚第三十六師:“我从未见过中国军队能像他們那樣训练得如此刻苦。”[12]

部队還曾演唱過回族的行军歌曲。马仲英本人有個簧风琴,曾用簧风琴花了数小时演奏穆斯林赞美诗马仲英還擁有一把毛瑟C96手槍马仲英成吉思汗拿破仑奥托·冯·俾斯麦兴登堡左宗棠列為自己的榜样。[13]

新疆戰爭

哈密暴動

馬仲英進軍新疆,最終新疆全省起義並宣示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阿克苏战役

维吾尔人阿克蘇起义, 並将回族军队驱逐出阿克苏。[14]

赛克孜塔什战役

当时在马占仓将军率领下的回族军队進攻赛克孜塔什,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军队遭到击败。大约200名维吾尔人和柯尔克孜人被杀。[15]

第一次喀什戰役

由布格拉兄弟(阿不都拉·布格拉努尔·阿合买提江·布格拉)和陶菲格·貝伊领导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軍隊试图从马占仓将军率领下回族军队手中夺取喀什,但他们被击败了[16]

迪化战役

第三十六師两次(第一次迪化战役第二次迪化战役)试图占领迪化市第二次迪化战役张培元率领的一支汉族军队加入第三十六師。

蘇聯入侵新疆

1934年,两个旅约7000名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部队,在坦克、飞机以及芥子气火炮的支援下,越过边界,协助盛世才控制新疆。这两个团分别命名为"阿尔泰斯基" 和"塔尔巴哈台斯基"。 盛世才的部队原為东北抗日义勇军,被汉族将领张培元伊犁汉族守军和马仲英的中央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師联手重创。苏联与白俄的联合军队称作“阿尔泰志愿军”。苏联士兵混入白俄军队,并且摘掉军装上的苏军标记以伪装归化军。 张培元部在早期取得了短暂性胜利,但随后在塔城被击溃。张培元回到伊宁,试图从木扎尔特山口逃到阿克蘇,但因暴風雪而失敗,他因此自杀以避免被俘。尽管苏俄军队在人力、技术上都强过36师,但仍被拖了几周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第36师设法阻止了苏俄军队为盛世才提供军事装备。马世明领导的回族部队设法延緩了人数占优并装备了机关枪、坦克和飞机苏俄军队达30天。 当中国军队击败并杀死苏联人的消息传到位于迪化的中国囚犯的耳中时他们高興的不得了。 而马虎山也作为第36师副师长因击败了苏联入侵而闻名。 此时蒋介石准备派遣黄绍竑领导他组建的远征军援助马仲英与盛世才作战,但是当蒋介石听到苏联入侵的消息后,他决定取消原计划,避免他的部队遇到苏军,造成国际事件。

頭屯河戰役

1934年,由约7,000人组成的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GPU)的2个旅在坦克、飞机、大炮以及芥子毒气等武器的支援下進攻第三十六師。这场战斗在頭屯河持續了数周。最終马仲英命令第三十六師全數撤退。這場戰役双方都有大量人员伤亡。[17][18]

达坂城之战

马仲英在达坂城附近遇到了一支有数百名士兵的苏联装甲车纵队。第三十六師在与苏军进行肉搏战后几乎消灭了整个纵队,但當一支白軍部隊出現時,馬仲英隨即率軍撤退。[17][19][20]

第二次喀什戰役

第三十六師马福元将军對在喀什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维吾尔吉尔吉斯叛军發功進攻,成功解救了被维吾尔人和吉尔吉斯人困住的第三十六師将军马占仓。马占仓之前曾击退了维吾尔人的六次進攻,给维吾尔族部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1]为了报复克孜尔大屠杀,有2000至8000名维吾尔族平民丧生,在喀什英国领事馆中的几名公民也被第三十六師無預警杀死。马仲英将军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发表演讲,呼籲维吾尔人要忠于南京國民政府[22][23][24][25]

叶尔羌战役

马占仓打败了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派遣的维吾尔族和阿富汗志愿軍,并将他们全部消灭。阿卜杜拉·布格拉被斩首,他的頭顱在艾提尕尔清真寺中展出。[26]

英吉沙战役

马占仓率领第三十六師。於英吉沙向维吾尔族部队進攻,消灭了整个维吾尔族部队,并杀死了努尔·阿合买提江·布格拉[27]

婼羌暴動

1935年在新疆省婼羌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爆发的维吾尔族暴动,旨在反对回族军阀,但被马虎山率領第三十六师迅速平定起義。[28][29]100多名维吾尔人被处决,暴动者的家人被扣作人质。[30][31][32]

东干斯坦政府

马虎山将军管理的新疆南部,西方旅行者将其称为東干斯坦。马虎山派人前往南京,要求南京國民政府援助以对抗盛世才和苏联。

回族軍隊开始在街道上张贴中文的路牌和名称,而以前这些文字都是维吾尔文。他们在当地引入了较中国式的的生活方式[33][34]

1935年,在若羌镇维吾尔人發動起义對抗第36师,回族軍隊镇压了维吾尔族叛乱分子,处决了100人,并把维吾尔族起義首领的家人当作人质。[35]

且末县骆驼曾被第36师征用[36]

结局

1937年5月,新36师代师长马虎山发动反盛世才军事行动,围攻喀什,攻占巴楚,前锋逼近阿克苏。盛世才请求苏军入援。1937年9月,苏军三团从阿图什入境,在巴楚击溃马虎山部,直驱喀什、叶尔羌,新36师节节败退往和田。马虎山在9月初苏军进占皮山时,弃军逃往印度。新36师至此瓦解。[37]

参考文献

  1.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 M. Rafiq Khan. . Delhi: National Academy. 1963: 63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42, 14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4.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9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5.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3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6.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8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7.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7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8.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8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9.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7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0.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08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1.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9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2.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9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3.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9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4.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9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5.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95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6.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288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7.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2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8.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0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9.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1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0. Ai-ch'ên Wu, Aichen Wu. . Methuen: Methuen. 1940: 89, 234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1. AP. .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1934-02-01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22. AP. . The Miami News. 1934-03-17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23. Associated Press Cable. . The Montreal Gazette. 1934-03-17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24. The Associated Press. . The New York Times. 1934-03-17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25. AP. . San Jose News. 1934-03-17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26.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3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7. . The Montreal Gazette. 1934-05-10 [201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28.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3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29. Forbes, Andrew D. W. . CUP Archive. 1986. ISBN 9780521255141.
  30.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7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1.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81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2.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3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3.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30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4.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30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5.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7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6. Ella Maillart. illustrate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5 [2010-06-28]. ISBN 0-8101-19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7. 马从新:“马虎山在和阗始末”,《新疆文史资料》第26辑第209页,1994年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