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歷史
加拿大歷史可追溯至大約33,000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由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組成,大約在33,000年前移居到北美洲。北歐的斯堪地納維亞人(Viking) 在大約公元986年在現为紐芬蘭的地方暫居。斯堪地納維亞人是第一批踏足北美的歐洲人。但是在16和17世紀才有歐洲人到北美作永久性定居。來北美定居的欧洲人主要來自英國和法國。
系列条目 |
加拿大历史 |
---|
年表 |
|
专题史 |
加拿大主题 |
在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英法簽訂的巴黎條約令法國放棄它們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權。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以後,大規模的親英分子北上移居到英屬北美。在1812年至1815年,美國和英國在北美展開1812年戰爭。
在1867年,英國政府通過《英屬北美法案》,在1867年7月1日將在北美的三個殖民地合併成為一個聯邦制的殖民地——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四個省份,安大略、魁北克、諾華斯高沙和紐賓士域(其中安大略和魁北克已作為一個殖民地管轄,所以四省是三個殖民地),同意加入聯邦政府,組成英帝國內的加拿大自治領。到1910年,加拿大已有9個省份(紐芬蘭省是在1949年加入聯邦的)。《1931年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擴大加拿大政府自主權,包括外交。英国议会通過的《1982年加拿大法令》把修改憲法的權力英國议会移交予加拿大國會。
殖民前时期
原住民时期
按考古發現,加拿大育空地區至少在西元24,500年前,即有人類活動;而南安大略的人類活動,則可追溯至西元前7,500年[1][2]。舊克羅平地和藍魚洞穴的印地安人遺跡,是加拿大境內最古老的人類聚居點[3][4][5]。
加拿大原住民的特點包括:成立永久居住點、從事農耕、複雜的社會等級,以及貿易網路等[6][7]。一部分部落在歐洲人抵達後已告瓦解,如今只能通過考古作研究[8]。據估計,加拿大原住民人口在15世紀晚期,約在20萬到200萬之間[9]。由於缺乏相應的免疫系統,加拿大原住民被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襲擊,造成約40%-80%人口銳減[9][10][11]。
今日剩下的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因紐特人、梅蒂人,其中梅蒂人是原住民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混血後代。總的來說,因紐特人和歐洲殖民人的交流較少。
法国统治时期(1534–1763年)
法国对于新世界的兴趣始于弗朗索瓦一世。他于1524年资助乔瓦尼·达韦拉扎诺,去探索在佛罗里达至新探索地区来寻找一条通往太平洋的路线。[14]
1534年,法國人雅各·卡蒂爾探索聖羅倫斯河,並按法國國王之名,將這片土地命名「弗朗索瓦一世」[15]。1583年,英國在今日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的聖約翰斯建立定居點,並宣稱這是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16]。1603年,法國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在如今新斯科舍省的皇家港和魁北克省魁北克市的地方建立北美第一個歐洲人的永久定居點[17]。在新法蘭西的領域內,法裔加拿大人開始沿著聖羅倫斯河一帶擴張,阿卡迪亞人開始在如今的大西洋省份定居。與此同時,傳教士和皮毛交易擴展到五大湖及法屬路易斯安那。為了爭奪皮毛交易的控制權,阿爾岡昆部落和易洛魁部落分別在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支持下發生海狸戰爭。[18]
至18世纪初期,新法兰西殖民者已在沿着圣劳伦斯河海岸以及新斯克尔特部分区域广泛建立据点。这些据点共有大约16000人。[19]然而在接下来数十年,来自法国的新移民停滞不前,这个导致在纽芬兰和斯科科舍和十三殖民地的来自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人口比例大增。至1750年代,法裔人口占比约为十个人中一个。[20]
英国统治时期(1763–1931年)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烏得勒支和約把如今新斯科舍的大陸部分割讓予英國,而隨後的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更是讓新法蘭西絕大部分領土都讓給英國,自此英國獲得如今加拿大東部的控制權[21]。
英國於1763頒佈的公告將新法蘭西分離建立魁北克省,並將佈雷頓角島合併到新斯科舍。1769年,聖約翰斯島(即如今的愛德華王子島省)成為單獨的殖民地[22]。為了避免魁北克境內法裔的不滿,英國頒佈1774年魁北克法案,將魁北克地區延伸至五大湖和俄亥俄河,並在魁北克地區重新確立法語、天主教信仰和法國民法的地位。
1783年签署的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并将五大湖南部区域割让予美国[23]。新不伦瑞克从新斯科舍划分出来成立皇室置地。为了安抚魁北克境内的的英裔保皇派,英国将魁北克分为讲英语的上加拿大和讲法语的下加拿大两部分,赋予两者各自的选举立法权,上下加拿大随后成为如今的安大略和魁北克[24]。1812年,英国和美国交战,加拿大为主要战场,战火一度燃烧到美国本土,但最后的和约又将边境恢复至战前状况。1812战争之后,大量英国人和爱尔兰人移民到加拿大。在1825年到1846年间,共有626,628欧洲移民合法进入加拿大,但是其中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移民在1891年前死于传染病。
出於對責任政府的渴望,加拿大人掀起1837年起義。為了平息叛亂和同化法裔,英國頒佈1840年聯合法案,重新將上下加拿大合併成立加拿大省。1849年,代表所有英屬北美的責任政府建立[25]。1846年,英美簽定俄勒岡條約,規定美國和英屬北美在西部的邊境以北緯49度為界。這一條約解決長久以來英屬北美和美國的邊境爭端,也為英國建立溫哥華島殖民地和英屬哥倫比亞殖民地鋪平道路[26]。
联邦的组成及扩张
数次立宪会议之后,1867年宪法法案于1867年7月1日通过,魁北克、安大略、新不伦瑞克与新斯科舍四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27][28][29]。宪法法案在爱德华王子岛首府夏洛特顿签署,因此这座城市被认为是加拿大的诞生地,但是该省并没有在联邦成立之初加入。同时加拿大获得罗伯特领地和西北部地区的控制权,并将两者合并成西北地区。出于不满,梅蒂人发起红河起义,这一事件直接导致马尼托巴省于1870年从西北地区分离。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与温哥华岛殖民地于1866年合并)加入联邦;两年后,爱德华王子岛也加入联邦[30]。
为了促进西部的开发,加拿大政府资助三项横加铁路项目(包括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领地法案之下开启对大平原的开发。为了维护这片新开发区域的治安,加拿大政府设立西北骑警警察局[31][32]。1898年掀起的克朗代克淘金热为加拿大西北领地带来大批移民,这一事件直接促进这片区域从西北领地分离并建立育空地区。在加拿大自由党首相威尔弗里德·劳雷尔的领导下,欧洲大陆民族开始向大平原地区移民,因此促成艾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的建立。[30]
20世纪早期
由于联邦法案,作为自治领的加拿大仍被英国控制着外交事务。1914年,加拿大因为英国的参战而自动对德宣战,因而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加拿大志愿兵被派往欧洲战场上的西方战线,随后这些志愿兵组成加拿大军。这支军队在维米岭战役和其它主要战役中承担相当重要的任务[33]。参与一战的650,000加拿大人中,约60,000人战死,173,000人负伤[34]。1917年,保守派首相罗伯特·莱尔德·博登对法裔魁北克人实行强制征兵,征兵危机爆发。1919年,加拿大独立于英国加入国际联盟,随后的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肯定加拿大的独立性,自此加拿大在国际事务上受英国的干预越来越少。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给加拿大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二战期间,在自由党首相威廉·莱昂·麦肯齐·金的领导下,加拿大向德国宣战,第一支加拿大军队于1939年12月抵达英国。加拿大军队参与许多重要战役,包括迪耶普战役、入侵意大利、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和斯海尔德河战役等[33]。在荷兰被德国占领期间,加拿大为流亡的荷兰王室提供庇护[35]。在二战期间,加拿大为本国军队以及英国、中国和苏联制造许多军事装备,使得加拿大的经济飞速发展[33]。
现代加拿大(1931年-至今)
1949年,纽芬兰自治领加入加拿大联邦[36]。二战之后,加拿大经济快速增长,随之带来加拿大人更强烈的自我认同,标志事件为1965年枫叶旗的采用[37]、1969年双语政策的实施[38]以及1971年多元文化机构的成立[39]。20世纪60年代,魁北克掀起的寂静革命对该省的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魁北克人身份认同的转变及天主教势力的没落。魁北克人身份认同的转变带来魁北克人独立的诉求。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极左翼恐怖组织魁北克解放阵线在60年代策划多起恐怖袭击,给加拿大社会造成深远的伤痛。最严重的事件为十月危机,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时任劳工部长皮埃尔·拉波特[40]。1976年,主张魁北克独立的魁北克人党赢得选举,并分别在1980年及1995年就魁北克是否独立命题进行全民公投,但獨立派分别以40%及49.4%的得票率失败。随后,加拿大国会通过清晰法令,规定在魁北克全民公决中所提出的問題足夠明確且得到明顯多數的支持時,魁北克可以與加拿大政府進行脫離聯邦的協商程序[41][42]。由于1995年公投导致魁北克险些独立,很多原本将总部设在蒙特利尔的加拿大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导致魁北克经济大不如前。在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皮埃尔·特鲁多的努力下,1982年4月17日,英国国会通过加拿大法案,将加拿大宪法的修宪权由英国国会移交加拿大,至此加拿大完全脱离英国独立,但加拿大的国家元首依然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且加拿大依然有代替女王行使权力的加拿大总督,只不过在加拿大宪法中不称其为英国女王,而称加拿大女王。新版1982年宪法法案也于修宪权移交后在加拿大国会通过,但至今未受到魁北克省的承认。1999年,努纳武特脱离西北地区,成为加拿大第三个地区。
参考来源
- Cinq-Mars, J. (PDF). The World of Elephants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Rome. 2001 [May 23, 2011].
- Wright, JV. .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September 27, 2009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Griebel, Ron. .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24日).
- . Montreal Gazette. May 17, 2008 [September 1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1日).
- Cinq-Mars, Jacques. .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2. 2001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29日).
- Hayes, Derek. . Douglas & Mcintyre. 2008: 7, 13. ISBN 978-1-55365-259-5.
- Macklem, Patrick.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1: 170 [2012-08-12]. ISBN 0-8020-419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Sonneborn, Liz. . Infobase Publishing. January 2007: 2–12. ISBN 978-0-8160-6770-1.
- Wilson, Donna M; Northcott, Herbert C.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8: 25–27 [2012-08-12]. ISBN 978-1-55111-87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Thornton, Russell. . Haines, Michael R; Steckel, Richard Hall (编).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3, 380. ISBN 0-521-49666-7.
- Bailey, Garrick Alan.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8: 285 [2012-08-12]. ISBN 0-16-08038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Reeves, Arthur Middleton. . BiblioLife. 2009: 82 [2012-08-12]. ISBN 978-0-559-054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2000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Litalien, Raymonde.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61 [2017-04-30]. ISBN 978-0-7735-725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 Cartier, Jacques; Biggar, Henry Percival; Cook, Ramsay.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3: 26 [2012-08-12]. ISBN 978-0-8020-60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Rose, George A. . Breakwater Books. October 1, 2007: 209 [2012-08-12]. ISBN 978-1-55081-2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Ninette Kelley; Michael J. Trebilcock.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eptember 30, 2010: 27 [2012-08-12]. ISBN 978-0-8020-953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Tucker, Spencer C; Arnold, James; Wiener, Roberta. . ABC-CLIO. September 30, 2011: 394 [2012-08-12]. ISBN 978-1-85109-69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 Statistics Canada. 2009 [August 26,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Adam Hart-Davis. . DK Publishing. 2012: 483 [2017-06-03]. ISBN 978-0-7566-985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 Allaire, Gratie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May 2007, 2007 (185): 25–52. doi:10.1515/IJSL.2007.024.
- Hicks, Bruce M. . British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 March 2010, 23 (1): 87–117. doi:10.3828/bjcs.2010.5.
- Todd Leahy; Raymond Wilson. . Scarecrow Press. September 30, 2009: 49 [2012-08-12]. ISBN 978-0-8108-68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McNairn, Jeffrey L.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24 [2012-08-12]. ISBN 0-8020-43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Romney, Paul. . Law and History Review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pring 1989, 7 (1): 128.
- Evenden, Leonard J; Turbeville, Daniel E. . Janelle, Donald G (编). . Guilford Press. 1992: 52. ISBN 0-89862-030-9.
- . Atlas of Canada.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9日).
- . Country Profiles.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2日).
- Bothwell, Robert.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1, 207–310. ISBN 0-87013-399-3.
- . Canadian Atlas. Canadian Geographic.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8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Cook, Terry. . The Archivist.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0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Morton, Desmond. 4th. McClelland & Stewart. 1999: 130–158, 173, 203–233, 258. ISBN 0-7710-6514-0.
- Haglund, David G; MacFarlane, S Neil.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ISBN 0-88911-875-2.
- Goddard, Lance. . Dundurn Press Ltd. 2005: 225–232. ISBN 1-55002-547-3.
- Summers, WF. .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Dominion. [Ma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8).
- Mackey, Eva.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2: 57. ISBN 0-8020-8481-8.
- Landry, Rodrigue; Forgues, Éric.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May 2007, 2007 (185): 1–9. doi:10.1515/IJSL.2007.022.
- Esses, Victoria M; Gardner, RC. .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July 1996, 28 (3): 145–152.
- Munroe, HD. .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2009, 21 (2): 288–305. doi:10.1080/09546550902765623.
- Leblanc, Daniel. . The Globe and Mail. August 13, 2010 [November 25,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 Betz, Hans-Georg; Immerfall, Stefan. . St. Martinʼs Press. 1998: 173 [2012-08-12]. ISBN 0-312-2113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