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哈塞爾曼
克劳斯·哈塞尔曼(德語:,1931年10月25日—),德国海洋学家、氣候建模师[2][3]。知名研究成果为展现气候变异的“哈塞尔曼模型”[2][3],该系统拥有长期相依性(海洋),集成了随机强迫,从而将白噪声信号转换为红噪声信号,以此解释(无需特殊假设)气候中无处不在的红噪声信号。2021年,哈塞尔曼与真鍋淑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建构物理形式的地球气候模型,量化可变性并确切地预测全球暖化”所做的突破性贡献[4]。
克勞斯·哈塞爾曼 Klaus Hasselmann | |
---|---|
出生 | 魏瑪共和國漢堡[1] | 1931年10月25日
国籍 | 德國 |
母校 | 漢堡大學 哥廷根大學 |
知名于 | 氣候變遷研究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2021年) |
网站 | mpimet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气候变异 气候模型 |
机构 | 哥廷根大學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论文 | Über eine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r Reflexion und Brechung von Stoßfronten und von beliebigen Wellen kleiner Wellenlängen an der Trennungsfläche zweier Medien(1957) |
博士導師 | 沃尔特·托尔米恩 |
博士生 | 莫吉布·拉蒂夫 |
生平
哈塞尔曼生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汉堡[1],父亲埃尔温·哈塞尔曼是经济学家、记者兼出版商,1920年代活跃于德国社会民主党。1934年中旬,希特勒掌权纳粹德国,哈塞尔曼举家搬到英国,逃离纳粹对社会民主党人的镇压,当时哈塞尔曼两岁。一家人住在伦敦北部的韦林花园市,父亲做起了记者。虽然哈塞尔曼一家不是犹太人,但在贵格会的帮助下抵达英国,之后住在多为犹太裔德国移民的社区[5]。克劳斯·哈塞尔曼就读于韦林花园市小学与文法学校(Elementary and Grammar School),1949年通过A-level考试获得剑桥高中证书。哈塞尔曼在英国过得开心,而英语也成了他的第一语言[5]。1948年,一家人回到汉堡,克劳斯则留在英国完成A-level课程。1949年8月,将满18岁的哈塞尔曼随父母回到西德,完成高等教育。1949年至1950年参加机械工程实践课程后,他于1950 年进入汉堡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6][7][8]。
1955年,哈塞尔曼获汉堡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文凭,1957年在哥廷根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64年至1975年担任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理论地球物理学全职教授[1]。
1975年2月至1999年12月,任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创始所长[1]。1988年1月至1999年11月,任德国气候计算中心科学主任[1]。现任欧洲气候论坛副主席。
哈塞尔曼论文课题包括气候动力、随机过程、海浪、遥感和综合评估研究。
通过一连串研究海浪非线性互动的论文,哈塞尔曼在海洋学建立了一定的声誉。他在论文中将费曼图的形式主义应用于经典随机波场[9]。后来,他发现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正把类似的技术应用于等离子体波,重新发现了魯道夫·佩爾斯一些通过非线性声子相互作用解释固体中的热量扩散的结果。这个发现让他重新审视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重燃早前对量子场论的兴趣[10][11]。
1971年,哈塞尔曼获美国气象学会斯沃卓普奖章(Sverdrup Medal),1997年获皇家气象学会西蒙斯纪念奖章(Symons Memorial Medal),2002年4月获欧洲气象物理学会威廉·皮耶克尼斯奖章,2009年获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气候变迁奖[1]。
克劳斯·哈塞尔曼与妻子苏珊娜于1957年结婚,两人是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的同事,育有三个孩子[6]。
著作
- M. Welp, K. Hasselmann, C. Jaeger, Climate Change and Paths to 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Science- Based Stakeholder Dialogu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Environment
- Barnett, Tim; Zwiers, Francis; Hengerl, Gabriele; Allen, Myles; Crowly, Tom; Gillett, Nathan; Hasselmann, Klaus; Jones, Phil; Santer, Ben; Schnur, Reiner; Scott, Peter; Taylor, Karl; Tett, Simon. . Journal of Climat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5-05-01, 18 (9): 1291–1314. ISSN 1520-0442. doi:10.1175/jcli3329.1.
- Weber, Michael; Barth, Volker; Hasselmann, Klaus. . Ecological Economics (Elsevier BV). 2005, 54 (2-3): 306–327. ISSN 0921-8009. doi:10.1016/j.ecolecon.2004.12.035.
- Hasselmann, K. .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2003-12-12, 302 (5652): 1923–1925.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090858.
- Ledley, Tamara S.; Sundquist, Eric T.; Schwartz, Stephen E.; Hall, Dorothy K.; Fellows, Jack D.; Killeen, Timothy L. .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1999-09-28, 80 (39): 453–458. ISSN 0096-3941. doi:10.1029/99eo00325. (This review paper cites several papers coauthored by Hasselmann.)
- K. Hasselmann, Climate change: Linear and nonlinear signatures, Nature, 398, 755–756, 1999
- K. Hasselmann, Climate-change research after Kyoto, Nature, 390, 225–226, 1997
- K. Hasselmann, Are We Seeing Global Warm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cience, 276, 914–915, 1997
完整列表参见“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59, 2006.[11]或哈塞尔曼在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网站的履历
参考资料
- .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Hasselmann K. (1976),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Part 1: Theory", Tellus, 28: 473-485.
- Arnold L. (2001), "Hasselmann's program revisited: The analysis of stochasticity in deterministic climate models",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editors—P. Imkeller, J.-S. von Storch) 141-157 (Birkhäuser). Citese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NobelPrize.or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美国英语).
-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 MP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PDF). Helmholtz Association.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5).
- .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Hasselmann, K. . Reviews of Geophysic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1966, 4 (1): 1. Bibcode:1966RvGSP...4....1H. ISSN 8755-1209. doi:10.1029/rg004i001p00001.
-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5-02-05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PDF). epic.awi.de. 2011-07-18 [2021-1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