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母 (音韻)

廣韻次濁喉音聲母,通常擬爲零聲母,或與匣母ɦ)合併,只配三等[1],多爲合口呼或伴隨圓脣主元音的開口呼,也有普通開口字(視作上古的合口音中古時脫落)。

擬音

母通常擬成零聲母,由於喻三歸匣,在擬早期中古漢語時,有學家將其擬成匣母/ɦ/或/ɣ/。

聲母高本漢李方桂陸志韋王力周法高李榮邵榮芬蒲立本董同龢鄭張尚芳潘悟雲《廣韻》字數
(無)ɣ(ɣʷ)(無)ɣjɣɣɦɣɦɦ335

反切上字

十五字:羽下薳洧雨爲王有于永韋榮雲筠[2]

今音

北京音系

  • 母合口呼今爲零聲母合口呼,常表現出細音[ɥ](漢語拼音:y(u))或洪音[w](漢語拼音:w)类合口半元音,如「永」讀[ɥʊŋ](yǒng);
    北京話中,音節「yóng」、「yǔn」會矯枉過正加入日母成爲「róng」、「rǔn」,爲現代標準漢語吸收;
    母小韻「胃」轄字「」受匣母小韻「瘣」(約同於母小韻「倄」)轄字「」影響而讀做huì。
  • 母開口呼今比較複雜:
    1. 零聲母開口呼細音,伴隨半元音[j](漢語拼音:y)如「漹」、「尤」、「炎」、「矣」、「有」、「宥」、「曄」等小韻,如「有」讀[jou̯](yǒu);
      例外地,入聲字可能引向合口呼細音,如囿小韻「哊」字;
    2. 曉匣類聲母(洪音h、細音x),如「雄」、「礥」、「鴞」等小韻。
  • 聲母脫落早,聲調按次濁處理(與匣母不同),濁上不變去,除非現代音中出現曉匣類聲母。

漢語音韻史上,母早於匣母脫落是北方方言「黃匣唐一合平」(huáng)、「王陽三合平」(*/hyáŋ/→*/ɥáŋ/→[wáŋ]/wáng)不同音的主因,是普通話分宕合一三等的例外情況[3],二字在二母均未脫落的吳語、二母均脫落的粵語同音。

吳語寧波台州溫州等南部沿海方言除外),喻母(母與以母)整體保留爲[ɦ],區別於影母三等[ʔj],少部分/ɦw/演化爲[v]少部分脫落;然而溫州話有半元音[j]聲母並與零聲母[ʔ]細音對立,卽喻母整體讀如以母,故可認爲除甬台地區外吳語整體保留喻母,溫州影喻匣三分。

沿海閩語白讀音,部分母字淸化後保留h音,但不規則,沿山閩語少部分字白讀音也有保留。

參見

參閱

韻典網-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1. 一等合口小韻「倄」常視作與匣母小韻「瘣」相同(潘悟雲擬音均爲*/ɦuoi/)。
  2. . ytenx.org. [2024-02-27].
  3. 相比之下雖同爲見組但清聲母古三等字「況」(*hüàng > kuàng)在普通話中由於聲母未脫落而與古一等字「曠」同音,並未表現出洪細差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