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
中華
儒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對人性本來是善的看法;同為儒家的荀子相持性惡論則相反,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其善者偽也」,為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但也有人認為孟子的性善論並沒有明白、直接地稱人性本善,「性善」是點出(或強調)人性中有善性,以及具有向善的一面。
性善與四端心
人性論是中原哲學重要課題,第一個談「性」的是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但孔子並未明言性為善或為惡。到孟子以善言性,指出仁、義、禮、智正是性善的端倪,就是四端心。孟子講「心」,不單只是行為的表現,不單只是修養,還深入到人的性情發起的地方、發端的地方、端始的地方,在這裡去體會人的性善,人內心的光明。孟子在端始上找根基,找那個本心,所以孟子是立本之論。性善论及四端心的观点,也得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教思想家伊藤仁斋的讚同及传播。[1]
其著作关于人性善的言论有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西方
參考文獻
-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社會科學出版社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外部链接
- 人性本善找到科學根據
- 日本京都大學實驗「人性本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科學家研究稱“人性本善” 嬰幼兒具有道德判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輝:〈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說相比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