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線 (倫敦地鐵)

中央線英語:)是英國倫敦地鐵的路線,在路線圖上以紅色标注。该线从伦敦西面的伊令莱斯里普出发,穿越伦敦市中心,经过东伦敦的斯特拉特福德,最终到达大伦敦界限和M25公路以外的埃平(属于埃塞克斯郡)。中央线有49个车站,其中20个位于地下。74公里(46英里)的长度使之成为伦敦地铁中最长的线路。中央线是一条深层地鐵线。使用的列车要比英国主要线路的小。在2011/12年度,超过2.6亿人次搭乘中央线列车。

中央線
Central line
由塞登博伊斯站驶出的1992年型列车
概覽
營運地點 英格兰大伦敦埃塞克斯郡
服務類型深層隧道
所屬系統伦敦地铁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74(46英里
車站數目49
軌距4英尺8 12英寸(1,435毫米)
車輛基地西雷士廉車廠
海諾特車廠
白城車廠
使用车型1992年型列車
列車编组8卡编组
開通營運1900年
日乘客量260,916,000 (2011/12)[1]人次
網站tfl.gov.uk

尽管莱顿站劳顿站之间的线路位于地面之上,但这段线路是现今伦敦地铁系统中最先存在的路段,由东縣铁路于1856年开通,比大都会线早7年开通。

在中央线的斯特拉特福站,有着伦敦地铁系统中最短的自动扶梯,垂直升降4.1米(13英尺),也是唯一一座将乘客往上送上列车的扶梯。

中央线有伦敦地铁系统中最浅的地下站台(红桥站,仅在路面下方7.9米(26英尺)),和最急的拐弯(卡克斯顿急弯,在白城站牧者叢站之间)。

中央线全线开通于1900年,也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条建造的地铁线。倫敦橫貫鐵路伊麗莎白線將於2018年通車,其部分區間與中央線重疊,將有望舒緩中央線在尖峰時段的人潮

歷史

伦敦中央铁路线

1898年,牧者丛站康希尔间的地铁线中央伦敦铁路获准建设,并于次年延伸至利物浦街,而康希尔站迁至银行和纪念碑站。由于私人物业通行权的购买费用昂贵,线路沿地面街道建设,不从建筑下方穿过,这导致线路在地面的其他地方运行,聖保羅站赞善里站诺丁丘大门站的平台高度不一。隧道直径为11.8英尺1⁄4英寸的公称直径(3.562米),靠站台处增加曲线,直径减少至11.6英尺(3.51米)。隧道的升高普遍接近车站,以协助制动,其降低在离站时有助于列车加速。

牧者丛站银行和纪念碑站间的线路,于1900年6月30日正式开通,7月30日起投入使用,采用统一铁路票价。列车最初由电力机车牵引车厢运动,但非悬挂机车很重,运行时对地面的建筑物造成相当大的震动,到1903年改为电力动车组

1907年7月,七站或八站以上票价上涨。为了迎接1908年世界博览会,线路向东路延伸,其环路为木站提供独立站台。1909年,三站或以下票价降低,季票于1911年推出。次年,利物浦街的拓宽线路开通,提供自动扶梯可前往大东部铁路和邻近的宽街。路线于1913年1月1日并入地铁网。

伦敦运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3年7月1日,伦敦铁路中央线和伦敦地区其他运输公司合并为伦敦客运委员会,通常称作伦敦运输(London Transport)。这条铁路线称为“伦敦中央线”,1937年更名为“中央线”。1935年-1940年的新工程计划包括对线路的重大扩展。通往西部的新轨道,要尽可能与远至德纳姆大西部铁路新北干线平行修建。通往东部的新隧道将在斯特拉特福站之外运行,线路在那里将延长至伦敦和东北铁路郊区分支,通向埃塞克斯埃平站翁加尔站,以及莱顿斯通站和大部分位于东部大道下方的纽伯利公园站间的新地铁线,服务于北依尔福和菲尔洛普拐弯的新郊区。伦敦中央车站的站台都将延长,以便8节车厢列车停靠。

建设初期,穿越伦敦市中心的隧道不断扩大和重新调整,车站加长,但事实证明容纳8节车厢列车的木巷站不可更改,1938年白城获授权。1940年,该线转换为伦敦地铁的四路电气化铁路系统。正外轨为40毫米,比其他线路要高,即是重建工程中的隧道略小。大部分扩展到伦敦东部的隧道已于1940年建成,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工作放缓,最终于6月搁置。莱顿斯通站和纽伯利公园站间的待用隧道,被普莱西公司用作飞机零部件工厂,于1942年3月开工,投入2000人工人。在其他地方,人们习惯在空袭时将地铁站当作夜间收容站。未启用的贝斯纳尔格林站有容纳10000人的空间。1943年3月,173人死在那里,有跑进收容站的妇女在台阶底部摔倒,后面的人倒在她上面。

战后,工程重启,1947年西拓至格林福德站,1948年进一步扩展到西雷士廉站。由于战后伦敦设立的绿化带,制约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将线路延长至德纳姆的权利从未被动用。1946年12月,远至斯特拉特福站的东拓线开放,无乘客的列车继续前进,在南莱顿的路堑转换。1947年,该线的莱顿斯通站开通,随后伍德福德站和纽伯利公园站陆续开通。纽伯利公园前往伍德福德的车站穿过埃诺,伍德福德前往劳顿的车站从1948年起用作地铁。同年,纽伯利公园南站,主线的西向连接点闭合,线路扩展至伊尔福德马车站。1949年,当时的艾平开始服务于中央地铁线。前往翁加尔由英国铁路局运营蒸汽自动化列车单线,1957年转电气化。英国铁路局列车抵达米尔斯寺东前往莱顿的路线。

由於艾平至安格爾一段長期虧本營運,1994年起該段路線中止營運,改成古蹟鐵路。

特色

使用列車

1992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在1980年代晚期 因為中央線的號誌系統需被全面更換, 所以倫敦交通局也決定更換現有的1962 1959型列車, 而新的號誌系統已在1962年在維多利亞線上被測試,它可以全自動地控制列車,在這個背景下 1992年型列車的原型被製造出來 其每一節車廂均有兩組門。1993年第一組八節車廂一列的 1992年型列車投入服務。

1992年型列车将在2029年前全部完成翻新。

信號系統

中央線的號誌控制中心位於西倫敦。

車廠

中央線有三座車廠, 分別在 West Ruislip (51°33′51″N 0°25′37″W) Hainault(51°36′29″N 0°5′37″E) 還有白城( 51°30′25″N 0°13′21″W),其中West Ruislip 和Hainault車廠建成於1939年。在1943到1945年時 美國陸軍運輸隊曾在West Ruislip車廠製造高射炮,也曾在Hainault車廠組裝機動車輛。

服務

在平峰期間,中央線

截至2020年1月,平峰服務如下:[2]

白城及萊頓斯通之間每小時合共24班(每2分半鐘一班)。

2015年9月起有計劃在週五及週六晚上在伊靈大道至海諾特及勞頓之間實行24小時通宵行駛。[3]

2013年9月,早上尖峰時段增加至每小時34班,成為英國班次最頻密的路線[4]。先前由維多利亞線保持每小時33班的紀錄。

路線圖

車站列表

所屬收費區 無障礙設施 中文站名 英文站名 轉乘路線 所在地
萊斯里普支線
6 西萊斯里普 大倫敦 希靈登區
5 萊斯里普花園
5 南萊斯里普
5 諾霍特 伊靈區
4 格林福德
4 佩里韋爾
3 漢格巷 (站外轉乘:皇家公園 皮卡迪利線 皮卡迪利線
伊靈支線
3 伊靈大道 區域線 區域線橫貫鐵路 伊利沙伯線 大倫敦 伊靈區
3 西阿克頓
主線
2及3 北阿克頓 大倫敦 伊靈區
2 東阿克頓 漢默史密斯-富勒姆區
2 白城 (站外轉乘:伍德巷 環線 環線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 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
2 牧者叢 (站外轉乘:牧者叢車站 倫敦地上鐵 西倫敦線
2 荷蘭公園 肯辛頓-切爾西區
1及2 諾丁山門 環線 環線區域線 區域線
1 女王道 (站外轉乘:貝斯沃特 環線 環線區域線 區域線 西敏市
1 蘭開斯特門 (站外轉乘:帕丁頓站
1 石拱門
1 龐德街 朱比利線 銀禧線橫貫鐵路 伊利沙伯線
1 牛津圓環 貝克盧線 貝克盧線維多利亞線 維多利亞線
1 托定咸宮路 北線 北線橫貫鐵路 伊利沙伯線 卡姆登區
1 霍本 皮卡迪利線 皮卡迪利線
1 法院巷
1 聖保羅 (站外轉乘:城市泰晤士連線 倫敦市
1 銀行 環線 環線區域線 區域線北線 北線滑鐵盧及城市線 滑鐵盧及城市線碼頭區輕軌鐵路 碼頭區輕便鐵路
1 利物浦街 環線 環線、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 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大都會線 大都會線倫敦地上鐵 李河谷線橫貫鐵路 伊利沙伯線
(註:此站透過伊利沙伯線月台與沼澤門站相連,乘客因此毋須出閘即可到沼澤門站轉乘
(站外轉乘: 坎農街芬卓奇街
2 貝斯納爾綠地 塔村區
2 麥爾安德 區域線 區域線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 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
2及3 斯特拉福德 朱比利線 銀禧線倫敦地上鐵 北倫敦線橫貫鐵路 伊利沙伯線碼頭區輕軌鐵路 碼頭區輕便鐵路 紐漢區
3 萊頓 沃爾瑟姆森林區
3及4 萊頓斯通 (站外轉乘:萊頓斯通高路 倫敦地上鐵 福音橡至巴金線
海諾特環線
4 旺斯特德 大倫敦 紅橋區
4 紅橋
4 間士丘
4 紐貝利公園
4 巴金賽德
4 菲爾洛普
4 海諾特
4 格蘭治山 埃塞克斯郡 埃平森林區
4 齊格威爾
4 羅丁谷
埃平支線
4 斯尼亞斯布羅克 大倫敦 紅橋區
4 南伍德福德
4 伍德福德
5 巴克赫斯特山 埃塞克斯郡 埃平森林區
6 勞頓
6 迪布頓
6 塞登博伊斯
6 埃平

参考文獻

  1. 2011/12. Transport for London. [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2. (PDF). London Underground Ltd. 26 January 2020 [13 April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3 December 2019).
  3. . TfL (London). 6 October 2015 [2016-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4. . Transport for London. n.d. [8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