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郡 (東晉)
沿革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諸軍事桓沖徙鎮姑孰[1],將譙國流民置於廬江郡境內的浣川,僑置譙國,屬僑置的豫州[2],後割地成實土,治山桑(今安徽省巢湖市東南)[3],領七縣:山桑、譙、銍、扶陽、蘄、城父、酇。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國除為譙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譙郡為南譙郡。永初三年(422年),分豫州淮東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宋文帝元嘉元嘉七年(43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元嘉八年(431年),酇縣改屬歷陽郡。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3]
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譙縣改屬廬江郡。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永明七年(489年),潁川郡土斷,所領北許昌、曲陽二縣改屬南譙郡。又析置嘉平縣,省併銍縣,城父縣改屬梁郡。後又省併北許昌縣,城父縣還屬南譙郡。至齊末,南譙郡領六縣:山桑、蘄、扶陽、曲陽、嘉平、城父。[2]
梁武帝時,南譙郡移治蘄縣譙郡城(今安徽省巢湖市),改屬合州。東魏孝靜帝武定末,因侯景之亂取南梁南譙郡,領蘄、邵陵二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後克北齊蘄城、譙郡城,取南譙郡。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盡取南陳淮南之地,廢南譙郡及其所領邵陵縣,蘄縣改屬汝陰郡。[4]
長官
南譙太守(453年-579年)
- 申寔,魏郡魏人。[8]
- 劉景素,彭城人,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離任。[9]
- 王廣之,字林之,沛郡相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離任。[10]
- 孫奉伯,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離任。[9]
- 王珍國,字德重,沛郡相人,齊高帝建元中在任。[11]
- 呂文顯,臨海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12]
- 吳景安,秦郡人,南齊時在任。[13]
- 王玄邈,字彥遠,下邳人,齊海陵王延興元年(494年)離任。[14]
- 王靈秀,南齊後期在任。[15]
- 馬仙琕,字靈馥,扶風郿人,齊東昏侯永元中在任。[11]
- 張稷,字公喬,吳郡人,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在任。[16]
- 蕭懿,字元達,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年)領。[17]
- 魚弘,襄陽人,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見任。[18]
- 裴之高,字如山,河東聞喜人,梁武帝後期在任。[18]
- 徐槾,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見任。[19]
國主
註釋及徵引文獻
- 《資治通鑒·卷一〇四·晉紀二十六》
- 《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
- 《宋書·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 《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
- 《南齊書·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二》
- 《宋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 《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十》
- 《梁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
- 《南齊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三十七》
-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 《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八》
-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 《梁書·卷十六·列傳第十》
-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 《梁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