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謂大丈夫(巴利語:mahāpurisa、梵語:mahāpuruṣa)應該思惟的八種項目,同時也是聲聞、緣覺、菩薩等聖者所思惟之八種教法。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經題
「八大人覺」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語:Aṭṭha mahāpurisavitakkā、梵語:Aṣṭa mahāpuruṣavitarkāḥ),是八種大人之覺或八種大人之念。「念」或「覺」,又譯作「尋」(巴利語:vitakka、梵語:vitarka),是「思惟」的意思,八大人覺是指大丈夫(巴利語:mahāpurisa、梵語:mahāpuruṣa)應思惟的八種項目: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不戲論[1]。
八大人覺(八大人念、八大丈夫覺、八大士覺、八大人法、大人八覺)在阿含經(《中阿含經·八念經》、《增壹阿含經·八難品6經》、《增支部·Anuruddhamahāvitakka sutta》、《阿那律八念經》)、佛遺教經、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菩提資糧論中均有解說[2]。
傳譯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於隋代法經《眾經目錄》列入小乘「失譯經」類,譯者不詳。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列入小乘修多羅有本失譯錄。隋‧彥悰等撰《眾經目錄》列於「闕本」下。
唐代靜泰《一切經論目》指此經已訪得闕本,於貞觀九年重入正目,並改列大乘經。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安世高,並稱是根據《寶唱錄》,後代經錄《開元釋教錄》等多依從此說[2]。
有認為《八大人覺經》是漢地祖師參考相關經論內容編輯而成,不是翻譯佛典[2]。
內容
全經說明大丈夫所應思惟的八種項目--從四大苦空、少欲無為、常念知足、常行精進、廣學多聞、平等布施、梵行守道、發大乘心(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進、五多聞、六布施、七梵行、八心願),來認識世間、修菩薩道及普度眾生[3]。
與阿含經的八大人覺相比,本經特別突出了平等佈施、廣學多聞和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但也強調四大苦空、梵行守道、少欲知足精進的聲聞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