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塵
六塵,佛教用語及常見的名詞,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像(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稱為聲塵)、鼻子聞到的香味和臭味等等(稱為香塵)、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味等(稱為味塵)、身體所摸到的軟硬冷熱觸感等(稱為觸塵),及意根(末那识)所接觸到的覺受譬如漂亮或醜惡等(稱為法塵)。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塵」就是塵垢,具有染污的意思。六塵有內六塵、外六塵之分。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應於六塵而升起六識,就因為這六識而讓人昇起種種分別想,譬如「喜愛這、不喜歡那」等,而生起「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損減功德,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故六塵又名六大賊。[1][2]
概述
- 色塵:眼睛所看到的「青、黃、赤、白」色、煙雲塵霧、長短方圓、光影明暗、物品的麤細、土地的高低平整與不平整等,眼根接觸到色塵就會生起生眼識。[3]
- 香塵:好的香味、不好的香味(臭味)、聞起來對人類無害的香味如中藥或青草藥味、檀香沉香的香味(名:俱生香)、混雜多種香料的香味(名:和合香)、食物變酸後的臭酸味(名:變易香)等,鼻根接觸到香塵就會生起鼻識。[5]
- 觸塵:身體或四肢接觸的土地、水、火、風,輕物重物澀滑之物、冷熱硬輭物,以及饑惡口渴悶熱痛癢等,身根(身體)接觸到觸塵(外界環境或物品)等就會生起身識。[7]
参考资料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我處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塵無救護。」
- 《大般涅槃經》卷23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卷7:「諸色法是眼根所對之塵。」
- 《維摩經無我疏》卷11:「音聲語言,此以耳根所對聲塵。」
- 《維摩經無我疏》卷11:「香臭二氣,皆鼻根所對之境。」
- 《楞嚴經圓通疏》卷5:「飲食具足五味,皆舌根所對之境。」
- 《楞嚴經講錄》卷3:「觸乃身根所對之塵。」
- 《百法明門論纂》卷1:「法塵者,乃意根所對之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