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

刀剑英語:)是所有可用于切砍與刺穿的短柄單刃或雙刃兵器的总称[1]。其刀片比小刀匕首长,被安插在刀柄上,可以是直刃亦或是弯刃。其中用于刺击的刀剑往往使用一个带有尖刺的直形剑身,而用于斩击的刀剑则更可能使用弯剑身,并在刀片的一侧或两侧开刃。大部分刀剑都是为刺击和砍击而设计的。“刀剑”一词可以被视作的合稱,其精确定义因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而异。

瑞士长剑,15或16世纪

刀剑在历史上发源于青铜时代,由匕首演变而来;最早的出土样本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后来的铁器时代的剑仍然相当短并且没有刀镡罗马长剑(Spatha)在晚期罗马军队中发展起来,成为中世纪欧洲剑的前身。其最初演化为了民族大迁徙时期的刀剑,直到中世紀盛期才发展为带有刀镡的古典騎士劍[2]

使用劍的技術稱為剑术,現代則稱為击剑。歐洲在早期现代時開始將刺穿用的劍和切砍用的劍分開設計。

刺穿用的剑(像护手礼剑及後來的宫廷剑)目的是要快速的刺穿對手,造成很深的刺傷。其刀刃長且直,質量輕,且可以平衡,在決鬥時操縱性佳,且可以致命,但若用砍擊或斬殺,就很沒有效果。若是瞄準好的刺擊,可以在幾秒內用劍尖結束打鬥,因此發展了一系列的打鬥風格,和現代的击剑相當類似。

切砍用的劍(像彎刀或是Cutlass)會設計的比較重,更常用於戰爭中。設計的目的是要切砍及斬殺較多的敵人(多半在馬背上),因此這類的劍會有長而彎曲的刀刃,其重量設計比較朝向前方,在戰場上有獨特的致命特性。大部份切砍用的劍也會有銳利的劍尖,以及雙面的刀刃,可以在騎兵衝鋒時刺穿多名士兵。彎刀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都還有在戰場上使用。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M1917 Cutlass,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都還是軍械庫中的裝備之一 ,在太平洋戰爭時,每一位海軍陸戰隊都有一把M1917 Cutlass的變體,M1941 Cutlass,作為臨時叢林開山刀[3][4]

歐洲以外的刀劍像是阿拉伯弯刀,中國的以及日本刀。中國的則是屬於刀劍的雙刃的武器。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中文(臺灣)). 金屬製可用以切砍與刺穿的單刃或雙刃兵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
  2. 和古高地德語的swert、古諾曼語的sverð同源,源自源自原始印歐語根*swer-(受傷、切割)。約在1500年前,swerd(e)的拼法比sword(e)要常見。英文發音中不規則的省略/w/的音也是源自1500年,也在少數其他的英文字中發現類似的情形,例如answer(和swear比較)、conquer(和query比較)Charles Barber, Joan Beal, Philip Shaw, The English Language, Canto Classics, 2nd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206 存檔,存档日期13 March 2017..拉丁文中有ensis, gladiusspatha,是指羅馬晚期士兵使用的劍,而spatha變成羅曼語系「刀劍」一詞的來源,例如義大利文的spada、西班牙文的espada、法文的epéegladiusspatha都是拉丁文的借詞,ensis在古拉丁文中是刀劍的通稱。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中再被使用,中古的拉丁文較常使用gladius
  3. Clements, J., & Hertz, B. (n.d.). The Myth of Thrusting versus Cutting Swords. https://www.thearma.org/essays/thrusting_vs_cutting.html
  4. Wagner, R. (n.d.). Focus on the M1917/M1941 Cutlass. Angelfire. https://www.angelfire.com/wa/swordcollector/cutlass.htm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