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列出臺北市臺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偉人像,1895年臺灣總督府與1945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其政治目的,分別於台北市各公共場所矗立眾多數量的中大型名人銅像。今這種銅像,以前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銅像最多。據台灣作家林雙不統計,台灣共有45,000座大小不一蔣中正銅像。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統治台灣的政府當時建造以政治人物為主的這些銅像之目的,也是想藉此宣揚該雕塑主角「偉大」事蹟,並同時藉以教化轄下人民且表揚統治當局的政績。而台北市長期做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樞紐,用來宣揚統治者權力與政治意味濃厚的這些名人銅像數量更是不少。

日治時期

大島久滿次銅像,後面建築物就是現今的監察院
祝辰巳銅像,後面可見西門紅樓
箭頭所指為祝辰巳銅像矗立原址,現今台北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附近

在臺灣或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為首任民政局長水野遵設置紀念像,於1903年設置在圓山公園內,之後陸續發起建設其他人物像[1]。大約在1930年代中期,因日本軍國主義逐漸高漲,台灣各地的公學校小學校亦開始流行設立二宮尊德大楠公[1]。二宮尊德幼名二宮金次郎,為日本農政專家,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勤勉,此銅像皆為背柴狀。楠木正成為日本軍事家,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擁護日本天皇,此銅像皆為騎馬狀。

1943年起,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漸驅吃緊,財政物資極度缺乏。包含學校內的許多中型銅像與公共場所銅像皆以「銅像徵召」為名徵集充公,運送至兵工廠鎔鑄成各類型武器[2]。所剩不多的日治時期偉人銅像,亦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於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過程裡面,絕大部分銷毀。

將日治時期矗立的銅像依照地點來區分,從20世紀初到1940年左右,臺灣總督府曾在臺北市以下地點矗立了中大型「偉人銅像」。下列銅像除少量基座還保存外,其餘銅像均已經悉數被移除銷燬。

日治時期台北地區之偉人像一覽表[3]
人名 位置 設置時間 類型 人物事蹟、設計 現況
水野遵 圓山公園 1903年1月 銅製立像 首任民政長官,銅像由長沼守敬製作。
兒玉源太郎 臺北公園 1906年10月 石製立像 第四任臺灣總督。雕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製作,亦設於臺中公園、臺南公園內。 戰後該銅像(一說為石像)移除後,其基座本另作他用,1990年代因建造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將其基座予以撤除。
長谷川謹介 台北車站 1911年4月 銅製坐像 鐵道部長,銅像由長沼守敬製作。 戰後基座不改,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
後藤新平 臺北公園 1911年6月 銅製立像 第三任民政長官,銅像由大熊氏廣製作。
祝辰巳 衡陽路成都路口(原西門橢圓公園) 1911年11月 銅製立像 第四任民政長官,銅像由藤田文藏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由高梨三五郎、城本熊造鑄造。 戰後基座移往臺北中山堂廣場東北側另立孫中山銅像,銅像原址則改立毋忘在莒碑。毋忘在莒碑亦於1970年代鐵路地下化拆除。
大島久滿次 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臺北州廳前) 1913年10月 銅製立像 第五任民政長官,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森山松之助、井手薰設計,齊藤成美鑄造,澤井組建設。 戰後基座不改、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復興橋延長至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時蔣中正銅像移至敦化南路、八德路口。
兒玉源太郎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後藤新平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藤根吉春 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1916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主事,銅像由青山設計,齋藤敬美製造,森山松之助設計。
澤井市造 臺北第一消防詰所 1917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台北消防組組長,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
佛荷里 林業試驗所(臺北植物園) 1917年12月 銅製胸像 法國傳教士、植物採集家,銅像由渡邊長男製作。 戰後佚失,2017年復原[4]
柳生一義 臺北公園 1918年9月 銅製立像 臺灣銀行頭取(相當於中央銀行總裁),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齋藤成美鑄造。 其基座戰後另立陳納德將軍銅像。1990年代,陳納德將軍銅像被移往現今臺北市新生公園。基座仍存,原址改立孔子銅像。
巴爾頓 自來水博物館(臺北水源地) 1919年3月 銅製胸像 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臺灣自來水之父,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本山白雲鑄造。 戰後佚失,2020年復原,由蒲浩明雕塑[5]
山口秀高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首任醫學校校長,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高木友枝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第二任醫學校校長,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近藤久次郎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原臺北測候所) 1926年11月 銅製胸像 臺北測候所所長,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井手薰設計。
佐久間左馬太 了覺寺(十普寺 1927年8月 銅製胸像 第五任臺灣總督,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井手薰設計。
三澤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30年11月 銅製胸像 台北高等學校首任校長,銅像由鹽月桃甫製作。 戰後另立蔣中正銅像。
志保田鉎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932年10月 銅製胸像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銅像由井手薰設計,黃土水鑄造。
船越倉吉 圓山公園 1933年11月 銅製胸像 第二任臺北消防局長,銅像由須田素人製作,井手薰設計。
井村大吉 北投公園 1934年10月 銅製胸像 曾任台北廳長,興建北投公園,銅像由北村西望製作。 基座仍存,改為孫中山銅像[6]
樺山資紀 臺灣總督府前 1935年12月 銅製立像 首任臺灣總督,此像為統治40周年的紀念事業之一。銅像由北村西望製作,周邊設計為井手薰、八坂志賀助、竹中久雄[7]。為總督府所建立的最後一座大型銅像 基座仍存,改為林森銅像。
早田文藏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1936年1月 銅製胸像 植物學家 戰後佚失,2017年復原[4]
堀內次雄 醫學專門學校西南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第三任醫學校校長。
速水和彥 台北鐵道工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鐵道部工作課長兼運轉課長。 基座仍存。
河瀨半四郎 臺北第二中學校 1938年1月 銅製胸像 台北第二中學校校長。
幣原坦 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講堂 1938年12月 台北帝大首任校長。
金丸繁治 北投街道路稍高處 1940年12月後 石製半身像 曾任台北州保安課長,開發北投溫泉。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解嚴前)

林森銅像
台北故宮改建前蔣中正銅像,現已搬至圖書文獻大樓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大木亭、大潛亭、滄海亭與劍花亭中的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雅堂半身銅像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為了加強宣導意識型態與實踐政治教育,開始在台北市各路口、大型公共場所與各學校校園大量矗立孫中山蔣中正孔子的銅像。

1975年中華民國當任總統蔣中正因病去世後,這塑造銅像風潮達到另一波頂峰。在當時幾年內,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不僅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豎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蔣中正銅像,也於台北市各地路口及公共場所豎立數座中大型的所謂蔣公銅像。另外,台北市大部分校園也同時豎立起大小不一的該類型銅像。也因此,至今仍經常可在台北市各校園見到孔子銅像、孫中山銅像與蔣中正銅像。

以下是位於台北市的主要中大型銅像所矗立地點及其簡介。

  • 中正紀念堂
    • 中正紀念堂正廳所豎立之蔣中正銅像高6.3m,厚6~12mm,重21250kg,穿著長袍馬褂,刻有蔣中正遺囑的基座高3.5m,1980年4月4日落成揭幕。銅像由陳一帆鑄造,為世界現存最大的蔣中正銅像,現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看守,並在每定時進行中華民國國軍儀隊衛兵交接表演。
  • 國父紀念館
    • 國父紀念館所矗立之孫中山銅像,高5.8m,重16700kg,人物身著中山裝,刻有孫中山遺囑的基座高3.1m,1972年5月16日落成揭幕。銅像由陳一帆鑄造。
    • 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內,于右任銅像,立像,作者為陳一帆,1998年4月19日由敦化南路圓環遷移至此。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孫中山,坐像,1965年11月12日立,雕塑者為法籍波蘭裔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高3.12公尺,穿著長袍馬褂,係由作者位於南京中山陵祭堂內的孫中山大理石雕像翻鑄而成。原位於館內二樓大廳中央。2004年正館改建工程期間移到室外,2010年1月1日移回館內B1大廳。
    • 蔣中正,立像,1975年10月4日立於故宮外廣場上,作者為陳一帆,2004年故宮改建後移往圖書文獻大樓二樓入口前。
    • 孔子,立像,位於圖書文獻大樓前。
  • 中山樓
    • 孫中山,坐像,1966年11月12日立,位於入口大廳,與故宮博物院的孫中山銅像同為蘭多斯基原作、南京中山陵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立像,1988年立,位於中華文化堂二樓入口處,作者為楊國君
  • 總統府
    • 孫中山,半身像,位於總統府後敞廳壁龕內,1957年11月12日立,作者為闕明德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7年2月9日移除,馬英九總統任內於2008年11月12日復立於原位。
    • 蔣中正,半身像,位於總統府前敞廳,1975年10月25日立,作者為陳一帆,陳水扁總統任內移除。
  • 路口圓環及其他公共場所
    • 中正東路(即今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口(台灣公路原點),蔣中正銅像,立像,1946年12月25日立,人物身著特級上將大禮服,由留學日本的雕塑家蒲添生(1912年-1996年)鑄造並命名為「蔣主席戎裝銅像」,為全臺灣第一座蔣中正銅像,由於交通規劃、復興陸橋擴建,於1967年拆除,遷移至敦化南路八德路圓環。
    • 台北中山堂,孫中山銅像,立像,1949年10月10日立,人物身著西裝,作者為蒲添生,為全台灣第一座孫中山銅像,現存。基座為日本殖民時期舊物(祝辰巳銅像基座),自西門圓環移來。
    • 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吳稚暉銅像,1964年3月25日落成時原本為蒲添生鑄造的帶有駝背姿勢的銅像,約三個月後被替換為陳一帆鑄造的「抬頭挺胸」姿勢的吳稚暉銅像,1988年11月19日圓環拆除,銅像連同基座移至士林區至善公園
    • 敦化南路八德路交叉口圓環,蔣中正銅像,作者為蒲添生,由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遷建而來,1968年8月14日立,1988年11月19日與圓環一併移除。
    • 敦化南路仁愛路交叉口圓環,于右任銅像,作者為陳一帆,1966年4月10日立,1998年1月2日與基座一併拆除,銅像後移往國父紀念館廣場。
    • 介壽公園林森銅像,立像,作者為張永昌,1969年11月15日立,現存。
    • 青年公園,蔣中正銅像(騎馬戎裝),銅像現存。
    • 興隆公園,蔣中正銅像,現存。
    • 北投公園,孫中山塑像,原為台北廳長井村大吉塑像。基座為殖民時期舊物。
    • 林森公園岳飛騎馬銅像,基座上刻有其所寫的「還我河山」四字,1979年立,作者為蒲添生之子蒲浩明
  • 李再春銅像,位於李再春泳池旁,紀念捨己救人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杏壇孔子像,以唐朝名畫家吳道子畫作為範本所雕塑,1975年由台北市中區獅子會與日本高崎獅子會共同捐建。

備註

於台北一角的蔣中正銅像

在世界各地,不同統治政府所興建的偉人銅像常因時空背景與政治因素被移除或銷燬,台北市各地所矗立的許多偉人銅像也不例外。例如台灣日治時期設立於台北公共場所與學校的所有中大型偉人銅像,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幾乎全數被國民黨政府銷毀。

這情形相同發生於1987年解嚴與隨後的李登輝執政。由於台灣政治的民主化,民眾對蔣中正任內白色恐怖及對個人崇拜的反感,因此在台灣許多機關紛紛將以蔣中正銅像為主的偉人銅像從各公共場所移除,是為去蔣化。這現象在民主進步黨於2000年取得政權之後,更是普遍,也一度成為話題。民間也不時發生破壞銅像的事件[8][9][10][11]

相同地,近年來台北市許多機關或學校的蔣中正銅像已經悄悄拆除。而收容最多尊此類型銅像的地方,是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兩蔣文化園區中正公園)。

參考文獻

引用
  1. 朱家瑩. . 雕塑研究. 2012-03, (7).
  2. 島嶼柿子主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2004年
  3. 李, 品寬.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
  4.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7-10-03.
  5. . 中央通訊社. 2020-08-20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6. . 新頭殼newtalk. 2016-04-29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4).
  7. 愛銅居士. . 旅と運輸. 1938-12-03.
  8. 北港運動公園 蔣介石銅像被潑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4-9
  9. 成大蔣中正銅像遭潑紅漆、灑冥紙 存檔,存档日期2013-11-04.
  10. .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11. 《漆攻蔣介石》中正公園銅像 民眾喊拆 存檔,存档日期2013-05-29.,自由時報,2013年3月25日
書籍
  •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2004年。台北市:柿子文化。
  • 黃昭堂著,《台灣總督府》,2003年。臺北市:鴻儒堂出版社。
  • 莊永明著,《台北老街》,1991年。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 緒方武歲著,《台灣大年表》,1943年,台灣文化出版社。
  • 又吉盛清著,《台灣今昔之旅》,1997年,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 武內貞義著,《台灣》,1929,台灣刊行會。
  •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注委員會,《日本近現代史辭典》,1990,東洋經濟新報社。
  • 蔡明雲編,《台灣百年人物誌》,2005,台北,玉山社。
  • 《台灣懷舊圖說》(日文版)
  • 《日人市街改正計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